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
學習體驗設計的緣起、概念及框架*——用戶時代教學設計的實踐取向
王 楠
(北京郵電大學 網絡教育學院,北京 100876)
源于信息時代教學設計的實踐訴求,學習體驗設計這一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在學習體驗設計研究的概念及框架等方面,國內學者還缺乏深入認識。文章基于當前國際學習體驗設計領域近年研究成果,基于文獻研究方法,分析學習體驗設計的產生背景,對其關鍵概念進行辨析,比較分析當前國際學習體驗設計領域現有框架,最終提出當前制約學習體驗設計發展的三個問題。文章對于學習體驗設計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有著積極意義。
學習體驗;學習體驗設計;實踐取向;教學設計
自1962年Glaser提出“教學系統”并對其進行設計以來[1],教學設計這一領域已歷經近60年的發展。在此過程中,系統工程學和行為主義學習心理學的理論取向作為其發展根源[2],程序化教學運動、行為主義目標、形成性評價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個事件共同作用于其發展,促成了教學設計研究和實踐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網絡教學應用的日益普及,MOOC、SPOC等社會化教學的應用推廣,以及近年來以VR(Virtual Reality)、AR(Augmented Reality)為代表的新興前沿技術應用于教學,對于教學設計如何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以國際教學設計能力新標準(International Board of Standards For Training,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IBSTPI)[3]和首要教學原理[4]等為代表的教學設計理論深刻影響著教育教學,并催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教學設計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媒體、環境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但60年前的技術環境完全不能與當今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教育教學環境同日而語。教學設計仍需要不斷發展,以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及環境的發展,這已經成為當今教學設計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案拍顚W習”理念被提出之后,研究者和實踐者仍在沿用近半個多世紀前的教學設計模型,來為當今時代的學習者進行學習設計[5]。也就是說,目前我們仍然在用近30年前甚至半個多世紀前的方法和流程,來解決“互聯網+”時代的教學設計問題。
目前,對于學習體驗設計渴求更為迫切的似乎是來自美國教學設計的實踐領域。2016年,美國教學設計專業網站elearningindustry.com發表了Caroline的文章“從教學設計到學習體驗設計的轉變”();同年,Anurag發表了“從教學設計到學習體驗之我的歷程”(),推動了教學設計實踐領域對于學習體驗設計這一領域的認識。2017年,實踐領域對學習體驗設計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Kempski[6]、Chambliss[7]也紛紛發表文章,闡述從教學設計到學習體驗設計的觀點。究竟學習體驗及學習體驗設計是基于什么樣的基礎提出,其概念是什么,具有怎樣的框架以及怎樣才能促進學習體驗設計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信息時代教學設計的實踐訴求。本研究通過對該領域進行系統梳理,對當前學習體驗設計的概念、體系進行了分析,并結合我國學習體驗現狀,提出了學習體驗設計發展的建議。
學習體驗這一概念提出較早,但當時更多的是針對幼兒教育的學習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體驗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應的學習體驗設計這一概念也隨之不斷完善。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早在2003年起,Kumiyo、Floor、Parrish等一批來自日本、荷蘭等國的教學設計從業人員就開始關注學習體驗設計(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LXD)這一概念。
(1)基于學習選擇權利的視角
從基于學習選擇權利的視角來看,當前教學設計正面臨著一個轉變。隨著在線教育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開始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產品,這既包括在線課程資源,也包括與之相關的各類支持服務,這就促使教育服務提供機構向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如Pandey[8]提出:學習體驗設計的目標是提高各種數字化學習中的學習效果和體驗質量,其研究對象包括學習管理系統、社會學習平臺、開放課程等多項內容。
(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視角
美國學者Malamed將學習體驗設計看作是學習時代、用戶時代、學習科學時代的綜合作用結果[9],她將學習體驗設計的蓬勃發展歸結于如下三個因素:首先,學習體驗設計更加聚焦于學習者,采用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其次,學習科學的發展促進了學習體驗設計的產生,其更關注如何獲取和實踐知識技能;最后,學習體驗設計的核心是設計體驗。
通過檢索現有文獻發現,學習體驗設計一詞最早由荷蘭Avans大學研究人員Floor在2007年5月在其創建的學習資源網站①中提出,隨著學習體驗設計日益受到關注,該網站已經成為一個支持和連接全球學習體驗設計的社區平臺。Floor將學習體驗設計描述為“學習體驗是創造體驗的科學和藝術,其通過以用戶為中心和目標導向的方法,幫助學習者實現期望學習成果。”為進一步詮釋這一概念,Floor利用四個象限對學習體驗設計概念進行了深入詮釋,提出:學習體驗設計就是基于這四個象限,從這些不同領域中提取適當元素并進行整合,具體如圖1所示。
人本設計位于右上象限,包括有關人類體驗的設計內容,如用戶體驗設計、交互設計等。人本設計已成為當前用戶體驗設計的重要理論,這一象限的實踐已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和認可。
目標導向設計位于右下象限,這是設計學科發展的成果,其重點在于創建有明確用途的產品,使其成果不僅僅停留于原型。相較于人本設計來說,目標導向設計更傾向于實現其價值的方法。
學習理論位于左上象限。在Floor看來,一個學習體驗設計師需要理解人類的認知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人類如何從經驗中學習,而這需要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
學習應用于實踐位于左下象限,是將學習應用于實踐。這一象限是將位于左上象限的學習理論付諸實踐,通過幫助設計目標導向的學習體驗,使學習體驗設計更具現實意義和實際價值。

