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沖
(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開封 475000)
蔡和森作為我黨早期著名的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他為新中國的誕生耗盡了心血,始終記著人民和國家,不斷汲取前人思想,試圖找到改造中國的新出路,在成長過程中,墨子思想對他影響頗深。他始終以墨子思想為標準要求自己,挽救中國千千萬萬個勞苦大眾于水深火熱中。邁入新時代的中國,面對國內國際多重挑戰,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年輕一代是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加強當代青年人的思想建設有助于早日實現“中國夢”。今年又恰逢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蔡和森的墨學觀對于當前青年人思想建設具有深遠地理論指導意義,我們要學習他的愛國愛民情懷、匡復中華歷史擔當精神。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演變。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蔡和森也在此時出生。隨著辛亥革命的到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蔡和森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這一重大事件,對其之前較為封閉的思想也產生了沖擊。但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終被袁世凱竊取,社會上孔學會、尊孔會等組織漸漸浮現,極為推崇孔孟之道,此時蔡和森卻特別喜歡墨子的著作。沈宜甲回憶說:“那時和森不信鬼而非樂,為百分之九十九墨子之徒”[1](P99)。蔡和森認為袁世凱復辟帝制不成,乃在民心擁護共和。袁世凱后來復辟失敗,中國步入北洋軍閥反動統治時期,廣大人民群眾依然處于苦難之中,這對成長中的蔡和森影響是非常大的。他經常提到墨子,提起墨子的“兼愛”思想,希望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一些激進的民主人士認識到需要重塑國民性格,進行思想文化革命。陳獨秀率先吹響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不斷加入其中,而這些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者大多對墨子思想有較深入的研究,通過閱讀《新青年》,蔡和森的思維更加活躍,眼界更加開闊。“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蔡和森認為列寧的思想與墨子的學說及其相似,1918年在給毛澤東的書信中將墨子與列寧并提。
正是當時中國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使蔡和森對墨子極為欣賞,對墨子思想很是贊同,在以后探索中國革命的道路上,蔡和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墨子思想為基礎,進一步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思想,他的墨學觀在他后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起了重要作用。
墨子是一個平民思想家,與墨子同樣出身于平民的蔡和森更能體悟墨子的思想。當蔡和森閱讀先秦時期這些文章時,他對墨子的喜愛是無法言喻的。1918年底至1919年初,蔡和森在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上常常給班上的同學講解墨學,還要求同學們背誦墨子的文章,與他們分享墨子的愛民情懷與不怕犧牲的精神,要大家向墨子學習。因此,他的一些早期思想深受墨家思想的影響,對墨家思想進行吸納和改造,為他后來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塑造了他的無產階級性格。
墨子體現的是春秋戰國時平民的政治理想。墨子曾說“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2](P188)。而究其原因在于“以不相愛生也”[2](P84)。墨子相信通過相互的愛,人們可以滿足彼此的利益。同墨子一樣,蔡和森也認同相互幫助,平等互利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好狀態。
蔡和森父輩也算是富甲一方,但到了他這一代,生活已十分困難。少年時期曾到伯父的醬園里做過三年學徒,后在母親的堅持下又到雙峰初等小學堂讀書,以及后來到長沙求學。他“夙興夜寐,出風入雨,接觸的都是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與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城市貧民。”[1](P128)正因為他親自經歷過階級剝削與壓迫的苦楚,廣泛地與勞動群眾接觸,深刻能夠體會到下層勞動群眾生活的艱辛,這些耳濡目染的種種社會現象使他很早地產生了改造社會,改變群眾生活狀況的思想萌芽。正如他所指出,“惟在沖決世界之層層網絡”[3](P15)。他在尋找一種新型的社會形式,這是與墨子不同的地方。墨子并未觸及等級制度問題,而蔡和森認為實現平等就要消滅原有階級制度,以一種全新的社會關系實現“兼愛”的社會理想。
墨子一向重視理論的實用性,主張把理論付諸于實踐。墨子認為人處于社會生活中,一方面要適應不可選擇的生存環境,另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周邊可利用的資源,主動參與到周邊事物活動中來解決問題。蔡和森對此也深受啟發,正是墨子這種重“用”的思想,使得蔡和森始終以客觀現實為改造中國的依據,使得他能快速捕捉到社會動態變化,使自己快速成長,他也正是以這種思想來要求自己。早年蔡和森就有和毛澤東窮游洞庭湖畔的五個縣的實踐經歷,他們在此期間深入地融入到尋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了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間疾苦。這是他們最早的社會田野調查,也是蔡和森實現施用思想重要現實途徑之一。多年的實踐讓他對中國社會性質認知逐步深入,對馬列主義理解更加透徹,使得他更能做到馬列主義中國化。
根據近十年的革命生涯教訓和經驗,在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上討論政治報告時的發言指出革命高潮和革命低潮的區別以及各自有什么樣的前提條件,每一條都是具體深入分析中國革命情況得出的結論,還談到了直接革命形勢的問題。從以后我黨的發展情況來看,這種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辯證的分析問題,是蔡和森重視施用思想的具體表現之一。
儒家認為一個人的貧賤富貴是與不可改變的天命有關,是人不能逆轉的,人只能順從天命。墨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非命”思想,墨子認為一個國家只有統治者胸懷天下百姓才能長久興盛,百姓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過上好的生活。蔡和森更是對墨子這一思想頗為認同,他從來不逆來順受,安于現狀,一直在尋求最好最快的方式塑造自己,磨練自己。還在他十六歲時候,他認識了朱靜齋先生,朱先生給予蔡和森的影響則是少年當立丈夫志,以天下為己任,鼓勵他讀書。蔡和森開始了求學生涯,他一生共上過五次學堂,卻只有一張湖南高等師范學校的畢業證書。但他并未因此而沮喪,求學本是為了長見識,增本事,畢了業,他依然嗜學如命。恰巧此時有機會可以赴法勤工儉學,這是有志青年出外尋找國家、民族、及個人出路的好機會。他到了法國,政府部門安排其在蒙達尼男子公學學習,入學不久,因為覺得學習的內容不深入,便決定自學。在初到法國的半年中,他憑著“猛看猛譯”的精神,不僅在思想上和理論上有了巨大的進步,而且又及時把這種思想加以宣傳,對于改造中國的計劃也日益在心中成熟,形成一套觀點。他積極探索中國真正的出路,要為千千萬萬個像自己一樣的勞工子弟謀得一個光明的未來,為自己愛得深沉的祖國贏得世人的尊重。
