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口丹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福建福州 350715)
茶文化歷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的茶葉栽種歷史孕育出深厚且獨特的茶文化,與此密切相關的茶文化景觀也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列入特定遺產的主題研究范疇。在文化遺產的梳理過程中,國際上對于遺產的研究逐漸從單一的物質對象擴展至與此關聯的文化歷史的溯源研究,旨在探究遺產起源地文化的興起及其發展脈絡。作為最早的茶文化發祥地,傳承千年的古茶栽種孕育出獨特的茶文化景觀,如何藉由茶文化景觀將茶文化發揚光大,形成可持續長效發展機制是當前茶文化景觀研究的重要議題。從文化生態學角度而言,茶文化景觀是群落文化與自然互動中相互協調,相輔相成而形成的物質載體。目前茶產業的日益集中化帶來的是茶文化體驗的單一性,大多數人對茶文化的體驗停留在茶葉的品茗行為中,而飲茶只是傳達茶文化景觀方式之一,它與更多的茶事活動共同構筑當地群落的生活感受和經歷,這種經歷經過長時間反復疊加形成共同群體的集體記憶,因此從集體記憶出發揭示茶文化的形成機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營造良性互動的茶文化景觀。
茶文化景觀規劃離不開對茶文化的認知,在對茶文化景觀要素整合之前務必對當地的茶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茶文化是一種多維度的文化,是在茶葉生產、制作、品飲過程中所傳達出來的意識形態,可以從物態、行為、制度、觀念四個文化維度加以理解。茶的物態文化通過與茶事直接相關聯的各種物質體現出來,包括自然環境、茶葉采制用具、飲用茶具等生產、生活載體。行為文化是人們在茶葉栽培、制作、飲用等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行為習慣,以及由此演化產生的與茶相關的風俗民情。茶文化也是制度的體現,主要是生產流通中需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觀念文化則是茶事活動在意識形態層面的表達,包括與茶相關的諺語、傳說、歌舞、茶禮、茶道等。
與茶文化景觀直接相關聯的是茶的物態文化,而物態文化的形成又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聯極為緊密,不同地區、氣候造就了不同的茶葉品種,由此衍生出差異性的茶文化。從自然環境層面探討茶文化景觀,有助于理解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脈絡。早在20世紀中期,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就從生態學角度研究文化的本質。他認為生態環境是文化產生的基礎,生態環境制約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人們則會依據原有的文化意識、采取恰當的方式改造生態環境,使之滿足基本的生產生活需求。二者相互影響,相輔相成,重塑原有的文化形態,造就出新的文化特征,由此可以推導出相同的生態環境能夠衍生出相似的文化形態,這一層面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理解茶文化景觀的內涵,從而更好的開展規劃工作。
集體記憶理論始于20世紀初,源于社會學家與心理學家的探討。哈布瓦赫認為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構建的概念,它是由特定時間、空間所限定的全體引發界定的,是屬于群體構建的記憶,只有這一特定的群體成員才進行記憶,不同的群體擁有不同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根植于特定的情境中,當相同的情境再現時,集體記憶可以被喚醒,因此構筑符合集體記憶規定情境的空間對重塑茶文化景觀具有積極意義。再現集體記憶的茶文化景觀空間需要尋求恰當的載體,通過提煉集體記憶載體的符號元素,運用在茶文化景觀空間規劃中,旨在喚起特定群體往昔相似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在構建過程中不只是簡單的還原場景,還依賴當下社會的價值觀進行判斷選取,哈布瓦赫認為我們如何回憶過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下的生活狀態以及價值判斷。正如“鄉愁”的集體追憶正是緊隨著大規模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鄉村文化缺失出現的,與此相對應的是茶產的日益集中化導致茶文化體驗的單一性,大多數人對茶文化的體驗只停留在茶葉品茗活動中,而對茶文化的擁簇正是與當下人們大多只能通過飲茶來體驗茶文化的現狀密切相關。相同的時空再現能夠喚起集體記憶,而參加儀式活動和實踐則有利于進一步強化集體記憶,并實現集體記憶的影響作用。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茶文化景觀也受到很大關注,許多茶葉產業區借助茶文化景觀推廣相關的茶文化,提高自身品牌的影響力。目前茶文化景觀規劃目標多數以觀光茶園作為設計定位,主要功能體現在旅游、生產、生態、示范、科普等方面。從某種角度而言,拋開茶園的生產功能,觀光茶園的旅游功能成為設計的重要標桿,多數的設計都圍繞著旅游觀光功能展開,游覽則成為體驗觀光茶園文化景觀的主要行為模式。觀光茶園的旅游規劃路線通常為一日游,茶文化景觀元素主要體現為茶文化歷史、茶葉品種、制茶工藝、工具等方面的科普展示。
