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娟娟,秦 甄
(南昌理工學院,江西南昌 330044)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事業也是當代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焦點,作為承擔青年教育責任的高校來說,順應形勢推進高校管理改革十分必要。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我國教育水平有了極大提升。然而,部分高校仍爆發諸多管理事件,包括師生權益受到侵犯、花錢買學校以及校領導以權謀私等問題,并且此類事件逐年增加,這就嚴重影響到師生實際利益。因此,如何有效結合人治與法治的管理已成為高校建設的新課題。
在封建時期,中國一直都屬于“人治”國家,直到新中國成立才轉變為“法治”國家。然而,我國部分高校仍大量實行“人治”管理,少數校領導“人治”思想過于嚴重,在實際管理中并沒有嚴格依照管理條例進行開展,而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處理管理問題,再加上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導致高校管理質量受到嚴重制約。目前,有的高校在一些重要事務上并沒有選擇公開處理,而是由領導直接決定,這難免影響到高校事務處理的公平性。例如,有些領導為了自身利益私自錄取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對于一些考試成績不進行公開,暗箱操作,極大損害了其他學生的權益。此外,重慶有不少高校還出現強制要求學生轉戶口的現象,此類事件屢見不鮮。長此以往,高校的人治管理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些高校存在嚴重的貪污腐敗問題。由此可見,高校應弱化人治管理,加強法治管理,增強高層領導人的法治觀念是依法治校的首要任務。
目前,“人治”現象不僅發生在權力較大的高層領導,還體現在高校各個基層管理者當中,使得高校現行的諸多規章制度以及辦事程序都成為一紙空文,甚至有些基層管理者都不清楚相關管理條例,一問三不知,憑感覺辦事。例如,學生宿舍的門窗損壞,即便學生前往相關部門進行反饋,只有基層管理者覺得事情嚴重性不大,就會一直耽擱此事。此外,有些學生打算申報科研項目的活動經費,基層管理者覺得申辦流程過多,以各種理由拒絕處理,嚴重危害到學生的切實利益。例如,某大學電子系學生向教務處申請科研活動經費,以便更好地研究專業課題,但教務處的相關管理人員并沒有給予重視,也沒有依照相應流程進行辦理,只是一味的否決這個申請,從而耽擱了學生的科研進程。由此可見,加強對基層管理者的法制意識,是保證依法治校能否做到位的關鍵所在。
依法治校是高校教育的重點,也是決定辦校質量的關鍵所在。然而,一些高校并沒有貫徹依法治校的理念,反而將依法治校作為一種表面的形式,用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在實際管理中還是以“人治”為主。例如,有些高校平時不開設相關的普法教育課程,但每當上級領導要下行檢查時,就臨時開設相關課程,并布置相關的法制會場,使普法教育流于表面形式,無法真正貫徹到實際教學當中。此外,一些高校平時不重視理工類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花大錢建立的機械操作中心長期關閉淪為擺設,只有當上級領導下行檢查時才會臨時開放,這種表面工程數不勝數。由此可見,依法治校尚未全面貫徹的根本原因在于校內管理者自身對法制建設的錯誤理解,認為法治建設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認真執行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
對于學校的高層領導而言,轉變原有的人治思想,逐步增強自身的法治管理理念,真真切切的認識到當今時代下法治管理的意義。對此,校領導應了解當前社會對于依法治校的要求,不斷提升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積極運用現行的管理條例以及法律法規來處理校園事務,拒絕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相關問題。例如,校領導可引導全體師生在公眾平臺發表意見或留言,及時了解師生面臨的困境以及實際訴求,并在法律法規的要求下實施相應的措施,以此滿足全體師生的切實利益。同時,校領導還應對一些涉及到重要問題的事件進行公平公開的處理,實時公布各階段處理結果,力爭做到依法治校的要求。此外,校領導還應加強對基層管理者的法治管理,增強基層管理者的法治意識,避免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例如,定期對基層管理者進行培訓,將法律知識作為基層管理者成績的考核指標,加強對基層管理者的監督力度,確保從各個環節做到真正的依法治校。
