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軍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紹興 312000)
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古老的中華大地掀起了一場空前浩大的留學海外運動,其中又以留學日本為主。何揚鳴在論文《浙江留日學生與辛亥革命》(1993)和《論浙江留日學生》(1998)中對浙江留日學生有詳盡的研究。浙江是著名的留日大省,不僅最早開始派遣留日學生,經久不衰,而且留日學生的人數在全國名列前茅。1926年浙江留學生同鄉錄上,有各種人員1038人,至1928年,數字達到1168人。近千名浙江留日學生中,紹興不僅在數量上僅次于杭州位列第二,且名人輩出。紹興留日名人不僅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鑒湖女俠”的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而且在文化、教育、思想等諸多領域廣泛、持久、深刻的影響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例如魯迅、許壽裳等。總之紹興的留日名人在紹興名人文化中比較突出,不僅是地域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名人文化一般認為由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組成。物質文化即名人在各領域的成就業績、相關的學術著作、故居遺跡等。精神文化即名人的人格精神、學術思想、家風文化等。紹興留日名人文化在物質方面學術著作和故居遺跡相當豐富,在精神方面主要集中在革命精神方面。
相比較其他專業而言,日語專業的學生對留日名人文化興趣更濃。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是越秀最早設置的專業之一,創辦于1981年,常年在校學生約700人,規模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為紹興市重點建設專業。因此在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開展該項研究示范作用明顯。通過在日語教學中導入留日名人元素,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轉化為學習的動機,而且有助于傳承、弘揚紹興的名人文化。通過研究如何將紹興留日名人元素有效的融入到地方大學日語教學中,意義在于留日名人的愛國精神等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且這些都可以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學習動機,可以提高學習成績。另外學生不僅是傳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載體,而且可以傳播、弘揚紹興的名人文化。
日語教師將紹興留日名人文化導入到各自具體的教學科目中,首先教師自己應學習和研究紹興留日名人相關的事跡和精神,例如:秋瑾“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的豪俠性格和殺身成仁的革命精神,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等。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把紹興留日名人的革命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心懷天下的優秀精神氣質等發揚出來,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引導,培養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紹興留日名人中不乏文學大家及革命先烈,其中優秀的文學作品和鼓舞人心的革命事跡等如果能夠有效的和日語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宣傳紹興留日名人所凝聚的價值取向、道德追求、政治信仰等,而且也可以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縱觀日語專業的骨干課程,從基礎日語到高級日語所用的教材中,都沒有出現紹興留日名人相關的作品或事跡。中國作家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收錄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日語綜合教程》第六冊第十一課。反觀日本方面,1953年,魯迅作品《故鄉》入選日本教育出版株式會社的中學國語教科書,由著名中國文學研究者竹內好翻譯,供初中三年級學生學習,此后至今幾成定例。自此凡是接受了義務教育的日本人,都是學過《故鄉》的。借此可以考慮把《故鄉》等日本版引入高級日語的教學中,其他可以把魯迅相關文學作品導入課堂教學的還有中翻日課程,事實上該課程所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日翻譯教程》中已經出現了很多魯迅作品的相關段落。另外秋瑾等革命志士的英勇革命事跡等可以作為情景劇,引入日語口語課堂教學中。當然以上這些案例僅僅是舉例說明,具體導入途徑等需要任課老師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將紹興留日名人和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相結合,可以促使學生對留日名人的認識和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不僅可以起到傳承紹興留日名人文化,而且可以豐富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目前,在紹興個別學校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如紹興文理學院成立了以越文化研究院為主陣地,以研究名人文化為中心的研究格局,學生也積極參與其中,并取得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2016年5月,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東亞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2017年3月成為紹興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紹興留日名人相關研究項目也已啟動。筆者粗略統計了日語系2015屆到2017屆近三年的學生畢業論文題目,還沒有發現和紹興留日名人相關聯的。今后日語系老師可以積極參與該項目,在老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共同營造紹興留日名人文化的研究。
紹興名人故居眾多,特別是留日名人故居,例如魯迅故居、秋瑾故居等,還有留日名人陶成章、徐錫麟等創辦的大通學堂等革命活動場所。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實物資源,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的同時,日語專業可以開展以紀念紹興留日名人為主題的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例如:留日名人系列講座、書畫展、演講比賽等。近兩年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開展了周恩來總理誕辰紀念活動,其中2016學年創建評比“周恩來班級”活動中,日語1504班榮獲“全國周恩來班”,日語1505班榮獲“院級周恩來班”。其間筆者對四個周恩來班級的團支書進行了采訪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創建“周恩來班級”的過程中,通過參觀周恩來祖居和學習周恩來相關革命事跡等活動,班級的學風建設,學習成績普遍得到了提高。日語專業也可以充分借鑒該活動,考慮創建評比留日名人班級,如“魯迅班”、“秋瑾班”等。
綜上所述,針對紹興留日名人文化與日語教學的有效融合,本文提出了以上四條導入途徑,其中不僅包含了教師的教學教風,且主要突出了如何具體和課堂教學相結合,其他也涉及到學生的畢業論文和課外相關活動。當然不是所有的日語課程都可以和留日名人元素進行有效的結合,也不能單方面強制性的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強制灌入留日名人元素。所以在日語教學課程的選擇和導入留日名人材料方面,一定要以學生樂意接受和容易在實踐中操作為原則。總之本文僅僅停留在設想階段,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通過設置實驗課程,在日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導入留日名人元素,并對實驗課程進行跟蹤調查,通過對授課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驗證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