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飛
(常州市武進區淹城初級中學,江蘇常州 213000)
眾所周知,化學這門學科起源于實驗,發展于實驗,成就于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是化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和洞察化學世界的窗口,化學概念、定律和理論大都是在化學實驗中試驗、研究和發現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為基礎的課程改革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而科學探究的重要形式是化學實驗,提倡學生獨立進行或開展化學實驗研究。為了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我市在中考化學學科測試中增加了實驗操作考試。這不僅使化學學科考試更加貼近素質教育,而且對普及實驗教學也是一種促進。近年來我市的實驗操作考試進行得比較順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就中考實驗操作考試的改革發表一點個人看法。
這些年本市在中考中已經加入了實驗操作技能考試的題目,而且有逐漸加重比例的趨勢。并已經連續開展多年的化學實驗操作考查,希望借此促進化學學科中實驗教學的開展,促進各校的實驗設施的建設,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及實驗能力的全面提高。實施過程中卻有違初衷,被人詬病,流于形式走過場,華而不實,叫好不叫座,這就使化學實驗能力操作考試陷入了一種尷尬境地。個中原因本人經調查和分析大致為有以下幾點:
實驗操作考查一般為中考前2個月,適逢學生的英語人機對話考試以及體育中考,時間非常緊迫。因而各校在分析近幾年實驗操作考試具體操作方法后,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臨考集訓的方法,有針對性的進行實驗,而對學生的要求也相應的變成背實驗步驟,背實驗結論,背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這已成為一種有效提高學生實驗操作考試成績的方法。與此同時部分學校平時卻將大部分實驗內容削減,只要不是考查范圍的實驗就不開,一切圍繞考查的實驗在進行反復的強化,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了厭倦感,完全成為另類的應試教育。
對于實驗操作考試方法,現行的實驗操作考查試題根本無保密性可言,這也就造成實驗操作考試只可能是驗證性,重復性實驗,無法真正有效地考察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強弱。實驗能力絕不僅僅是規范的操作習慣、基本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所能涵蓋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在實驗操作考查中同樣可以取得高分,可他對實驗原理,實驗的設計等等同樣一無所知,這樣的考試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完全是背道而馳。
我市在中考化學實驗操作考查中,早早固定了試題范圍,并且印制了具體的操作步驟及評分標準發給學生。學生在本校內進行考核,且本校教師監考,考核結果分“合格”和“不合格”兩個標準。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讓絕大多數學生都過關,除去極個別情況。這樣也帶來一些消極的東西,即讓實驗考試流于形式,名存實亡。學校不重視,教師不重視。大部分學生也認為,實驗考查是走過場,從來沒人“不合格”,最多只要考前突擊一下就可以了。很多學生放松了平時實驗素養的養成,甚至一些對實驗有較高興趣的學生也在這樣的考試結果中變得平庸,因此這種考試評價方式對優秀實驗素養的學生是不具有激勵性的。
化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的基礎,是化學知識的源泉和洞察化學世界的窗口。人們的許多化學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加以思索和總結得到的。化學實驗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對學生創設情景、拓展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化學思維習慣。我們不是為考實驗而做實驗,我們做實驗是學習這種研究事物內在聯系,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鞏固程度,與學習的方式關系很大。一般來說,學生通過聽教師講授,能夠記住10%-20%;學生如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夠記住30%;如果學生既能聽教師講,又能看到實物或現象,能記住50%;如果學生看到實物或現象,自己又描述過,便能記往70%;如果學生既動手做過,又描述過,則能記住90%。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又讓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討論、分析,最后自己歸納出化學概念和規律。顯然,這樣的學習過程屬于上面所說的最后一種情況。可見,經歷實驗過程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實驗,能夠對化學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有助于理解化學概念和規律。那么在這里學習的就不是知識,更重要的學習了這種探索事實根本的方法——實驗。
