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海蓉,李寶樂,任順平,李 娜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030024)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主要表現的胃腸道疾病,臨床缺乏可解釋癥狀的形態學改變和生化檢查異常,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常反復或持續發作,雖然其本身很少危及生命,但長期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IBS根據主要癥狀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其中腹瀉型在臨床最為常見。根據IBS的主要癥狀表現,將其歸于中醫“泄瀉”“便秘”“腹痛”“腸郁”等范疇。脾胃虛弱和/或肝失疏泄是IBS發病的重要環節,肝郁脾虛是導致IBS發生的重要病機,脾腎陽虛、虛實夾雜是導致疾病遷延難愈的關鍵因素[1]。IBS多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脾虛為主,標實有濕濁、濕熱、濕滯、寒凝、血瘀等[2]?!毒霸廊珪ば篂a》記載:“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故而本病的發生以脾虛為根本原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司運化水谷和水液,脾虛者可因虛易瀉,因瀉而愈虛;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肝氣郁結則脾運受限,肝氣橫逆犯脾,導致木壅土郁而致虛發為泄瀉。
任順平,碩士研究生導師,主張病證結合,在分期分型基礎上“精準”辨證施治,臨床重視木土關系,強調肝木對脾土的克伐,主張上消化道疾病應和肝胃,下消化道疾病則調肝脾。任順平主任認為IBS的形成與肝郁、脾虛關系密切,結合IBS分型提出兩種學術觀點緩解IBS的癥狀并減少復發。
中醫認為,泄瀉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久病累及肝、腎諸臟。其主要致病因素為濕,《難經》云“濕多成五泄”“脾喜燥而惡濕”,這與脾主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脾胃在五行中均屬土,但按陰陽分類,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且脾又主運化水液,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脾陽。脾陽虛衰可引起濕濁內困,或外濕侵襲。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損傷脾陽,脾運化無力,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同時濕為陰邪,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故臨床上發為泄瀉、脹滿等證,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币虼耍琁BS以瀉為主者多有濕盛,多責于脾運不足,濕濁內阻,治當以健脾化濕為主,是治療腹瀉型IBS的關鍵所在[3-4]。代表方劑為參苓白術散。
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木土兩臟關系失調,功能紊亂所致病證稱為肝脾不調,此類IBS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脅腹脹痛。肝為風木之臟,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肝失疏泄導致脾失健運者稱木橫侮土,多伴焦慮、急躁易怒、睡眠障礙等精神心理異常。如《景岳全書》言:“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難取效。”因此,IBS以痛為主者多以實證為主,治療不忘疏肝,建議患者在應用藥物治療的同時,保持情緒樂觀,促進病情緩解。代表方劑為痛瀉要方合四逆散加減。
患者,女,45歲,2018年5月7日初診。主訴:大便次數增多2年,加重1個月?,F病史:患者于2年前因飲食不節出現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4次,大便不成形,伴腹痛,無里急后重,無膿血便,無肛門下墜感;至當地醫院就診,行腸鏡及全消化道造影檢查均未見異常,便常規正常,大便培養未見致病菌生長,給予蒙脫石散、阿泰寧等治療,癥狀時輕時重,1個月前癥狀加重,至任順平主任門診就診??滔掳Y:大便每日3~4次,面色萎黃,乏力,少腹痛,喜按,情緒易激動。舌淡,苔薄白,脈沉弦。中醫診斷:泄瀉;證屬肝郁脾虛。方用痛瀉要方加減。組成:黨參片15 g,麩炒白術15 g,炒白芍10 g,防風10 g,陳皮10 g,柴胡10 g,茯苓10 g,薏苡仁10 g,烏梅10 g,毛訶子10 g,威靈仙10 g,甘草片6 g,合歡花15 g,7劑。治療期間忌生冷、辛辣、油膩之品,保持情志舒暢。復診時患者癥狀有所減輕,大便每日2次,出現腹部脹滿,調整方藥,前方加用木香10 g,枳殼10 g行氣寬中,繼續服藥1個月后,大便每日1次,無腹部脹滿、腹痛等不適癥狀。服藥3、6個月后隨訪無不適癥狀。
按語:任順平主任認為本病多因素體本虛、飲食不節、勞倦內傷以致脾胃虛弱,加之情志不遂,精神緊張以致肝氣郁滯,失于條達,橫逆犯脾,脾氣虧虛,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清濁不分,遂成泄瀉;水濕內停,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見腹痛。臨床上脾虛與肝郁常同時存在,臨床辨證論治時,根據肝郁與脾虛之主次,酌情調整健脾滲濕藥與疏肝理氣藥的比例,??色@得滿意療效。如《醫方考》云:“瀉責之于脾,痛責之于肝,肝責之于實,脾責之于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迸R床多用健脾疏肝法治療,故選用痛瀉要方辨證加減[5]。
痛瀉要方主治脾虛肝郁之痛瀉證,其最早出自《丹溪心法·卷二》,臨床常用于治療腸易激綜合征,急慢性腸炎等疾病。方中白術健脾益氣、培補坤元;白芍養肝陰、柔肝體、斂肝氣,使肝木不至過分克伐于脾:陳皮調理氣機、醒脾和胃;防風燥濕以助止瀉,為脾經引經藥。全方共奏健脾疏肝、調暢氣機之效。若患者食少納呆,可加炒谷芽、炒麥芽等消食導滯;若患者神疲倦怠,加黃芪補中益氣;若泄瀉甚如水樣,濕邪甚者,酌加佩蘭、藿香芳香化濕;泄瀉日久,出現腰膝酸軟者,酌情加補骨脂、肉豆蔻溫補腎陽。此外,任順平主任認為,腸易激綜合征常合并心身系統疾病,在辨證基礎上應配合采用合歡花、首烏藤、郁金等具有解郁作用的藥物,避免患者對自身生命健康過度擔心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