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蓮,白壽強,范麗婷
(山西省孝義市中醫院,山西 呂梁032300)
過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系統性血管炎,臨床特點為血小板不減少性紫癜,常伴關節腫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并發癥,本病預后良好,但易復發。筆者近3年來運用中醫辨證治療過敏性紫癜獲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2017年孝義市中醫院收治的137例過敏性紫癜住院患兒,其中男72例,女65例;年齡4~7歲45例,8~14歲88例,15~17歲4例;病程2~23 d;風熱傷絡型75例,血熱妄行型50例,濕熱蘊結型12例;單純皮膚型79例,腹型29例,混合型24例,腎型5例;尿常規檢查:尿蛋白3例,尿潛血5例?;純貉“寮俺瞿獣r間均在正常范圍。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多為急性起病,各種癥狀可以不同組合,出現先后不一,以皮膚紫癜為主要癥狀,少數患兒以腹痛、關節炎或腎臟癥狀首先出現,起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伴有低熱、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癥狀[1]。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兒科學》中相關標準進行診斷[2],主癥為皮膚、黏膜出現瘀點、瘀斑,對稱性分布,次癥為常伴關節疼痛,腹痛,嚴重者可出現鼻衄、齒衄、嘔血、便血等,起病急驟,發病前常有感染等誘因。
1.3 納入標準 年齡3~18歲;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血小板計數及出凝血時間正常,尿常規出現蛋白尿和血尿。
1.4 排除標準 血小板減少引起紫癜者;紫癜引起顱內出血者。
2.1 急性期分型論治
(1)風熱傷絡型 起病較急,皮膚紫癜色較鮮紅,腰以下呈對稱性分布,略高于皮膚,或有癢感;伴有發熱、腹痛、關節腫痛、尿血等癥狀。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以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方用銀翹散加減:金銀花8~10 g,連翹8~10 g,浙貝母8~10 g,淡竹葉6~10 g,薄荷4~6 g(后下),牡丹皮6~10 g,赤芍8~10 g,紫草8~10 g,防風6~8 g,烏梅6~10 g,炙甘草2~3 g。腹痛者,加白芍10~15 g;便血者,加地榆炭8~10 g,槐花8~10 g;皮膚瘙癢者,加地膚子8~10 g,白蒺藜8~10 g;關節腫痛者,加桑枝8~10 g,防己6~10 g,川牛膝8~10 g;尿血者,加小薊10~15 g,白茅根10~15 g。
(2)血熱妄行型 起病較急,皮膚出現瘀點瘀斑,色澤鮮紅或紫紅,或伴鼻衄、嘔血、便血、尿血,同時見心煩、口渴、便秘或有發熱,或伴腹痛,或伴關節腫痛。舌質紅、苔黃、脈數有力。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水牛角10~15 g,紫草8~10 g,牡丹皮6~10 g,赤芍8~10 g,生地黃8~10 g,烏梅8~10 g,防風6~8 g,炙甘草2~3 g,茜草8~10 g,陳皮4~6 g。腹痛者,加白芍10~15 g,木香4~6 g;便血者,加地榆炭8~10 g,槐花8~10 g;關節腫痛者,加防己8~10 g,川牛膝8~10 g,薏苡仁10~15 g;尿血者,加小薊10~15 g,白茅根10~15 g;便秘者,加大黃片3~6 g。
(3)濕熱蘊結型 皮膚散在紫癜,伴有腹痛、腹脹,或有關節腫痛,口苦口黏,頭重身倦,大便黏滯,納呆,甚則便血。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化濕熱,寧血化斑。方用四妙散加減:蒼術8~10 g,黃柏8~10 g,川牛膝8~10 g,薏苡仁10~15 g,紫草8~10 g,仙鶴草8~10 g,牡丹皮6~10 g,赤芍8~10 g,烏梅8~10 g,防風6~8 g,陳皮4~6 g,炙甘草2~3 g,三七粉3~6 g(沖服)。腹痛腹脹者,加白芍10~15 g,厚樸4~6 g,木香4~6 g;關節腫痛者,加防己6~10 g,薏苡仁10~15 g,川牛膝10~15 g。
2.2 中醫外治療法 取生地黃、赤芍、地榆、蒲黃等中藥等量研末,加入溫水調為糊狀外涂患病部位,用溫水浸泡過的繃帶包裹涂藥部位,最后用塑料薄膜覆蓋,保留3 h,每日1次,3~5 d為1個療程。適用于紫癜急性期屬熱證、實證者。
2.3 恢復期 腹痛、關節腫痛消失,皮膚紫癜消退,但紫癜易反復出現,面色不華,納食一般,二便正常。舌質偏紅,苔白或白厚,脈沉滑。治以調脾和中,化濕祛瘀。方用調脾和中湯[3]加減:藿香6~8 g,梔子6~10 g,竹茹4~6 g,陳皮4~6 g,茯苓8~10 g,白術8~10 g,佛手4~6 g,牡丹皮6~8 g,赤芍8~10 g,蘇子8~10 g,炒麥芽8~10 g,炒谷芽8~10 g,雞內金3~6 g,炙甘草2~3 g,薏苡仁8~10 g。皮膚紫癜反復出現者,加三七粉3~6 g(沖服),烏梅8~10 g,防風6~8 g;偏氣虛,身疲乏力者,去梔子、竹茹,加黃芪6~10 g;舌苔白厚者,加石菖蒲4~6 g。
