張 燕
(福安市社口鎮農業服務中心,福建福安 355015)
社口鎮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白云山東麓,距城區22公里,省道301線、社曉公路橫穿東西,福壽高速縱貫南北,是中國名茶“坦洋工夫”紅茶發源地,素有“閩東茶葉之鄉”的美譽。社口作為有著千年種茶、制茶歷史的茶鎮,主導產業為茶業,茶產業的振興,才會助力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當地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途徑之一。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配套振興。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業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收入、就業、增收才有可靠保障。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夠留住人,人丁才興旺,鄉村才有生機。只有產業興旺了,鄉風才能文明,人居環境才能優美家居。只有產業興旺了,集體經濟才能充足,才能有效治理鄉村。只有產業興旺了,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據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現狀、發展階段,統籌繪好藍圖,以產業振興規劃引領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力推進彰顯地域特色優勢、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的鄉村產業,為鄉村振興打好扎實的產業基礎。
我國是世界第一茶葉生產大國,還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2018年出口36.5萬噸,創匯17.8億美元,茶產業綜合規模達5600億,干毛茶總產值1907.6億元。社口作為福建福安茶葉核心產區,現有茶園面積4.2萬畝,人均1.5畝,主要以福云6號、福云7號、坦洋菜茶、金觀音、金牡丹等茶樹品種為主。境內擁有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是福安市最大的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茶樹良種培育基地。福云6號、7號茶葉品種由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于1957-1971年從福鼎大白茶與云南大葉茶自然雜交后代中采用單株育種法育成的6號7號品種。福云系列茶葉品種2月中下旬萌芽,3月上中旬開采,屬早芽種。休眠期在12月中下旬左右,該品種采摘時間長,產量高,抗旱、抗寒、抗病害能力均較強,但由于幼芽期長,易受螨蟲及小綠葉蟬為害。“坦洋工夫”紅茶是源于福建省福安市境內白云山麓的坦洋村,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紅茶之一。相傳于清咸豐,同治年間,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試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坦洋工夫”茶以當地有性群體品種為原料,外形緊結圓直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油亮,內質香氣,清鮮高爽。湯鮮艷呈金黃色,滋味醇厚,葉底紅勻光亮。但是菜茶品種屬傳統的茶系,其發芽期遲,抗寒抗旱抗病能力比較差,制成成茶后香氣稍差不持久。而福云系列原料制成的“坦洋工夫”紅茶在湯色、香氣、味道上欠佳,也不耐泡,故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新研究出以鐵觀音為母本,黃棪為父本,采用人工雜交法育成的一個優良茶樹品種——金牡丹品種等多個品種,其芽葉紫綠色、黃綠色等較肥壯,茸毛較少,節間短。芽葉生育力強,持嫩性強。抗旱、抗寒性與適應性強,扦插繁殖力強,成活率高。用花果香“坦洋工夫”工藝制出來的金牡丹等成茶,其香氣馥郁幽長,滋味醇厚回甘,韻味顯,花香高,在市場上尤受歡迎。目前,社口鎮茶葉主要以初級加工的成品茶為主,高中端的品牌不多,主要市場依然以國內市場為主,兼顧東南亞市場。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綠色發展問題。
什么是好茶?安全干凈、好看好喝、標準實惠。一杯想要喝、喝的起、喝的到的茶!這就需要做到生態、安全、質量三個關鍵。只有優良品質,才有良好的信譽;只有良好的信譽,才有持續的市場空間,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茶葉的本色,綠色發展已成為新時代農業發展的最強音。促進茶業綠色發展,重在推行綠色生產方式,要在發展理念上融入綠色內涵,在區域結構上推行綠色布局,在要素投入上推廣綠色模式,在經營方式上推行綠色管理。為加快轉變茶產業發展方式,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實現質量興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針對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問題綠色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主要以福云6號、福云7號、坦洋菜茶、金牡丹、金觀音為主,種植方式有企業基地化種植、合作社聯合種植及農戶個體種植,其中小農生產種植面積穩定占社口全部種植面積80%以上。
大規模的茶葉種植主要以企業及合作社的種植基地為主,如福建省林芝友緣茶業有限公司,現有會員98戶,注冊資金4789萬元,現以建成標準化生態茶園600畝,其中坦洋工夫優質原材料基地300畝,低產改造茶園100畝,年可產茶210噸。
到2022年推廣有機肥茶園面積將超過90%。近年來社口鎮已有效的進行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工作,主推福建新的技術模式:
①“有機肥+配方肥”模式。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求,通過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減少化肥的使用,提升茶園土壤質量,每畝大約施用有機肥1噸。
②“茶+沼+畜”模式。按照測土配方要求,采用南陽豬糞、仙洋洋茶渣及其他部分配料進行合成加工生產有利于茶園土壤改造的有機肥,每畝大約使用有機肥1噸;
③“有機肥+水肥一體化”模式。在增施有機肥的同時,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每畝需增加滴灌500米左右,每畝大約施用有機肥0.6噸,有機水溶肥5公斤。
④“有機肥+機械深施”模式。在秋、冬季,避開不良氣候條件,結合清園除草,收集禽畜糞便、秸稈、甘蔗葉、菇渣、茶渣,進行粉碎后混合堆漚發酵,利用機械深耕,將堆漚發酵后的有機肥施用于茶園,推進農機農藝結合,起到疏松土壤,深埋有機肥,提高土壤肥效作用每畝大約施用有機肥1噸。
積極推進社口鎮茶園綠色防控,如大坪塔仔村的“七月七”茶業種植合作社,已基本實現茶園綠色防控全覆蓋。具體為,推廣應用茶樹害蟲性誘劑、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害蟲數字化粘蟲色板、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
重點推廣電、氣等潔凈能源和茶葉初制加工不落地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線,到2022年,全鎮茶葉初制加工廠全部完成升級改造。現全鎮共有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78家,其中福建省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范社1家,寧德市級龍頭企業5家,小型企業及家庭作坊40家。如示范企業,福建省龍頭企業——同泰春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生產、加工、經營、科研、旅游、茶藝、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企業。
積極開展生態茶園建設、產地品質鑒定等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集成組裝伏季休茶、光伏萎凋等技術模式,應用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茶園,提升茶業綠色管理水平。
推進“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實行有獎舉報制度,推動茶葉生產主體嚴格自律、互相監督,自覺不使用化學農藥。
組建社口茶產業綠色發展聯盟,推進行業自律,支持開展特色農業小鎮、茶莊園、茶旅游等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近年來,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口鎮先后爭取各級資金投入2800萬元實施“坦洋工夫”中國紅茶文化產業園項目,在坦洋村區域先后完成了主題公園、茶文化廣場、古碼頭、古廊橋修復、河道整治等二十多個項目工程,并在社口鎮區及坦洋村分別建設民富中心和“坦洋工夫”電子商務實體店,計劃通過“互聯網+”模式推動傳統工藝制作的正宗精品“坦洋工夫”茶的銷售。
政府各級各有關部門將出臺有關政策,整合項目資金,著力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2017年在坦洋村成功承辦了中國坦洋工夫文化節暨“張天福”杯福安市第十二屆坦洋工夫斗茶展示會,2018年舉辦了第一屆坦洋工夫制茶能手大賽,2019年在社口鎮制作鳥巢茶·坦洋工夫紅茶餅,發揮坦洋工夫品牌效應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