目前,學生普遍感到化學“難學、沒勁”,其原因之一就是化學教學中缺乏實驗。課程標準不再硬性劃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出發點是給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留有一定的空間。常州地區使用的滬教版教材設計的學生自主完成的“活動與探究”有60項,比舊人教版教材中安排的學生實驗高出近6倍,學生自主實驗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但從實際開展情況來看,因為沒有硬性標準,實驗基本都是靠演示實驗來完成,學生實驗反而比以前少了許多。而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他們非常重視化學實驗教學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如日本初中化學的課時數只有75課時,但安排的學生實驗卻有20個,演示實驗有130個,并且絕大多數都是研究性實驗,基本形成以實驗為中心的課堂體系。可見,他們的學生在實驗方面得到訓練和能力培養比我國的學生多得多,他們學生的實驗心理素質比我國中學生強。因此,在當前我國中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程中,我們對化學實驗教學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因此實驗的操作考核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近年來中考化學試卷對實驗的考查,已從簡單的背誦實驗知識轉向考查對實驗的思想、原理、方法的理解上,重在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而實驗題的失分率是最高,尤其是探究性創新實驗題。這就恰恰反映了目前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弱化甚至取締化學實驗操作考試,無疑都是因噎廢食。因此有必要深化化學實驗操作考試,進一步革新實驗操作考試方法,改變現在實驗操作考試重復性,低層次特點,讓實驗考試真實考察出學生實驗能力。
另外實驗操作考試可以提高學校、教師、學生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實驗操作考試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給實驗教學的開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主動、自覺地開展實驗教學提供了條件。通過實驗操作考試,有效地推動了“重理論輕實驗操作”的舊的教學觀念的轉變,促使教學或革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手段,加大實驗教學力度。
實驗中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育學生每做一個實驗應該:了解實驗目的,正確使用儀器,作必要的記錄,得出相應的結論整理好實驗器材。根據實驗觀察到的現象和結果得出結論,做出正確的實驗報告。向學生適當介紹一些化學大師所做的化學實驗以及所取得的成績,而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運用這些方法來探索知識。
中學化學實驗可分為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而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對知識的正確與否加以驗證,鞏固和加深對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認識。但是,對學生在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方面不能得到鍛煉,也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化學規律的能力而探索性實驗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自學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獨到的作用。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對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寶貴”。
因此,在考查中可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變為探索性的實驗。要盡量再現實驗的設計過程,讓學生用實驗探索和理論探研兩種方法自我進行推證,在推證過程中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對核定的研究對象、成立條件、使用范圍、注意事項搞得一清二楚。讓學生由學知識變為主動探索自然規律,對知識學得更扎實更牢固,同時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的熏陶。
首先,徹底改革化學學科中考命題的形式,將化學學科命題分為筆試與實驗兩大部分,都由市教育部門統一組織與考核,像英語人機對話考試或體育中考一樣,不斷規范考核工作過程,力求做到客觀、公平、公正。不再有走過場的儀式感,而是實實在在總成績計入中考總分。當然,要保證實驗考核的公平公正,將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為了國家的科學發展,為了學生的人生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一點投入是應該的,相對于常州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在制訂實驗內容時應綜合考慮,尤其是應該考慮到化學的真實和有用,綜合命題才是實驗考查的總體方向。以生活中的素材為實驗考察內容,如“粗鹽提純”,可以考查固體的取用和溶解、液體的取用,過濾、蒸發等基本操作;同時,試題應更多關注個體自主選擇性,可以給考生2-3個可供選擇的實驗內容,由他根據實驗器材狀況、自身實驗設計的情況進行選擇確定。一般設計一組三個實驗,三個實驗的難度系數相當,他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進行選擇。例如氣體制取中,設計"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裝置,可以提供U型管、帶孔塑料板、玻璃纖維、漏斗、破試管、單孔或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小試管等,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自由發揮。這樣的考試形式難度大,但是學生的創造性將會得到極大的調動。
真正的實驗操作考試應該是兼顧實驗思想、實驗能力、動手熟練度、真實場景中的駕馭能力于一身的考試。只有規范和改革初中化學實驗操作考試,才能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