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媚,黃桂東,鐘先鋒,黃雯麗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佛山 528231)
智慧政府的概念來源于智慧城市,屬于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關于智慧城市的概念,目前被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為應用智能傳感設備將城市公共設施等物聯成網,并與互聯網系統對接融合[1],在此基礎上,政府、企業和個人進行工作生活的創新應用,城市的各個關鍵系統和參與者進行和諧高效的協作,從而進化出新的城市形態。
高效、敏捷、便民的“智慧政府”見圖1,政務服務平臺系統模塊見圖2。

圖1 高效、敏捷、便民的“智慧政府”

圖2 政務服務平臺系統模塊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的先導,在“互聯網+”時代,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社會進行高效透明的協同治理,向社會公眾提供智能、全面、優質的個性化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新型政府模式。一般而言,智慧政府的具體運用包括智能辦公、智能監管、智能服務、智能決策四大領域。智慧城市的四大特征被概括為: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2]。
“互聯網+”也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即各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技術相結合,經過系統性的整合形成新的業態[3]。“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我國社會經濟的新常態,對我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國計民生。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下,食品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但仍然會存在著許多空白和機會,因此“互聯網+”與食品產業的融合,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數據(Big Data)也被稱為海量數據,指的是大量、增長快、多樣化、價值密度低但應用價值高的信息資產[4]。大數據真正的核心在于挖掘數據中蘊藏的信息價值。我國有無數個食品安全監測點,所匯集的食品安全信息包含了大量的實時數據且數據儲存形式多樣,同時食品安全數據分析應用的價值很大。由此可見,食品安全數據符合典型的大數據特征,因此可稱其為食品安全大數據。
佛山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情況見圖3。

圖3 佛山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情況
由圖3可知,佛山市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呈持續增長趨勢,且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年收入所存在差距也在逐漸縮小。根據佛山市統計局,2017年佛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居民消費總水平上漲1.9%,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 320.4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其中餐飲收入331.29億元,增長4.4%。由此可見,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較大比例,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至關重要。佛山市政府一直以來都對佛山市食品安全相關工作給予高度重視,2018年第一季度佛山市中心城區農貿市場銷售的食品(食用農產品) 快速檢測工作,覆蓋中心城區50個農貿市場149種食品(食用農產品),完成快速檢測4 749批次,其中蔬菜水果類2 250批次,畜禽肉類795批次,水產品類1 200批次,米面類187批次,干制蔬菜類174批次,水發產品類143批次,發現18批次問題產品,陽性發現率為0.38%,對比2017年快速檢測陽性發現率(0.31%)提升0.07%。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智慧政府作為智慧城市的先導,綜合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社會進行高效透明的協同治理,向社會公眾提供智能、全面、優質的個性化公共產品和服務。佛山市作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城市,互聯網覆蓋率高,市政府更是以佛山弼北市場作為試點的“智慧市場”,由此可見互聯網和居民日常飲食生活的關系日益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民購買食品的品種和數量或次數,使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在其高速發展及融合的過程中也帶來一些問題。從食品安全大數據的角度,范圍涵蓋農產品種植和養殖,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餐飲服務等由“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探尋智慧政府背景下“互聯網+”時代佛山市食品安全現狀,可為后續社會發展指明道路。
“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示意圖見圖4。
根據佛山市統計局,佛山市第3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末,全市耕地面積3.669×104hm2(不包括可調整地類面積),實際經營的林地面積(不含未納入生態公益林補償面積的防護林)4.614×104hm2,實際經營的牧草地(草場)面積36.32 hm2,農業生產經營人員19.14萬人(見表1),2016年佛山市農業總產值2 930 523.29萬元,主要農產品有糧食、蔬菜、塘魚等(見表2)。

圖4 “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示意圖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主要從事農業行業構成見表1,2016年佛山市主要農產品產量見表2。

