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鋒
(東茗鄉經濟發展辦,浙江紹興 312533)
東茗鄉地處新昌西門外18公里,海拔300米,山清水秀、交通方便、無污染,土壤結構合理,是名優茶生產理想之地。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優惠政策的鼓勵下,東茗鄉黨委、政府因地制宜,把茶葉生產作為主導產業來抓,制訂了一系列的名茶發展計劃,結合鄉村旅游,主打“云上茶鄉,靈秀東茗”品牌,提升東茗知名度,增加茶農收入。目前,開發產品有扁形大佛龍井,府燕爾紅茶、天姥云霧、茶樹花保健系列產品等。2002年起連續兩年經國家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為合格產品。紹興市綠色農產品、紹興市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003年被評為省綠色農產品、省綠色農產品,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天燭牌精品茶榮獲上海國際茶文化節金獎。清河合作社生產的“府燕爾”牌大佛龍井在浙江綠茶(西寧)博覽會榮獲金獎。
茶葉生產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到16世紀茶葉已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產品。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東茗鄉的珠茶生產在全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東茗精制茶廠年加工珠茶3萬擔,名列全縣第一。改革開放后,茶葉產業開始轉型,珠茶向名茶方向發展。1995年開始大量種植名優茶,1998年名茶產量2500擔,產值86萬元;產量產值每年一位數增長。到目前為止,名茶產量超10000擔,產值達9500萬元。1995年全鄉4500畝茶園,有著三老之稱“老茶園、老品種、老茶類”通過品種改良轉變為高產優質名優茶。合理利用茶葉“早、中、晚”搭檔,緩解采茶勞動力緊張的壓力,提升名茶質量,增加茶農經濟收入。全鄉共有1家營銷注冊公司(煌杰茶業有限公司),1家茶葉標準化加工廠(清河茶業專業合作社注冊的下巖貝多茶類加工廠),15家茶葉營銷門市部,12個茶業專業合作社,7家小作坊茶葉加工企業和11家個體加工戶,年加工茶葉650噸。
無性系良種得到大力推廣。無性系茶葉與點播茶籽的茶園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1)鮮葉品質大幅提升。加工后的茶葉香型、香氣、湯色、口感都非常一致,適合加工高檔茶葉。“東茗一號”通過茶樹選種后進行無性系扦插培育,在當地形成一定的優勢,現正在申報省級優良品種。全鄉共有烏牛早、龍井43、浙農117、迎霜等7-8個品種,良種茶面積達7800畝,良種覆蓋率達65%。1995年戶均面積0.8畝,增加到現在的2.6畝;個別村人均茶葉面積已達到了6.1畝;擁有30-50畝以上的茶葉大戶6戶,10畝以上大戶20多戶。
全面實行機械化。1998年開始茶葉機械化炒制以來,每家每戶實現茶葉機械化,茶葉炒制大戶更是全自動化炒制控制,名茶炒制機械每年成倍增長。到目前為止,全鄉有擁有各種炒茶機5208臺,茶葉機制率達100%。
農傳統模式轉變。茶農“自采自炒自賣”模式轉變為“販青減負增效”,90%以上的茶農直接在販青,將青葉直接進入了市場,節約勞動力和減少炒制成本。
加工個性化轉變。名茶散戶加工向個體集中型和企業加工型發展。全鄉春茶收青加工戶95戶,收青達175噸。有6戶個體加工戶產值100萬元以上。
東茗是全縣產茶大鄉之一,全鄉共有11個行政村,5205戶。
茶葉總面積達到20827畝,戶均面積達2.53畝,良種覆蓋率達65%,基本實行無公害茶葉生產。
2.1 制訂規劃,落實措施。鄉黨委、政府把名茶發展作為今后三年主要經濟來抓,制訂實施辦法,落實目標責任制考核。依靠萬畝茶葉美麗景色,打造茶葉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茶產業觀光旅游目的地,2016年以來,東茗鄉先后榮獲“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浙江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鄉鎮”和下巖貝村“2017年度美麗景區村”稱號,已成為我縣茶觀光、茶休閑主要目的地。
