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雪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130000)
新媒體意味著新的技術與發(fā)展理念,這就給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新的難點以及思考,一方面是新媒體下想要完成對舊的教育體系的改革建構,之前的教育模式有著一定的媒介基礎以及時代基礎,并且在高校內新媒體已經(jīng)積累下濃厚的群眾基礎,所以雖然新形勢下有著諸多的困難需要克服,但是新媒體還是讓育人的途徑以及手段得到了有效拓展,要想提升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新媒體已經(jīng)是不可忽視的新媒介,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在教育工作中的革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就是為了讓學生可以保持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未來發(fā)展上指引出正確的方向。新媒體則是為這種教育目標帶來諸多的隱患,因為新媒體有著出人意料的傳播速度,學生本身也是對新事物以及新領域有著非常大的好奇心,這種局面下學生要想獲取的信息也是逐漸增多,這其中就會有摻雜正面的或是負面的信息,很難控制,例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的思想進入到學生群體中,同時諸多低俗文化,如暴力、色情等諸多信息都是對學生思想形成非常不良的影響。
一直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多以比較傳統(tǒng)的灌入式模式,諸多學生反感這樣被動的接受方式,在心理以及思想上都是不認同的。但是隨著當下新媒體逐漸進入到學生生活中,學生逐漸喜歡上通過這些新的渠道收集信息,同時也是實現(xiàn)了個性化的接收,這樣的形式直接改變了以往的認知觀念以及交流方式。學校在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的上并未做到與時俱進,還是沒法滿足學生新時期下的學習需求,難以應對新媒體的強力沖擊。
新媒體表現(xiàn)出的良好交互性以及交流的平等性,可以讓師生之間更加平等,傳播的方式也是更加具備集成性以及兼容性。這就避免了以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xiàn)的教師獨白式教學的尷尬局面,形成了師生之間的主體對話形式。新媒體信息有著開放性和及時性的特征,一方面可以對學生興趣起到激發(fā)的作用,因為以往傳統(tǒng)媒介對信息的獲取是被動的,新媒體則是可以讓學生成為參與者,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互動式的教學,讓人之間的距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縮短。另一方面就是新媒體具備教育延伸的效果,像微博、朋友圈、公眾號除了在實際教學以及活動上可以對信息完成傳播,在事后也是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的,有著一定的活躍性。微博話題經(jīng)過發(fā)酵后,就會引起廣大師生進一步進行熱議以及探討,并出現(xiàn)與之相關的新話題,這樣就相當于將教育影響力延伸了。
關于信息哲學,是上世紀開始有西方的學者開始展開學術研究,而從九十年代開始網(wǎng)絡逐漸在國內普及,經(jīng)過快速的發(fā)展也是逐漸提升了覆蓋面,如今網(wǎng)絡已經(jīng)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而網(wǎng)絡信息讓個人空間被打破,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開始出現(xiàn)相互作用,引起了我們的反思。當下國內處于市場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時期,科技化的環(huán)境讓人們的觀念以及生活方式產(chǎn)生根本上的改變。信息化潮流則是讓人們承受著信息的轟炸,但是有效信息還是非常匱乏的。這是一種現(xiàn)實的矛盾,大學生也是受到這種局面的困擾,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幫助青年學生辨別和接受正能量且有效的信息。
當下國家之間產(chǎn)生密切的文化交流,網(wǎng)絡也是成為意識斗爭的重要場所。國內近年來一直在堅持進行網(wǎng)絡的建設以及規(guī)范網(wǎng)絡的運行,一方面是加強教育信息化的不斷建設,另一方面則是提升德育的時效性以及針對性。以往的主要缺陷就是學生在其中沒有足夠的主體性。新媒體則是將這一局面改變,新媒體帶給教育者的不僅僅新的理念,更是提供了諸多信息傳遞的途徑,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如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諸多媒體平臺,都是可以運用到新媒體教學中,這些新媒體帶給的挑戰(zhàn)以及機遇,可以促進迎合新的時代形勢。