墨子曾說:“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為本焉”[2](P7)。“勇”是指一個人做某事之前的膽量和無所畏懼的精神,墨子認為一個人除了“勇”之外,我們還必須牢記“正義”,避免盲目行事。蔡和森十分贊同這種氣魄與精神。在留法工儉學預備班任教時,常常與學生講起墨家的“義”。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對墨家這一思想理解的更為深入,他知曉無產階級要想得到經濟解放,首先要獲得政權,所以他認為,必須先建立共產黨,他成為最早系統地提出建黨思想的革命家。1922年他提出“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的觀點,鮮明指出反動勢力外強中干,“蔡和森則義無反顧,盡全力挽救革命。”[4]鼓舞廣大人民群眾要充滿斗志,奮起反抗。正是由于他始終心有百姓,心有中國,心有大義,使他能夠避免“左”和“右”的錯誤思想,并能夠準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牢牢謹記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從而沿著正確的革命道路前進。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5]因此青年身上擔負祖國繁榮昌盛的重任和使命。蔡和森雖已逝去,但他的墨學觀仍對后人,尤其對當代青年人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和重大啟示。
愛國主義是亙古不變的一種內在情懷。從封建社會一直到新中國愛國主義內容、叫法雖有變化,但一直都是激昂的主旋律。5000多年的文明古國,正是有了無數愛國志士浴血奮戰,才有了今天富強的中華民族。對青年人來講,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第一,有助于為青年人提供精神動力。“中國夢”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當代青年人及其子孫后代共同努力。需要有愚公移山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飽滿的熱情來圓夢。第二,有助于青年理性愛國。如今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網絡迅速傳播,各種西方意識形態話語混雜其中,試圖以和平演變的方式削弱民眾對國家的認同。青年樹立理性愛國主義思想,既可以提高其自豪感,又可以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文明發祥地之一,幾千年來不僅維持了中華民族的延續和發展,而且培養了中華民族深厚的內秀品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提倡“仁愛”,這不僅是民族對我們的期望,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仁愛”不僅僅是對家人、對朋友懷有仁慈之心,也是對周圍陌生人持有的慈悲情懷。作為青年人,更應該培養這種互敬互愛的美好品德。首先,青年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要尊重身邊的人,平等對待身邊的人,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人,常懷仁愛之心,遇到事情多往好的方面去想。其次,青年人要提高自身修養。一個人的言行往往代表著素質的高低,經常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做到嚴以待己,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最后,青年人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凡事貴在堅持,處于新時代的青年人面對日益變化的環境,還必須具有抵抗外界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
求真務實是我黨的重要作風,也是華夏兒女的重要品格。“求”即研究、探索,“真”即真理,“務”即腳踏實地的干,“實”即客觀存在,也就是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真理。在面對國內外日益變化的格局,青年人更應該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一方面從世界觀抓起,要堅持不懈地對青年人進行世界觀教育,增強其務實性。另一方面要從做事抓起,青年人應該勇于面對到來的事情,不避事,不怕事,凡事量力而行,盡力而為。
面對塵世諸事,養成樂觀向上的精神。一方面能夠提供青年人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使他們保持一種拼搏、奮發的精氣神,幫助他們攻堅克難。另一方面提高青年人的辦事效率,一個人擁有樂觀的心態,更容易集中精神,更能投身于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做事更有效率。因此,養成樂觀向上的精神對青年人很有必要。一是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現在很多高校都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學校要對這些老師定期培訓,同時也要心理老師注重對咨詢人人員的保密,做好對青年人準確心理輔導,實時考察,及時溝通,降低青年人的負面情緒。二是家庭教育要選擇合理的溝通方式。父母是青年人最好的老師。在與青年人溝通方面,父母要擺正心態,重視其全面發展,批評與鼓勵相結合,讓青年人養成樂觀向上的精神。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巨大變化,這是黨和國家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歷史考驗,也是賦予廣大青年人歷史擔當以新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曾用“五個敢于”對勇于擔當精神作了深刻闡述,所以廣大青年人在新時代中要踐行勇于擔當的使命。一方面要培育青年人擔當意識,學校可通過政治理論宣傳和引導,讓青年人加深對黨和國家的認同,不斷強化擔當意識,自覺將個人成就感與國家興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實踐強化青年人擔當精神。實踐是教育的延續,通過實踐可以強化青年人已有觀念和行為,也是檢驗所學內容的標桿,青年人要在工作實踐中忌驕忌躁,養成溫和擔當的美好品質。
綜上所述,蔡和森早期思想十分認同墨子思想。他的平等觀念、實踐理念、奮斗精神、以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己任的革命精神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墨子思想的影響,這為他后來接觸和贊同馬列主義思想提供了適宜的思想條件。他的墨學觀對培養新時代下的青年人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年人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和使命,培養合格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有助于我們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