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雯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103)
伴隨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我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交流也變得越發頻繁,德國便是其中之一。德語作為中德交流的語言橋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為了確保大學德語教學能更好地適應當今時代與社會發展需求,就必須在傳授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對相關文化背景的普及,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這樣才能為我國和德國的深入交流提供保障。
大學德語教學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和熟練運用這門語言,并能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不單單只是學會簡單的德語詞匯、語法等。在實際開展德語教學工作的時候,教師應當從聽、寫、讀、說這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意識在此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學模式以及應試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德語教學的有效開展,絕大部分學生都帶著功利性目的來學習德語,其目標是為了通過考試,而不是實現對語言文化的深入理解,這和德語教學的本質是完全相悖的。不具備文化內涵的教學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德語教學必須兼顧語言知識與語言文化的傳播,從而豐富德語課程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德語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實現語言文化的內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本就屬于德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完善德語教學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近些年,全球科技、經濟貿易等的發展越發迅速,不同國家之間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聯系,特別是文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進一步凸顯出全球協同發展意識的重要性,跨文化意識是順應當今時代全球化發展的必備前提。跨文化交流在推動優秀文化大力傳播和普及的同時也給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精神支撐,增強了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大學德語教學必須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把新時代的精神融入到德語教學之中,這種融合不能僅限于德語的教授,還應當讓學生通過學習德語來全面了解這一國家的基本國情、發展歷史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和德國文化存在的差異,從而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大學德語教學不僅需要面向本專業的學生,同時還需要面向一些非德語專業的學生,所以學生的數量是比較多的。德語專業每個班的人數一般在15~20人之間,一些德語強化班的學生則超過了40個,近些年,伴隨德語熱度的不斷上升,部分大學德語班級的人數甚至高達一兩百。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德語教學往往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學模式,與德語專業小班教學模式相比,這種大班教學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由于學生的數量較多,學習氣氛很容易受到傳染,一旦控制不到位,就很可能導致大量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第二,學生數量的激增對學習時間和空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對教師的授課方式帶來了極大的限制。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許多大學都是采用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面向的是所有學生,因教師此往往無法做到兼顧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要,這就很可能導致一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受到打擊。第三,大班教學通常無法保證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完全集中于課堂,學生數量的上升必定會致使教師對課堂掌控力的下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經常會由于一些不確定性情況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第四,師生之間的互動會受到時間的限制。在大班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通常采用的是問答形式,為了提升教學效率,教師一般不會采用一對一的問答模式,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提問,這就很難保證課堂語言交際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現階段,我國專門設有德語課程的大學已經超過了100所,且學習者大都并非來自于德語專業,而是經濟學、工程、醫學等諸多其他專業。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在參與德語學習的時候都帶有較強的目的性,且不同學生的學習目的也各不相同。以技術類專業的學生為例,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范圍內對掌握德語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與越來越大,進行相關技術類專業研究的人員如果具備一定的德語素養,就能更加順暢地進行專業文獻與資料的閱讀,由此可見,掌握德語這門語言對技術類專業學生的將來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對于德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其不僅要掌握基本的德語語言知識,同時還必須對德語思想、藝術、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因為大多數德語專業的學生在剛開始接觸德語的時候都不清楚自身將來究竟要從事哪方面的職業,也不知道自己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的內容。
由于德語專業和非德語專業的學生本身帶著不同的目的學習德語,所以其學習興趣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對于非德語專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往往對和自身專業內容相關的德語知識比較感興趣,如自身所學專業領域內的德語專業術語表達以及相關科技文章等,而非德語專業的學生則更傾向于了解德語語言知識以及德國的歷史文化。
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對以德語為第一和第二外語的大學德語教學大綱進行了編制,之后又在90年代出對其進行了調整和完善。其中,在德語的讀、寫、聽、說這幾個能力的要求上,重點將閱讀能力的培養放在了首位。因為當時的觀點大都認為學生學習德語主要是為了便于其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步入到21世紀之后,我國大學德語教學開始把提高學生的綜合外語素質和語言運用能力作為目標,并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進行了適當調整。2010年出臺的“大學德語教學要求”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并詳細說明了德語教學目的是增進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并使其認識到中德文化在各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從而提升其對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
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各種新型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能力。在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運用傳統的教學媒體以外,還可使用各種電子版教學軟件、網絡課件等,通過現代多媒體技術來介紹德國國情或播放相關影音資料。同時,還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大學德語的跨文化教學提供有效平臺。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配備了多媒體講臺和多媒體語音教室,這些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引進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對德語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德語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真實性。
在大學德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當前的大學德語教學現狀來看,教學方式是比較多樣的,既有以教師為中心的授課方式,同時也有項目教學、分組討論等教學形式,不管采用哪種教學形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加強對教師跨文化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來說有著一定的必要性。德語教師應當具備跨文化意識,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同時也必須進行中德文化的比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跨文化意識,在面對文化沖突與碰撞的時候能做到理解和尊重他國文化。同時,德語教師還必須注重對自身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學會合理選擇教學素材,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具備跨文化特點的德語教學。
教材的編寫與使用將直接影響到大學德語教學質量,一本高質量的教材可輔助教師更加科學高效地完成教學活動。對于我國大學德語教材的編寫來說,應注重把現代化教學方法和大學德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滿足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著重突出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特別要注重對其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材應注重根據語境傳授語言和文化知識。詞匯和語法知識不能獨立地存在于教材之中,而應當為學生提供在特定語境中理解和練習所學語言知識的機會。第二,教材應加強文化比較和語言比較,選擇帶有文化比較特色的文章或主題,如居住、飲食、學校生活等類似主題。同時,還應當注意的一點是,主課文不能只是單獨介紹德國的相關情況,而應當與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第三,德語教材應當為學生描述出客觀而真實的“德國印象”,選擇的文章應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確保能準確反映出德國文化特征。與此同時,教材內容也應當具備多樣性,以免學生對德國文化形成一種片面性的固定思維。
總之,大學德語教學在完善學生語言綜合素質上有著極大作用,要更好地實現大學德語教學目標,就必須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通過運用各種教學媒體、編寫更具針對性的教材等來增強教學的跨文化特性,提高學生對德語學習的興趣,進而促進其跨文化意識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