2.4 對癥治療 腹痛劇烈,靜脈滴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5~8 mg/(kg·d),短期應用可緩解腹痛,伴嘔吐、便血者給予禁食、補液支持治療。
2.5 飲食起居調護 注意休息,病情穩定后逐漸增加活動量;忌異體蛋白飲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遠離過敏原,排除寄生蟲感染、支原體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2個月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4]。治愈:紫斑紫點及全身癥狀消失,尿常規(尿蛋白、潛血)恢復正常;好轉:紫斑紫點明顯減少,全身癥狀減輕,尿常規(尿蛋白、潛血)有所改善;未愈:紫斑紫點、全身癥狀及尿常規(尿蛋白、潛血)均無變化??傆行蕿橹斡?、好轉率之和。
3.2 結果 治愈120例,好轉12例,未愈5例,總有
效率為96.35%。
紫癜是小兒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臨床特征以血液溢于皮膚、黏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褪色為主,常伴有鼻衄、齒衄,甚至出現嘔血、便血。本病屬于中醫血證中的“紫斑”“葡萄疫”“肌衄”等范疇,起病較急,西醫治療多采用抗過敏、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免疫抑制劑等,但易反復發作且不良反應較多。中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有一定的優勢和特色,只要辨證準確,遣方用藥精當,常收效滿意。筆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紫癜按急性期和恢復期分型診治,急性期以實證為主,恢復期以虛實夾雜為主。急性期常見證型有風熱傷絡型、血熱妄行型、濕熱蘊結型,屬熱證、實證,其病機為感受風熱毒邪,濕熱蘊結,熱毒郁蒸肌膚與氣血相搏,灼傷血絡以致血不循經,溢于肌膚而發為紫癜。如《嚴氏濟生方·血病門》曰:“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熱之所發,蓋血得熱則淖溢,血氣俱熱?!惫手委燂L熱傷絡型予以疏風清熱,涼血止血,采用銀翹散加減治療;血熱妄行型予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采用犀角地黃湯加減治療;濕熱蘊結型予以清化濕熱,寧血化斑,采用四妙散加減治療。葉天士言:“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小兒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嬌嫩,不耐寒熱,外邪易襲;且小兒為純陽之體,感邪后易從陽化熱化火,故臨床中以風熱傷絡型、血熱妄行型較為常見。本研究在急性期辨證口服中藥的同時,加用中藥局部涂藥,可促進皮膚紫斑的消退,一般涂藥3~5 d皮膚紫斑基本消退。本病易反復發作,濕瘀是纏綿不愈、反復發作的主要因素[5]。小兒脾常不足,加之父母過于溺愛,過食生冷、肥膩之品,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队卓瓢l揮》言“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故恢復期以虛實夾雜為主,治療以調脾和中湯加減治療。方中藿香芳香醒脾;雞內金運脾健脾;梔子、竹茹清熱化痰;牡丹皮、赤芍涼血活血散瘀;白術健脾燥濕;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濕;炒麥芽、炒谷芽焦香入脾,磨脾消食;陳皮、蘇子理氣降胃氣。全方共奏健脾和胃、化瘀祛濕之效。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恢復期通過調理脾胃,增強患兒抵抗力,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防止紫癜復發。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烏梅有抗過敏作用[6];三七、赤芍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的作用[7];牡丹皮有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8]。故在辨證治療基礎上常聯合上述藥物,以促進紫癜消退,防止紫癜復發,臨床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