新時代的學生可以說是見證網(wǎng)絡在國內逐漸普及的一代人,在信息化的環(huán)境下逐漸發(fā)展起來,也是諸多新媒體最早的擁護者。如今網(wǎng)絡技術在快速發(fā)展,諸多的移動設備進入到人們生活中,手機成為當下學生不可缺少的生活組成部分。新媒體已經(jīng)成為當下大學生思想、生活以及學習中相互融合的介質,新時代學生的特點是對新事物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接受能力,開放的程度比較高,同時思維也是比較活躍的。另外就是主體性比較強,當下的高校學生觀點是非常多樣化的,學生的個性化也日漸突出,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對學生的思想引導,也是可以更加符合學生的校園文化,將學生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對于新媒體要讓學生了解善用不等于濫用,了解其優(yōu)勢的同時,也是要正視新媒體的諸多弊端。
在新的形勢下需要注意對育人空間拓展,對教育方式以及手段實施革新。新媒體信息的獲取更加快捷和便利,雙方交流是相互的,教育內容也是可以轉變?yōu)殡p向的交流模式,是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的一種轉變,也是將育人空間進行了突破。新媒體可以將以往獨白式的教學模式做出革新,同時也是新媒體融入到整個校園文化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展開更加細致的觀察,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營造出新形勢下的人文關懷。教師對新媒體進行運用在實際開展中可以用隱形的方式對學生展開引導。
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再因循守舊,需要更加的理解學生,迎合他們的發(fā)展需求,深入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選在更符合他們性格特點的載體,利用新媒體打造出同時具備開放性和即時性的交流平臺。
學生本身是教育活動主體,需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況以及行為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并讓學生對自身的特質以及思想進行觀察,這樣可以對個人價值進行彰顯,對個人的思想以及訴求進行表達。學生本身是新媒體教育的參與者,也可以是信息的發(fā)布者,這樣在校園文化中,新媒體可以將學生思想以及智慧匯集起來,讓學生主體性得到更好地發(fā)揮。
媒體素養(yǎng)逐漸成為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無論是從從知識的普及或是實踐能力的強化上,都需要思政工作者逐漸對自身的媒體素養(yǎng)進行強化。一方面是注意對基本知識的學習牢固掌握,從最基本的知識入手,由淺入深的在對對新技術進行掌握。另外就是對于新媒體的功能意識,也是要進一步深化理解,不斷強化自身在信息獲取以及識別方面的創(chuàng)新意識,借助新媒體在時空方面不受限制的優(yōu)勢,對學生展開合理的引導以及教育。最終是成立新媒體學習小組,通過研討交流的方式,實現(xiàn)技術上的掌握以及教育資源的共享,這樣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體運用上形成與時俱進的能力水準。
學校教育的開展就是用組織的形式,面對各類生長力量進行集中,讓教育可以長期發(fā)展下去,也是讓學生可以樂于在生活中實現(xiàn)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主義價值觀進行弘揚,在當下價值多元化的形勢下,也是需要提升即時性以及開放性,為新時期的教育打造出新的文化體系,對主導價值觀進行穩(wěn)固,用更加多樣化的方式,促進對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
新媒體有著平等性以及虛擬性的特征,是實現(xiàn)現(xiàn)實和虛擬的一種交流。學生本身就是新媒體的主要適用群體,也是可以借助新媒體的這種特點,讓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上實現(xiàn)暢所欲言,對自身的觀點以及建議進行有效表達,這樣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及時的掌握學生動態(tài),深度探查學生心理,對其進行及時的思想把控。
總之,新媒體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主體變得多樣化,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更是要借助這樣的優(yōu)勢,打開思路,力求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對新媒介新技術的運用,完善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與學生開展平等的對話,于無形中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更要引導學生借助新媒體實現(xiàn)對信息的靈活獲取以及運用,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