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筱
(武漢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
據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利用野生的茶樹,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出現了人工培育的茶樹。按照《神農本草經》的相關記載,可以推測當茶從藥用轉向食用的過程中,也是利用野生茶樹轉向人工栽培茶樹的過程。在秦統一巴蜀之前,就有記載巴蜀已經開始興起飲茶之風。從此時作為分界線,飲茶文化開始傳播開來。同時從茶的稱謂上,也可以看出在形成飲茶之風并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茶的叫法也被一起傳入到西方世界。英語中“tea”的發音接近于我國福建沿海地區“te”和“ti”的音。因為茶葉由我國海陸傳播到西歐各國。
茶作為中國的“國飲”,作為文化的載體,融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卻又自成一體。茶源于漢代,興于唐代,盛于宋代,革新于明代,普及于清代,發展于現代。
英國作為熱愛喝茶的國家,茶文化的最初來源是中國,在十七世紀,英國為了對抗荷蘭,與當時強大的葡萄牙聯盟,為了鞏固政治聯盟,英國的查爾斯二世迎娶了一位愛喝茶的凱瑟琳公主,而葡萄牙作為最早飲茶的歐洲國家,也為他們的公主在嫁妝里裝上了來自中國的茶葉。隨著飲茶之風被帶入英國皇室,凱瑟琳也被冠上了“飲茶皇后”的美譽。在18世紀中葉,英國出現了“下午茶”。在這一時期英國人習慣早餐和晚餐相對豐富一些,但是午餐卻十分簡單。為了緩解這一時間段的饑餓感,1840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個叫安娜的公爵夫人想出了一個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那就是在下午4點左右烤幾片面包準備一些奶油和茶,約上幾個朋友度過這一段時光,慢慢的這種既能緩解饑餓感又能約朋友聊天的方式在上流社會傳開,也就有了今天所說的“維多利亞下午茶”。
中國的飲茶方式及茶葉種類多種多樣,有與搭配其他輔料烹飪成食物的食用方法,也有生葉煮水飲其茶湯的方式。有關于飲茶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魏人張揖所寫的《廣雅》中。人們將做好的茶餅灸烤之后碾碎與調料一起放入鍋中煮,煮好后一并飲用。到了唐宋時期,將茶磨成粉末飲用稱其為抹茶。到了明代出現了與現代最接近的泡茶將茶葉濾掉的飲茶方式。中國的茶葉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茶葉類型,以此來滿足身心對于茶的需要。隨著種植技術和制茶技術的不斷提升茶葉種類增多,而飲用方式逐漸趨同,并開始簡化。古語云“器乃茶之父,水乃茶之母”,可見水和茶器在中國飲茶習慣中的重要位置。在整個行茶過程中,觀茶之形態,其湯色,品其味道,賞其茶器,是中國飲茶的方式的最好體現。
據記載威尼斯作家拉馬歇記錄了阿拉伯商人哈只·馬合木的一段話,里面有關于中國人飲茶的內容。葡萄牙人率先將茶葉帶到了歐洲大陸。隨后而來的荷蘭人用鼠尾草交換茶葉,自此茶葉變成商品飲茶之風傳入荷蘭。,自此茶也通過荷蘭進入了英國。17世紀50年代倫敦一位商人開始在咖啡館售茶。茶葉最開始的飲用也是泡茶濾掉茶葉進行品飲,但是由于英國的氣候常年陰冷多雨,再加上當時的運輸時間長且儲存方式相對落后,英國人更偏好于儲存時間長,且更為溫和的紅茶,在茶葉種類上相對單一。一開始喝茶的器具大多是來自于中國的瓷器。隨后茶具被融入了更多英國的文化。同時在中國瓷器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喝茶器皿——骨瓷。并開始逐漸在茶里加入牛奶和糖,也有在清茶里加檸檬汁的習慣。茶與奶在英國的這片土地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也為英國的下午茶奠定了基礎,人們通過下午茶享用到了美味的茶湯和可口的點心,并可以和好友推心置腹的聊一聊,這一點與中國茶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中國飲茶禮儀中,對于泡茶者和喝茶者都有一些要求,泡茶者著裝要得體,整體要干凈整潔,且身上不能有太濃烈的味道以免影響對茶葉本身味道的品評。再就是儀態舉止,日常生活中站、坐、走的姿態,舉手投足間的動作在泡茶過程中都應該體現出泡茶者優雅的氣質和良好的個人素養。同時在語言表達上也需要尊崇一定的禮數,稱呼、問候、應答的禮節都應該做到。而在行茶過程中,以寓意禮為例,它是通過優雅的動作來寓意美好的祝福,鳳凰三點頭—用手提壺高沖低斟反復三次,寓意鞠躬以表歡迎。叩指禮,屈腕握空拳叩關節,以表謝意。泡茶者向喝茶者介紹所泡之茶,并向喝茶者展示茶之形態。這些都代表著對喝茶者的尊重。在中國茶禮儀中,茶是主體同時也是載體,因茶相聚,以茶開始。英國人也是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真正的英式下午茶也有它獨特的禮儀,首先喝茶的時間是下午四點鐘,從衣著上最早男士是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洋裝戴帽子。在泡茶方面,下午茶一般都是由女主人親自操辦以表達對客人的重視。而英國人常用的幾種茶葉包括:祁門紅茶,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紅茶,也會配上牛奶客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添加。中國喝茶一般不會配有點心,而正統的英式下午茶會配上三層的點心塔,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再配上精美的茶具,真的是一場視覺和味覺的盛宴。在喝茶的態度上中英兩國有著“大同”。
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從中英茶文化的對比中不難看出,它有著深遠的文化及社會意義。茶文化對于我國的各類思想信仰是一種融合,也是對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茶文化包括了茶歷史、茶俗、茶道、茶藝、茶具等一系列的元素,也包含了地理、歷史、植物學、中醫藥學、美學等知識,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茶葉傳入西方世界也極大的豐富了茶葉的飲用方式。同時茶文化的傳播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荷蘭人將茶作為商品引進到了歐洲大陸,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歐洲制瓷工藝的革新。
茶文化發展的優勢在于文化內涵和歷史足夠深厚,茶葉品種多及制作工藝精良。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和自然條件優勢,但同時也有很多問題存在,茶葉市場不夠規范,定價及制作過程不夠透明,沒有一個非常成熟的茶文化體系,地域遼闊涉及的民族和地理條件各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
中國茶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利用互聯網下的新媒體對茶文化進行整合式傳播。挖掘茶文化內在意義,講好每一個故事,泡好每一款茶。以此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要求,例如有人對健康很關注,那就要從健康的角度進行茶文化的宣傳,利用互聯網拉進與民眾的距離,讓茶文化傳播變成一種日常。加快飲茶模式的革新,喝茶不再局限于室內,而是像奶茶和咖啡一樣可以成為年輕人的飲品。如何將茶水沖泡后既保留其原味的同時還能簡化喝茶的過程。最終喝茶將是環保和健康為一體的飲品之一。只有當喝茶變成一種習慣,習慣有了新的意義,茶文化才能得以延續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