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孟 濤*,張 旭,曾 鑫,牛 麗
(1.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益陽 413515;2.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3.江西省婺源茶葉學校,上饒 333200)
“茶之為飲,發乎神龍氏,聞于魯周公”。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文化發祥地、世界最大產茶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畫卷,每一卷都飄著清香。新中國建國后70年以來茶行業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茶產業從業者日益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茶行業從業者逐漸成為一個標準化的職業,從事著茶葉產業鏈上的各環節工作,成為一個跨越邊界的社群,既有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也有社會愛好者。產業鏈從農業、工業延伸到服務業。圍繞飲茶這件事,經過茶行業各環節從業人員的努力,從歷史資源中給我們擴大了茶人的精神容量[1]。
茶行業從業人員指的是從種植、采摘、加工到成品銷售整個產業鏈上且持有相關證件的群體人員,其是茶產業發展的基礎。在建國初期,證件往往代表著一種社會秩序,持證上崗,既保證了職業的穩定性,也設置了從業門檻,讓每一個個體對于改變職業的意愿降到了最低。以前對于銷售茶葉的身份確認,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安排;改革開放后對于賣茶人身份的確認更多的是出于市場效益,為了滿足市場各階層不同的要求。為提升行業整體從業水平,自2001年~2002年開始實施茶藝師、評茶員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技能等級標準,衍生出茶藝師、評茶員等相關專業從業人員。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端的基礎設施升級發展迅速,從取消計劃經濟的票證直接使用貨幣購、電子商務、自動售賣機以及移動支付的出現[2][3]。茶葉消費方式從傳統品飲方式,走向茶飲料、茶食品,茶生活用品,茶藝術品,以及茶業旅游休閑,茶文化活動等多元化、立體化、品質化的時尚健康便捷性消費時代,出現了冷泡茶、速泡茶、茶膏、低糖茶飲料等新生產品,消費市場多元化現象日益明顯,一類是快銷型茶飲料[4],這一類主要針對的是不懂茶、不愛茶的青年消費者,包裝時尚、口感香甜的含茶飲料非常適合這類人群;另一類是愛茶的、愛傳統文化的傳統飲茶人,對于這一類人群追求茶本身的口感、保健功效。在消費習慣的變化中,筆者感覺到茶行業消費者主權(買方市場)時代到來,從需要使用“茶票”來控制消費,到各種營銷廣告和產品創新來刺激消費;自由的市場環境中,供需關系正在發生變化,茶行業對相關從業人員的銷售能力和引導技能要求日益提高。
飲茶場景的改變也在不斷影響著有關茶葉消費的習慣,從路邊的傳統茶館到茶樓、茶室、茶文化體驗店,把茶葉品飲場景化、社交化,演變得更讓人從品茗中體味到清雅的情趣與文化的熏陶,且不同的茶適合于不同的場合來品飲。筆者從新中國建國后的很多與茶相關的飲茶畫面看,飲茶是一種剛性需求,解渴就是剛性需求,茶票的存在,特別是民族地區的茶票,其地位與糧票、肉票等同。改革開放后,這種剛需存量市場一直都在,這一變化過程中,市場將更多目光關注到了新興的城市消費中。通過對傳統中國茶消費體驗的系統性升級提升了茶葉的溢價與附加值,而這些升級的背后我們從品飲消費到體驗消費衍生出了一個非常大的茶周邊市場[5]。
建國后常見的喝茶器物以搪瓷、罐頭瓶子為主,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逐漸出現了飲茶專用品茗杯,一般是一些粗糙的瓷器,陶器等。直到功夫茶的流行,紫砂器物,以及各地的古典名窯相繼復興,甚至出現了純金屬器具,那些沉寂在古典文獻中的經典器形被不斷復制,圍繞器物的工藝文化也不斷深入人心。說到飲茶器物就會想到茶道六君子,是茶道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喝茶,從飲水到流程的儀式感,到審美的訴求,所有的茶事升級都是由器物去實現,泡、煮、烹、調,乃至所有流派的茶藝,飲茶器物的改變其實是人通過操作器物去呈現那一盞茶湯的靈魂與魅力,器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茶人服飾的出現與茶藝表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專屬于茶人的小群體服飾并開始流行,這種流行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整個服飾行業,從紡織材料到染色再到縫紉,每一個環節都被消費訴求不斷倒逼著去歷史里尋找資源,被賦予一種東方的文化理念。各種旗袍、漢服、棉麻、手作重新成為時尚,但時尚往往只存在于小眾的高端社群,服裝制造業有這個能力在一夜之間將時尚變成大眾。
對于喝慣了綠茶的地區而言是“茶倉”(茶葉存儲倉庫)這一概念的,茶葉的保質期會讓人去思考倉庫的存貨周轉率。但真正意義上的“茶倉”是不強調周轉的,而是強調增值。歷史上的“茶倉”出現在茶馬互市的集鎮上,那時候由政府專職官員去做“茶倉”統籌,從流傳到現在的茶馬貿易相關文件來看,以儲存黑茶為主要目的的茶馬互市的“茶倉”也是要講究戰略存儲與存貨周轉。改革開放后出現的“茶倉”成了一種具有金融屬性的新興投資理財項目。這個新生概念,不僅能夠在產業低迷時形成交易。與此同時,一些已有的產品升值案例刺激著新的資金不斷介入。
早期了解茶文化知識,學習茶學專業技能都必須通過相關大專院校的相應專業進行系統學習。早期創刊的報紙雜志都是因為很小眾,滲透不到三四線城市的郵亭。與此同時,也沒有這么多從業人員去生產相關的內容,普通用戶很難觸達到茶文化的信息。行業資訊,產品信息、歷史文化,從互聯網PC端開始,到移動互聯網的自媒體時代,到現在的4G/5G時代,豐富持續的內容向外界展示了一個行業的發展。也正是這樣一張內容大網,向我們網羅了源源不斷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在過去幾十年里,行業媒體連接著高校、企業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在消費者和從業人員的教育方面默默的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中國茶歷史悠久,品類豐富,從“傳統十大名茶”到如今的“區域品牌”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茶的茶產品特征。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每一個品牌都關乎到一方百姓的生計,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產品的獨特性。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一提到中國茶,腦海里首先就浮現出了一張地圖,從“西湖龍井”到“信陽毛尖”;從“洞庭碧螺春”到“君山銀針”;從“蒙頂甘露”到“安化黑茶”,東西南北,跨越萬里江山。因此,改革開放初期南方很多茶葉產區在消費領域都處于高度本地化的態勢,很多大宗銷區都有指定產區定向供給。這是改革開放前一直維持下來的傳統秩序。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秩序開始解體,國營茶廠的改制,所有的茶廠開始自謀生路,創辦品牌。同時,茶行業專業博覽會本身也成為了中國茶豐富品類匯集與展現自己的平臺[6]。
建國初期國家恢復相關茶學專業后茶葉科研工作者多以基礎研究為主,研究茶文化、茶經濟的專業學者相對較少,自改革開放后,以研究茶種植、茶加工、茶文化、茶經濟等方向的專業學者日益增多,為茶產業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逐漸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
茶,穿越歷史,融入生活。從一片綠葉到一個產業,從茶產業折射出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40年,中國茶和茶文化正走在伴隨中國復興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