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孔令強,謝少龍
(廣東省肇慶市中醫院,廣東 肇慶526020)
謝少龍,廣東省名中醫,肇慶市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肇慶市中醫院治未病科、謝少龍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學術帶頭人,肇慶市中醫院副院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其臨證30余載,臨床思想活躍,博古通今,致力于中醫的發展,同時四處拜訪名醫,整理各家所長,驗證于臨床,在治療外感發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疑難雜癥等疾病方面,經驗豐富。外感發熱四季皆可發生,廣東省地處東南,氣候濕熱,土氣薄弱,偶遇氣候波動,極易出現外感發熱等病證。謝少龍教授經臨床總結發現,肇慶地區人群體質特征多見于中土不足,濕熱困阻,故外感發熱多以濕熱夾雜兼土虛濕困為主,其在臨床治療中形成了獨特的經驗及方法,臨床應用療效顯著。
自擬甘露退熱飲,處方組成:薄荷5~10 g(后下),藿香5~10 g(后下),豆蔻5~10 g(后下),蒲公英30 g,浙貝母10~15 g,土茯苓15~30 g,黃芩片10~15 g,柴胡10 g,綿茵陳15~30 g,葛根30 g,生石膏30~45 g(先煎),厚樸(或大腹皮)5~10 g,干魚腥草30 g,甘草片5~10 g,全方具有通暢三焦、清熱利濕解毒、疏風解肌退熱的功效。甘露退熱飲是在甘露消毒丹基礎上加減而成。甘露消毒丹,又名普濟解毒丹,首載于葉天士所著的《醫效秘傳》,用于治療濕溫時疫。《醫效秘傳·瘟疫附》云:“先生云,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太陰濕土氣化運行,后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厲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極為推崇該方,將其稱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溫熱經緯·方論》載:“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后十三日交二運,徵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后十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爍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患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諸病。”
謝少龍教授根據廣東地區氣候特點及肇慶地區人群體質特性,在甘露消毒丹方基礎上加減,自擬甘露退熱飲。全方用藥調和上下內外,調暢升降出入,使三焦通暢,氣化復常,陰陽協調。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云“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臨床適用于發熱倦怠,胸悶腹脹,吐瀉瘧痢,咽腫,頤腫,溺赤便閉,淋濁,身黃,斑疹,瘡瘍,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者,所治病變涉及三焦,內熏肝膽,外漬肌膚,上至咽喉,下至二便。全方以蒲公英、黃芩、魚腥草、浙貝母、生石膏、柴胡、葛根清上焦之熱,解表退熱,清熱利咽,止咳化痰;藿香、薄荷、豆蔻芳香化濁;厚樸(大腹皮)行氣悅脾,祛中焦濕濁;土茯苓、茵陳淡滲利濕,清下焦濕熱,使邪有出路;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寒涼清熱解毒,淡滲分利濕熱,芳香化濕辟穢,清上宣中通下,三法齊備。在臨證中凡濕熱郁蒸不解、高熱持續不退者,不論是否為暑溫時疫之季,亦無論濕熱之偏輕偏重,邪在上、中、下三焦,患何種疾病,皆屬暑溫未解、濕熱入里、郁蒸之候,運用本方均可祛濕邪、清毒熱、悅脾瀉肺、行氣化濁,藥切病證,故臨床癥狀消退迅速,反復少、退熱穩、療效好,熱退時遍身微微汗出,無大汗傷陰之弊。一般1~3劑即可退熱。