要想全面貫徹依法治校的理念,不僅要加強管理人員的法治意識,同樣要加強全體師生的法制意識。就高校教師而言,其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專業學科素養,還應具備較強的法律素質,只有滿足這兩點,才能培養專業知識以及法律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對此,高校應加強對教師崗位的培訓,組織教師了解最新的法律法規,包括《教育法》以及《民法》等相關內容,只有教師自己掌握了法律知識,才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就學生而言,其不僅要學習所選擇的專業知識,同樣要學習最新的法律知識。基于這一點,高校應逐步加強對學生的普法教育。例如,將相關的法律知識作為必修課程,并設置相應的課時,保證每周至少有一節法律基礎課程,并通過網絡課程的形式讓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使普法教育無時無刻都能夠存在。同時,將德育作為有效載體,增強全體學生的守法意識。例如,可將法治作為主題,舉辦相應的班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院系之間法律知識的評比活動,讓各個院系的學生在競爭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吸收法律知識,建立濃厚的法治情感,從而形成正確的法治認識。此外,還可以拓寬普法教育的開展渠道。例如,定期組織全體師生進行法制培訓,如專題講座以及法制宣傳等,并播放相關的法制紀錄片,讓師生認識到缺乏法制意識的危害,從而營造一種濃厚的法制氛圍。再如,可組織全體學生去監獄以及戒毒所等特殊機構,讓學生認識到違反法律的危害性,還能見證我國近些年在保障人權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依法治校本質上是高校內部管理機制法治化,這就需要妥善處理好教師、高校以及全體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由于高校作為管理的一方,具有諸多權力,使得全體師生的切身利益都把握在高校這一方。對此,高校應對自身內部的管理機制進行優化。首先,優化管理機制,其實質就是明確校領導以及基層管理者的權力范圍,并以此搭建一個環環相扣的長效機制;其次,優化頂層制度,其實質就是創立一個有效的大學章程,并依照大學章程來明確未來的管理方向,設計一套科學客觀的管理結構,明確高校行政權力關系,從而更好的引導全體師生以及各階層管理者的法治理念;再次,成立有效的師生申訴部門,并確保公權力能夠真正實行。例如,有的學校成立獨立的申訴委員會,其主要作用就是負責受理學生入學資格、退學資格以及違紀處分等問題,并采用民主、公正以及公開的方式選舉公信力較強的人員擔任委員。如此一來,學校可把每次申訴處理事件作為一次對全體學生依法教育的實踐機會,并力爭將申訴各個環節及其結果進行公開透明化處理,勇于接受全體學生的監督,用實際行動告知全體學生珍惜自己的個人權利并積極維護自身的實際權力,形成一個有效的法治品質。最后,強化監管機制,其實質就是搭建相應的監管部門來制約管理人員的行為。例如,可依法成立單獨的監管機構,配備相應的監管人員,監管人員既可以是高校內部人員,也可以由社會選撥相應的人員,專門負責對高校管理行為進行監督。
盡管高校有組多領導組織,但大多數組織成員都是校內領導,真正具有法治約束的組織較少。對此,高校應配備相應的法治工作組織,其主要作用就是對高等教育開展過程中涉及到重大法律以及重要政策等諸多問題進行有效研究,從而給校領導的決策提供全面有效的法律依據。同時,還可以輔助校領導處理一些與法律相關的事務,審查學校對外簽訂的一些協議以及相關合同,代理學校參與一些重大的訴訟事務,維護學校各個人員的切身權益,并應加強對校內法律風險的防范。例如,高校可依法成立法律顧問團,主要負責防范一些法律糾紛,包括學校的知識產權、教研成果以及師生權益等問題,定期給校內全體師生普及一些常規的法律法規,并根據全體師生的咨詢及時給出對應的解決措施,重點關心全體師生更為關注的熱點問題,將這些熱點問題作為重要事項進行處理。此外,高校還應借助法治治校的契機,規范校規校紀,創設一個良好的法治環境,從而為全體學生提供民主參與的機會。例如,高校可選擇將校務制度、評教制度以及團學代會制度進行公開,在保證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引導全體學生意識到自己屬于合法權利的主體,進一步體驗依法治校的濃厚氛圍以及規章制度的有效約束力,從而對依法治校產生足夠的信任。
在高校現代化管理要求下,高校應對“人治”與“法治”進行正確認識。“人治”更多依照校內管理人員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實際管理中容易引發一些問題,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法治”的管理,進行實現“人治為輔,法治為主”的管理模式。但法治建設并是不頭上的噱頭,更不是表面工程,而是需要高校做好一系列事物,才能真正實現對校園的法治建設。由此,增強管理人員的法治意識,培養全體師生的法治意識,優化高校現行的內部管理機制加強法治組織建設,創設民主法治環境,從而推進高校現代化管理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