2.2 以龍頭企業,帶動市場營銷。爭取“加工+營銷”組合,通過QS認證,申報農產品基地和綠色農產品,利用自己的品牌,通過“農戶+市場+合作社”形式提升茶葉營銷活力。清河茶業專業合作社投資270萬元,新建廠房2592平方米,年生產精品紅茶、天姥云霧10噸,是目前本縣生產規模最大,生產設備最先進的名茶生產企業之一。
2.3 惠農政策扶持,助力茶產業發展。2014年度新昌縣茶產業提升項目,省級以上投資200萬元,建設東茗鄉紅星片下巖貝、后岱山村茶葉提升工程項目;建設3550畝標準茶園,主要包括安裝防霜風扇30畝,殺蟲燈50臺;建設主干道支道20045米,排水溝1700米;改建茶葉市場1個。2015年度新昌縣茶產業提升項目,省級以上投資200萬元,地方財政116萬元;建成東芝里王標準茶園1550畝,硬化主干道5069米,計15207平方米;茶園支道3069米,計6934平方米;避車道420平方米,排灌渠694米,色板40000片,殺蟲燈50盞等。東芝茶產業提升項目:物理防治農業害蟲(頻振式殺蟲燈)20盞;到目前為止,后金山、下巖貝、東芝等村啟用殺蟲燈120盞。2017年全鄉投放色板40000多片,收到良好效果。
3.1 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隨著經濟發展,山區勞動力日趨緊張,名茶采摘、加工缺乏勞動力現象十分突出,名茶資源沒有發揮應有效益。
3.2 茶葉質量有待提高。由于收青商販按質輪價意識不強,“一芽一葉”標準沒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采摘質量下降,炒制后的名茶質量下降。
3.3 安全用藥有待加強。一是安全使用農藥。吸取“”事件教訓,提醒茶農安全使用農藥,做到“舌尖”安全抓不可放松。二是加強安全使用農藥知識培訓。提高抗病治蟲能力,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食品安全,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4.1 出臺政策扶持茶產業。今后五年,是我鄉茶葉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關鍵時期。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茶業發展,以《東茗鄉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為指導,緊緊圍繞建設“茶業強鄉”這一目標,全面實施茶葉產業提升戰略,著力推進茶葉生產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品牌化、市場化,努力把東茗茶業的先發優勢轉變為可持續發展優勢,將東茗打造成為大佛龍井茶、多茶類的生產、加工與銷售為一體的重點鄉鎮。
4.2 結合鄉村旅游,主打云上茶鄉品牌。開始建設重陽宮至永豐水庫茶鄉體驗、千丈幽谷至下巖貝休閑茶園和露營基地等旅游景點,包括建設千丈幽谷柴塢入口至抬頭山腳游步道500米,至下巖貝道路500米,種植觀光體驗茶園20畝,鋪設休閑草皮35畝,種植櫻花、桃花觀光帶1000米,發展觀光果園150畝,著力打造美麗鄉村的樣板村、茶鄉旅游的綜合體、秀峰奇灣的觀景臺和攝影寫真的創作地。
4.3 開發多茶類生產,茶葉資源得到利用。我鄉以著名風景點為背景,注冊了“茗香”商標,并開展品牌促銷,著力打造品牌經濟,使品牌效應轉變為經濟效應。繼續走“合作社+農戶+企業”一條龍生產道路,推行“紅+綠”、“精+粗”相結合生產并進,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食用茶葉市場潛力巨大,茶業發展大有可為。我們期望通過茶業工作者和食品行業同行的共同努力,速凍茶葉制品會廣泛使用在各種食品加工產品之中。把剩余資源進一步利用,增加農民收入。
4.4 產品質量提上議事日程,消費安全事關大局。一是把好茶葉質量的檢測關。加強對茶葉質量安全的監管和定期檢測,把好茶葉的“出口”的質量關;二是建立柜臺檔案。在全鄉10個農藥銷售點建立柜臺檔案,管控農藥銷售渠道。三是安全使用農藥知識培訓。每年只少舉辦二次以上的安全用藥知識培訓班,增加茶農正確安全用藥知識,增強茶農安全使用農藥的責任感;四是有效降低農藥用量。利用高科技和物理防控,減少茶園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茶農用藥次數和用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