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雄,張海濤,段宏廣,張 錦,李潔茹
(張家口學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一些地區會因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職責而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或者失去一些較好的發展機會,而中央政府以及其他地方政府對這些地區所進行的補償則為生態補償。當然,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由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而承受的經濟損失具有差異性,如退耕還林將會導致農戶利益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害,而南方地區茶農發展綠色生態種植農業,則能夠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之間實現良好的平衡,這種方式將能夠降低損失,減少生態補償壓力,因此,這種模式是各個地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值得借鑒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生態補償與生態賠償具有本質差異,其中,生態補償的目的在協調各方經濟利益,激發各方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而生態賠償則往往是在發生破壞生態環境現象之后的懲罰性機制,對二者差異做出清晰認知,也是做好生態補償工作的重要基礎。
在生態補償工作的探索中,南方茶農生態補償機制是具有較高參考價值的生態補償模式。如安徽省黃山市不僅將GDP作為考核指標,而且也重視對生態保護工作進行考核,在此背景下,安徽省黃山市成立許多生態補償試點,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到了茶產業發展。在此過程中,黃山市認識到了有機茶生茶不僅需要依靠現代種植技術,而且需要依靠良好的生態,而為保護生態,黃山市的準則是,不讓一個污染項目存續下去,與此同時,無論是茶葉種植中的“禁藥”還是各類生活垃圾的清理都取得了良好成效。雖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需要較多的投入,并且在前期階段需要引導茶農改變具有污染性的種植模式,但是這種投入也換來了有機茶產量的提升以及茶葉價格的提升,而“有機”附加值所帶來的利潤也為茶農帶來了時機,并在推動茶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帶動了就業崗位數量的提升。
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與完善,對于推動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地區需要共同參與到生態補償制度的建設與完善當中。在此過程中,京津冀地區需要認識到生態補償機制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生態補償主體與生態補償方式單一,生態補償立法工作落后等,針對這些問題,京津冀地區需要重視對其優化路徑做出探索,從而有效推動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的完善。
在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中,生態補償主體不僅具有生態環境保護職責,而且具有生態補償能力,這是生態補償主體開展補償的重要前提。在生態補償實踐中,生態補償主體主要包括三類:一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是最為主要的生態補償主體,其中,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所進行的生態補償屬于縱向補償,而地方政府之間所進行的生態補償則屬于橫向補償,這兩種補償模式共同構成了政府之間的生態補償體系。雖然政府部門在生態補償工作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并且政府部門所開展的生態補償工作能夠有效推動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同發展,但是政府部門需要在生態補償中避免出現大包大攬的情況,而需要重視發揮試產期機制的作用、引導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個體參與到生態補償工作當中;二是企業。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在遵循“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付費”原則的基礎上,在破壞生態環境基礎上獲得經濟效益的企業必須對利益受損者進行補償,從而在彰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上推動生態補償資金來源的多元化發展;三是社會公民。如果社會公民欠缺環境保護意識并且產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則需要對自身行為負責并開展生態補償,只有如此,社會公民才能夠更為注意自身言行并更為主動的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當中。
在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對于滿足補償對象所具有的補償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進而更好的提升補償對象深度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具體而言,生態補償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政策補償。即中央政府根據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際情況,從自主權利與發展機會等方面,對做出較大貢獻的地區進行補償;二是資金補償。在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保護中,為了能夠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一些群眾的利益會受到一定的損失,而依托資金補償這種最為直接的方式,則可以有效彌補這些損失,并為之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資金支撐;三是技術補償。如在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或者較為脆弱的地區,可以設置技術服務站,這一機構不僅能夠對生態環境保護策略進行探索,而且可以開展知識與技能推廣與普及工作,這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四是項目補償。一些地區為了開展生態環境保護,而往往會失去一些發展機會,而通過在當地開展生態保護項目以及工業項目,則能夠為當地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進而有效彌補地方以及當地社會大眾所承擔的損失,推動當地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同發展。總之,在生態補償方式的確定過程中,生態補償主體需要重視關注生態補償對象所具有的需求,并確保生態補償方式能夠與生態補償對象的需求實現良好對接。
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背景下,生態補償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法律支撐,為此,重視圍繞生態補償做好立法工作至關重要。在此過程中,我國立法部門需要對國際生態補償法律法規進行借鑒,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做出取舍與調整。與此同時,我國立法部門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態補償范圍,有針對性的出臺生態補償法律法規,確保每個不同的生態領域都具有專門的生態補償法律法規進行覆蓋,進而在將補償主體、補償對象、補償方式、補償標準等內容落實到法律法規之上的基礎上,確保生態補償工作能夠有法可依并有序有效的開展。當前,雖然《環境保護法》在推進生態補償機制的構建工作中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但是無論是在補償范圍還是在補償標準方面所進行的規定都并不明確,為此,我國立法部門有必要對《環境保護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并重視發揮出《環境保護法》在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激勵生態補償主體積極性、引導多元主體參與、強化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京津冀地區則需要圍繞《環境保護法》制定適應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從而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生態補償工作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綜上所述,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激勵機制,這種機制對于推動各方主體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確保各方利益得以協調具有重要意義。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背景下,京津冀地區需要共建生態補償機制,在明確生態補償主體、生態補償方式,做好生態補償立法工作的基礎上,為京津冀地區生態補償工作有序有效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