近年來,有些茶葉產區嘗試改變傳統的茶文化輸出模式,設計出體驗感更強的主題園。例如剛剛落成的武夷山大紅袍體驗中心,規劃設計了國內首座茶文化玻璃景觀連廊,強調人與景觀的互動,突出自然環境的特色。無論是觀光體驗還是更加炫酷的景觀體驗,主要還是以單一視覺感官體驗為主,無法內化為更深層面的情感體驗。茶文化景觀設計以觀賞為主,情感體驗薄弱阻礙茶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茶文化景觀模式城市,缺乏鄉土氣息也難以引起情感共鳴,無法喚起群體的集體追憶。茶文化景觀普遍存在以外來者——游客,作為主要的服務對象,為了滿足現代審美需求逐漸放棄傳統茶文化的缺實,景觀面貌的歷史文脈遭到破壞,無法形成集體記憶的連結,趨同性的景觀成為茶文化景觀設計的常態。
茶葉多數栽種在山丘地帶,形成階梯狀的獨特農業文化景觀面貌,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谏鷳B環境的差異性,不同茶葉產區表現為差異化茶文化景觀面貌,進行茶文化景觀規劃時需要關注當地特有的景觀面貌,有必要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介入設計。景觀生態學的元素主要有斑塊、廊道、基質以及緣四個方面,生態文化的差異性首先體現在斑塊層面,有的茶葉產區不僅栽種茶葉,還種植水稻,二者的栽種都十分依賴生態環境中的氣候因素?!伴_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體現了稻與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極易產生集體記憶的生活要素,在茶與稻二者的互動中,形成獨特的茶文化生態景觀。
此外許多茶葉產區都坐落在名勝古跡當中,例如龍井茶之于西湖、大紅袍之于武夷山、白茶之于太姥山。這些名勝古跡多為雙遺遺產,不僅風景優美、還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茶文化與當地的人文、生態文化相互影響,交織成一個完整文化網絡系統,也造就了獨特的茶文化景觀。由此可見茶文化景觀的設計不應是孤立的,應借力當地的自然、人文環境資源,凸顯地方的茶文化特色。不同的地域環境造就出差異化的茶文化,有的茶文化與佛教文化結合起來,衍生出禪茶文化,影響著茶道的發展。有的茶文化則與道教文化相關,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哲學內涵,表現出堅忍、平和的處世態度。
具有集體記憶載體的茶文化景觀空間能夠喚起人們過去的回憶,但環境空間的設計營造只是再現過往的靜態場景,難以強化記憶印象。集體記憶的社會屬性不僅體現在物化的對象上,更需要群體的行為去強化記憶。茶文化景觀在行為設計上可以從節慶儀式和茶事活動兩個方面進行強化。
茶文化在觀念層面衍生出許多儀式活動,這些儀式既有與茶文化直接相關聯的開茶節,更多儀式則完全融入傳統節慶中。例如清明節是開春后的一個重要節日,兼具踏春祈福與拜祭先人的內涵。清明節前開采最早的一批春茶稱為“明前茶”,品質上佳,產量較少,飲用明前茶能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一家人圍坐在爐前品茗珍貴的明前茶,共享悠閑時光的印象成為許多從茶鄉走出游子的鮮活記憶。
此外明前茶也常用于祭祀,游子遠離故鄉后,兒時與親友祭拜的場景也被塵封在記憶中。當時光逝去,越來越多的耄耋故人步入歷史,每一次拜祭先人的行動都會激發塵封的歷史印象。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得祭拜先人的行動受到制約,引發集體情感共鳴的方式需要重新被設計,從單純行為轉移到可以寄托情感的茶文化的行為與物的交融中,恢復傳統的飲茶方式不失為一種可尋求的設計策略。
茶葉作為一種農作物多數栽種在生活區附近,這一地帶介于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之間,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并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是一個被稱為“里山”的人與自然過渡空間。里山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獨特文化形態適宜將教育功能融入茶文化景觀設計中,形成農業、休閑、教育功能相輔相成的茶園景區?,F代茶文化景觀也有科普功能,但多以展示的方式進行科普,教化單一,且對于生態環境的教育略有欠缺,難以取到真正的教化功能。茶文化景觀設計要發揮茶園生態環境的優勢可以從復育當地生態系統入手,選擇符合當地文化的本土植物搭配茶園種植,不但能適應生態環境,還能喚起當地居民對土地的記憶。此外還需考慮茶文化景觀自然教育的面向群體,近年來青少年研學活動興盛,可將青少年作為自然教育的主要群體。園區設置合理的參觀游覽路線引導孩子們感知獨特的茶文化塑造出來的生態環境,通過深度參與茶葉的生產、制作等茶事活動感知自然環境所承載的茶文化,實現茶文化的傳承。集體記憶經由路線游覽成為孩子們新的記憶,而深度參與到茶事中能夠進一步強化記憶、感知茶文化。
各地的茶文化景觀還在溯源歷史、梳理文化脈絡的研究進程中,因此茶文化景觀的設計仍應抱著謹慎務實的態度開展規劃,切勿追求大規模、快進程的設計傾向。目前許多茶文化景觀多以展示的方式加以體現,在文化創意產業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結合還非常有限。應當重視茶葉產區的生態文化,并挖掘與生態文化此相輔相成的社會文化屬性,依托生態環境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人與茶的互動機制,通過設計手段再現能夠喚醒集體記憶的元素,有效連結人與自然、茶的關聯,以此來體驗各個維度的茶文化。發展旅游產業不失為推廣茶文化景觀的有效途徑,但如何做到發展經濟的同時傳承茶文化,深化茶文化景觀內涵仍是今后茶文化景觀營造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