王健等[1]從三焦氣機的升降理論探討甘露消毒丹證治,認為甘露消毒丹病機為濕、熱、毒邪壅滯,表現為濕溫之邪滯留氣分而熱偏重,邪阻三焦,氣機不暢。其方宣透與導下、升浮與沉降并用,旨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恢復三焦氣機的正常升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具有抗炎、抗病毒的作用,在腸傷寒、非典型肺炎、呼吸道病毒感染、手足口病、流感和急性外感熱病濕熱證的治療中療效顯著[2]。研究表明,甘露消毒丹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對各型病毒如流感病毒、柯薩奇病毒、DHBV病毒、EV71病毒等均有顯著效果[3]。彭新念等[4]研究發現,甘露消毒丹合劑可抑制蛋清所致大鼠的足腫脹,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腫脹,減輕小鼠因炎性物質刺激導致的炎性滲出,抗炎作用明顯,且作用呈量效趨勢。臨證需把握以下幾點:舌質紅或淡紅,苔白厚膩或黃厚膩;咽喉充血明顯。符合上述要求即可使用此方,臨床療效明顯。
2.1 放血療法 高熱、火熱證明顯者,謝少龍教授常給予耳尖放血、大椎刺絡拔罐,10 min即可使熱勢降低,為煎煮中藥爭取時間。
2.2 中藥噴喉 咽喉紅腫、咳嗽有痰難出或咯黃痰的里熱明顯者,常配合中藥噴喉(蒲公英10 g,金銀花5 g,連翹3 g,玄參5 g,蘆根10 g,甘草片1 g,穿心蓮5 g,由中藥房煎藥液至50 m L,冰箱貯存。每次15 m L,每日1~2次,3 d為1個療程)治療,臨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頗受患者喜愛。
2.3 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是治未病門診頗受家長歡迎的療法之一。小兒推拿治療發熱,主穴取開天門、退坎宮、揉太陽、清肺經、清天河水;外感風寒取推上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風熱外感取退六腑;咳嗽取揉天突、揉膻中、擦膻中、擦肺俞。每次30 min,每日1~2次,3 d為1個療程。
2.4 穴位貼敷 生石膏粉清水調勻后貼敷涌泉、神闕、大椎以輔助退熱。每次2~3 h,每日1次,一般1~2次即可。
2.5 刮痧療法 對成年人頸夾脊、大椎、肺俞、曲池、合谷等穴位進行刮痧可達到解肌退熱的目的,以出痧為度。3~5 d刮痧1次,1次為1個療程。
患兒,男,3歲6個月,因“發熱2 d”于2018年7月3日初診。患者于2 d前開始發熱,體溫38.6℃,服用布洛芬混懸液后熱退,有痰無咳。舌質紅,苔白,脈細數。檢查:體溫39.0℃,咽喉充血(+++),扁桃體3度腫大,有潰瘍點,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中醫診斷:外感發熱咳嗽(風邪夾濕犯肺型)。治法:疏風清熱,化濕止咳。處方:甘露退熱飲內服;中藥噴喉,每日1次,連續治療3 d;耳尖放血1次。甘露退熱飲組成:薄荷5 g(后下),藿香5 g(后下),豆蔻5 g,蒲公英30 g,貝母10 g,土茯苓15 g,黃芩片10 g,柴胡10 g,綿茵陳15 g,葛根30 g,生石膏30 g(先煎),厚樸5 g,甘草片5 g,3劑。上藥先煎石膏30 min,余藥加水高于藥面3 cm,大火煮開后倒入石膏煎液,小火煎煮15 min;薄荷、藿香后下,煎煮5 min后關火,分兩次溫用。2018年7月6日復診:服藥后熱退,無咳嗽,間中汗出,胃納差,大便爛。舌質淡,苔白略厚。患兒熱退,大便爛,濕邪未盡,仍以甘露退熱飲加減。患兒胃納差,汗出,脾虛之象明顯,故上方去生石膏,易土茯苓為茯苓10 g,加芡實10 g,山藥15 g,3劑。電話復診,服藥后諸癥好轉。
按語:7月份肇慶地區氣候仍以濕熱為主,人居其中,感受濕熱之邪而病濕溫,謝少龍教授常用甘露退熱飲加減治療,臨床每獲良效。對外感發熱者,常用柴胡、葛根、生石膏等加減使用,解肌退熱,故3劑后熱退。二診患兒濕熱仍未盡,如葉天士言“濕溫大便硬為邪已盡”,故繼續以甘露退熱飲加減清熱化濕,患兒雖胃納差,汗出,但慎用補益之品,恐助濕熱之邪,故上方加芡實、山藥健脾斂汗,扶正不助邪。
謝少龍教授治療外感發熱頗具心得,經常以中藥內服配合一種或幾種外治法進行治療,可以在短期內退熱,且不易反復發作,臨床療效顯著,值得臨床借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