表1 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主要從事農業行業構成

表2 2016年佛山市主要農產品產量/×104t
以上數據可以充分說明控制種植和養殖環節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但由于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管隊伍標準化建設起步晚、底子薄、變動頻繁,而且基層監管能力還有待提高,佛山市對源頭質量把關能力較弱。在智慧政府背景下,通過“互聯網+”及食品安全大數據的應用,可以使農產品質量數據化,真正做到有據可依。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監督管理應堅持不懈。
在全球經濟、科學與技術一體化的信息時代,食品安全也趨向數字化,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也受到了同樣的重視,不斷有各種高新技術被應用到食品加工環節,使食品加工環節更有生機。佛山作為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大市,食品產業總體呈現健康發展態勢,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共有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單位)80 018家,其中食品生產企業1 01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07家。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單位86家,工業總產值3 433 363萬元,規模以上食品制造業企業單位41家,工業總產值3 250 383萬元,全市食品藥品產業總產值(不包括醫療器械)為1 025.7億元,在全省各城市中排名第2位。佛山市食品產業正在穩步發展,但產業結構“大而不強”,大多數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規模小、從業人員素質低、生產技術設備落后,食品安全隱患突出。在智慧政府背景下,通過“互聯網+”及食品安全大數據的應用,可以使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更科學、高效,更公開、透明,真正實現食品規范生產,生產責任落實到位。
食品物流包括食品運輸、儲存、配送、裝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一系列活動。食品運輸環節是食品物流眾多環節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食品運輸環節的安全與否直接涉及到食品物流全程安全目標的能否實現。
針對水產品運輸環節監管,2017年,佛山市建立鮮活水產品跨區域產銷對接監管協作機制,與長沙市食安辦、食藥監、農業等部門聯合簽署《加強區域間鮮活水產品產銷對接監管合作框架協議》。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聯盟,以何氏水產為代表的10多家大型水產品經營企業共同建立了統一的“收販運”質量標準體系,有效解決水產品運輸環節非法添加問題。
針對食品流通環節,目前佛山全市有7家國家級示范超市創建單位,已建成優質精品肉菜專區面積超過食用農產品經營面積的30%,專柜可追溯率超過95%。并以順德區為試點,從2017年起構建以“檢測+追溯”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子支付+檢測追溯+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項目,初步取得成效。但目前佛山市對食品流通運輸環節的把控,尚未做到全面積覆蓋,有待進一步拓展到其他食品范圍。
對于消費環節的安全把控,佛山市主要是從業場所管理和人員衛生管理2個方面進行。根據《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17年工作總結及2018年工作思路》,截至2017年12月底,佛山全市共有食品餐飲服務單位27 528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07家。根據佛山市第3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從業人員達到26 018人。對于餐飲從業場所的管理,佛山市政府在全市建成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14家,入駐小作坊284家,占全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總數的95%,建成小餐飲(小食雜店)集聚區33個,實行主體責任管理檔案和集中經營,方便追究責任和集中管理,解決餐飲無證經營問題,提高小餐飲規范化經營水平。但是,對于餐飲從業人員衛生管理,尚未有完善的健康檔案記錄。此外,在佛山餐飲單位仍存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食品留樣不規范、食品安全管理員培訓和健康證管理等問題。在消費環節應用大數據,可幫助實現食品全產業鏈監管和全方位監管。
目前,佛山市已建立相關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包括以“檢測+追溯”為核心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構建,“電子支付+檢測追溯+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項目的開展,“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創建活動的開展,“互聯網+智慧菜市場”的推行等。但現有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在滿足健康中國戰略和食品安全戰略要求方面仍有不足,缺乏對數據質量問題、標準不一問題、數據孤島問題等,不能使數據與市民生活實現有效對接,挖掘、發揮其真正的價值。
4.1.1 數據質量
食品安全數據的來源廣泛,包括抽查、檢測結果、監測數據、互聯網數據等,在其采集、使用、處理等過程中處處存在著影響其質量的因素,同時食品安全數據覆蓋面廣、更新速度快、數量龐大,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誤差,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
4.1.2 數據標準
2017年,佛山市完成食品抽檢39 960批次、藥品抽檢1 283批次;市食安辦聯合工商、衛計、公安等部門開展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營銷、食品標簽說明書“非法聲稱問題”和“兩超一非”三大專項行動,共立案查處案件150宗,責令整改企業162家;佛山市首次聯合公安、檢察院聯合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百日行動”,共查處案件3 932宗,發出整改通知書4 954份,罰款3 162.93萬元,取締生產窩點73個,刑事立案35宗,查處互聯網違法案件31宗。食品安全數據具有多維屬性,不同屬性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按照樹形層次結構可分為食品類、化學污染物類、病原微生物類、疾病類和行政區劃。目前,佛山市的食品安全數據數量龐大、來源廣泛、標準不一、標準體系重疊混亂等影響數據質量,對數據分析工作形成阻滯,同時也限制了食品安全大數據與居民生活的銜接,不能體現其存在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4.1.3 數據孤島
數據孤島可分為物理性和邏輯性2種,物理性數據孤島是指數據被獨立儲存、維護在不同的位置,彼此之間沒有交換、聯系;邏輯性數據孤島是指同一組數據被理解分析成不同的含義,在數據分析交流上形成阻滯[5]。
根據《2018年佛山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實施方案》,全市選擇15個風險監測采樣點,具體為:禪城區祖廟街道、張槎街道、石灣街道;南海區桂城街道、獅山鎮和大瀝鎮;順德區大良街道、龍江鎮和北滘鎮;高明荷城街道、明城鎮和更合鎮;三水區西南街道、樂平鎮和蘆苞鎮。
2018年佛山市各部門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風險監測具體工作安排見表3。

