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懿
(四川農業大學,四川雅安 625000)
自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人口增長得到有效遏制,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嚴峻。獨生子女養老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現我國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總量達3000萬人,龐大的人口基數與獨特的社會現象使得農村獨生子女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一方面,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總體收入低,難以支付日常生活開銷與醫療費用;另一方面,城鄉經濟發展的二元對立導致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失,造成農村獨生子女家庭成員之間的時空割裂。此外,農村保障體系丞待完善,各項保障無法滿足老人的需求。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下,四川農村的經濟穩步發展,但農村的發展遠不及城市,城鄉二元割據導致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化”等現象使得四川地區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形勢嚴峻。雅安市是四川省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城市,其農村地區的養老風險問題也更值得關注。
本次調研就四川省雅安市農村地區為切入點,對四川農村地區的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旨在從雅安市的現實情況出發為四川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養老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
本文數據來源于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關于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現狀及需求研究”課題組。本次調查共計發放問卷246份,實際回收216份,涉及雅安市雨城區南郊鄉、多營鎮、對營鎮等農村地區。在回收問卷以后,將空白問卷、填寫不全或有明顯反應傾向的問卷予以剔除,最后得到實際有效問卷207份,有效回收率95.8%。
本篇調研報告圍繞雅安市農村地區的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年人展開,樣本中的年齡層從60到80歲以上均有分布,其中主要集中在60-69歲,有82份,70-79歲年齡段的有32份,80歲及以上7份。根據前期的調查,由于農村地區獨生子女家庭較少,60歲以上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樣本量較少,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還調查了70位50-59歲的父母。
2.2.1 基本狀況
本次調研中,男性為98,女性為108。從婚姻狀況來看,絕大多數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都處于已婚狀態,占比88.4%;同時也存在離異、喪偶等情況。
從知識文化水平及就業狀況來看,被調查對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初中/中專及以下學歷人群占比達到了92.7%,僅有7.3%的父母擁有高中及以上學歷。在就業方面,絕大多數為農民(占比66.7%),從事農業生產;其次為進城務工人員(占比12.6%);少部分為個體工商、企業人員和知識份子(三者共計占比13.1%)。
在家庭經濟條件方面,被調查的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3萬元,占比44.2%,1萬元以下的家庭占比34.6%,3-6萬元以下的家庭占17.3%,家庭年收入在6-8萬元的家庭占2%,年收入在8萬元以上的家庭占2%。
在身體健康狀況方面,被調查的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中,有65%的老人反映自己身體健康或比較健康,有30.6%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主要為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見疾??;另外有4.4%的老人患有重大疾病。
2.2.2 養老居住打算
在被調查的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中,98.1%的父母正在或未來愿意選擇家庭養老,僅有1.55%的父母選擇養老機構或社區養老。家庭養老仍然是雅安農村地區的主要養老模式。
通過調查老人是否了解村里的養老機構或日間照料中心,有38.2%的老人反映村內有固定、服務質量較好的老人照料服務;同時有52.7%的老人認為村內并不能提供此項服務;還有9%的老人表示并不清楚村內是否擁有老人照料服務。
筆者認為,從調查地區所得的結果來看,雅安農村地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沒有實現全覆蓋,同時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在農村嚴重缺位,因而必須依賴家庭養老。并且農村地區存在“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家庭養老仍然是不可取代的養老方式。
2.2.3 養老經濟保障
養老保障的核心在于經濟保障。通過本次調查發現,雅安市農村地區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一是個人的農業生產經營收入,占比45.9%;二是子女資助,占比35.3%;三是參加社會保險獲得的收益,占比47.8%;四是國家救助,占比5.8%;五是個體經營收益,占比6.8%;同時,有9.7%的父母仍然在城市務工以獲得勞動報酬作為主要或補充性收入。
通過統計來看,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經濟保障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勞動收入、參加社會保險獲得的收益和來自子女的養老資金支持。總的來看,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資金主要依靠自身的收益。
在調查目前可獲得的資金等資源(包括個人勞動收入、子女資助以及所獲得的社會保障等)對養老生活需要的滿足力度時,被調查的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有52%認為目前可獲得的資金等資源對養老生活需要的滿足力度不太高,有12.3%的被調查者認為所獲得的經濟資源不能滿足生活所需,有27.9%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比較好的滿足需要,有7.8%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完全滿足養老生活所需。筆者認為,雅安農村地區的獨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尚未獲得足夠的資源保障自己的養老生活。
2.2.4 養老精神慰藉
通過調查,在平常生活中處理家庭事務時,子女重視老人的意見,老人可以自主決定關于自己的事務,與子女發生意見不合時,我們會發生爭吵,生活中子女總是陪伴著老人等問題去了解老人們在精神慰藉層面的現狀和需求。
有百分之55.1%的老人認為子女總是經常陪伴著自己,且在家庭中可以自主決定關于自己的事務,在家庭事務中的意見或建議能夠得到重視。其中有66.1%的老人總是或經??梢耘c子女有面對面的接觸,并且子女時常會關心父母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同時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大多數老人與伴侶之間矛盾沖突較少,并且承擔照顧孫輩的主要責任,與其關系親密。筆者認為,大部分農村獨生子女家庭的家庭關系融洽,能夠為老人提供精神慰藉。
雅安市農村地區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現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家庭養老是主要的養老方式。第二,老人的養老資金主要依靠自身的收益,并且對獲得資源的滿足度低。第三,老人們在精神慰藉方面基本可以得到滿足。
這主要因為,第一,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第二,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農村社區籠罩著共同的集體意識,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方式是長期以來人們的共識與農村的主流。第三,所調查的農村地區,各家庭中個人的收入總體不高,父母隨著年齡增長可獲得的收入逐漸減少甚至難以保障養老所需,會離不開子女及家庭的支持。家庭的凝聚能提高家庭尤其是老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精神慰藉。
政府主導,提供有力支持;鏈接資源,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在政府有力支持下,健全鄉村管理制度,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以鄉賢文化為依托,重建以鄉紳為紐帶的社區共同體,恢復農村社區之間的文化紐帶與共同情感觀念,建立農村家庭彼此的社會支持網絡與互助系統。
引進社會組織到農村地區,利用社會組織的資源。以已有的社會關系網絡為基礎,在社會組織的支持之下促進老人對于社會福利與自己可接受的服務的了解。
在政府、社會各種資源的支持下,老人們在養老生活的種種問題能夠得以改善。但更為重要的是,老人們自身在養老生活中具有積極的心態。同時,家人也應當更多陪伴老人,關心老人的精神生活。
目前,農村地區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必須面對這些挑戰,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