表3 2018年佛山市各部門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風險監測具體工作安排
食品安全數據具有空間屬性,包括其地域性及統計特性,由于種養殖、生產、消費的地方,各環節數據采集點,存儲數據的部門均不相同,會使食品安全數據相互獨立存在,出現物理性數據孤島現象。其次,由于各部門職能、數據采集目的、數據分析方法,以及個人思考理解的能力不同,使相同的食品安全數據具有了不同的含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安全大數據的交流互通。
4.2.1 現有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完善與落實
完善已有的食品抽查、監測、檢測等操作的規程,確保食品安全相關數據的真實性;規范數據錄入、處理的操作,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對數據造成影響;落實完善“互聯網+”與食品安全追溯系統的融合應用,及時更新、傳送實時食品安全數據,保證數據的時效性。
4.2.2 食品安全大數據的標準化
食品安全大數據更新速度快[6],具有時效性,對數據及時分析處理要求高,但其數據量龐大且雜亂無章,對數據的管理、分析、應用帶來極大的不利,因此應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即統一數據編碼。按照數據主體屬性的不同進行分類,并在每一分類下建立統一編碼,如建立食品分類及編碼、食源性疾病分類及編碼、地理分類及編碼等,食品安全大數據標準化是智慧政府背景下,“互聯網+”時代佛山市政府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的重要技術基礎。
4.2.3 食品安全大數據的三維度分析
食品安全大數據具有多源性、多維性、不確定性、關聯性等特征[7],食品安全大數據分析思考從不同角度或立場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并能應用在不同的方面,但也由于食品安全大數據的特征多樣,數據分析處理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出現分析結果混雜重疊和遺漏,因此應有一種統一的數據處理分析方法,即食品安全大數據三維度分析法。將數據按照屬性特征、時間特征、空間特征3個維度進行分析,將食品安全屬性數據如肉類及其制品抽檢數據的屬性特征有食品亞類、檢驗項目和抽樣環節,與時間、空間數據融合,反映出其屬性的內在聯系及隨時間變化趨勢和空間分布規律。
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智慧政府背景下從食品安全大數據的角度研究佛山市食品安全現狀,通過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和食品安全大數據體系,以期望實現佛山市食品安全態勢分析、風險評估及早期預警,進行食源性疾病溯源研究等,使食品安全大數據真正為政府管理服務,驅動行業創新發展,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使佛山市食品安全治理實現法制化、專業化、智能化、社會化,真正做到食品來源可溯、流向可追、責任可查、質量可控、風險可估、疾病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