圖1 Floor提出的學習體驗設計四象限
通過分析學習體驗設計四象限,能夠很好地促進從業人員對于學習體驗設計概念的理解,其關鍵在于它解決了制約學習體驗設計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學習體驗設計的實踐起點。在眾多的教學設計模型中,其起點往往是學習需求或者教學目標,都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如果將學習體驗設計的實踐起點僅僅理解為提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那么就會非常不利于學習體驗的發展。Floor的學習體驗設計概念明確了學習體驗的起點同樣也是教學目標,即目標導向。只有圍繞著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學習體驗才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具有良好學習體驗的學習過程,即重視以人為本,才能提升學習者達成預期學習成果的程度。
學習體驗設計的概念框架是理解學習體驗設計、形成概念共識的核心。當前學習體驗設計的框架研究,多源自于用戶體驗的經典框架。Plaut基于用戶體驗的經典層次模型,針對學習體驗設計,完善并形成了學習體驗設計框架[10],如圖2所示。該框架主要包括:①策略層,其作用在于鑒別學習者及其所屬機構的學習需求和教學目標;②需求層,是基于策略層的目標,準確定義學習體驗所需的內容及邏輯,以實現相應戰略目標;③結構層,是通過聚集最適合于學習者的各類要素,形成學習者的學習體驗;④交互層,用于定義學習者在實際中與內容的互動方式,如各類活動、講座、測評等;⑤感覺層,構成了學習體驗的表象和感覺,同時包括相應的材料及交流。

圖2 Plaut提出的基于經典用戶體驗模型的學習體驗設計框架

圖3 Parrish等提出的學習體驗設計層次框架
與基于經典的用戶體驗模型不同,Parrish等[11]提出了學習體驗設計層次框架,他們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設計分為無意識、強迫例行、未完成活動、愉悅例行、挑戰努力、美感體驗六個層次,并提出這一體驗層次受情境特點和個體特點的影響,情境上呈現出一致的、共鳴的、吸引人的、有延展性的、即時的等特點。各層次具體特征如下:①無意識層次——學習沒有發生,學習者也沒有獲得相應的價值和結果;②強迫例行層次——強迫發生的學習,學習者個人投入較少,會對后續學習產生負面影響;③未完成活動層次——學習者個人投入學習,但是其學習過程被打斷;④愉悅例行層次——學習者投入較多的例行活動,能夠產生持久價值的學習,進程比較緩慢;⑤挑戰努力層次——學習者樂于在學習中接受挑戰并付之以持續的努力,更注重長期持續的回報,其往往沉浸于學習所帶來的思考中;⑥美感體驗層次——學習體驗的最高水平,學習者能夠主動從學習中獲得意義,美感體驗的特點是以期待和積極參與的方式進行學習。
2010年,Parrish進一步更新了這一層次模型,提出學習體驗的四個層次:未完成活動層次、例行層次、挑戰努力層次及審美體驗層次。
基于學習科學、用戶體驗設計等多領域的發展,學習體驗設計在實踐領域不斷擴展的同時,其概念和框架方面業已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然而作為新興的研究領域,其概念認知、設計流程、評價方法等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正在制約著學習體驗設計的發展。
在教學設計中,和需要在前期確定教學目標各個領域的層次定位一樣,學習體驗設計也需要形成對于所設計學習體驗的目標體系,用來判定已有學習體驗過程的現狀,進而不斷改進、完善。Parrish等的學習體驗設計層次框架,正是基于這一思想而提出來的。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國內外針對學習體驗設計的研究,大多沒有采用統一的學習體驗設計的框架,因而研究者也尚未形成對于學習體驗設計的統一認識。
目前,已有研究雖然提出了學習體驗設計的具體方法和流程模型,但是缺少針對已有方法流程的比較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習體驗設計實踐和研究的深入發展。和教學設計模型的研究相類似,學習體驗設計方法流程的研究應該是實踐性的,需要基于不同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用戶體驗設計理論,創設適應差異化的學習場景和學習產品,以能夠充分指導學習體驗設計實踐,而這也正是學習體驗設計這一領域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
對于學習體驗設計各個層級的表征特點,已有研究缺乏有效的評定指標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這可以成為學習體驗設計研究的一個切入點,即形成學習體驗設計的成果評價體系,是改進學習體驗設計的基礎。認識到學習體驗設計框架,針對不同學習體驗場景提供差異性的學習體驗設計目標,應該是學習體驗設計下一個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于學習體驗設計,“美感學習體驗”和“信任體驗”都應該是一個較為重要的目標。
雖然國外教學設計實踐領域提出了關于學習體驗的諸多觀點,但本研究發現目前學習體驗設計尚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相較于教學設計,學習體驗設計是一個新生事物,無論是從概念的嚴謹程度還是從模型的規范性、可操作性來說,目前國內的學習體驗設計研究仍顯稚嫩,因此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國外教學設計企業界對于學習體驗設計替代教學設計的實踐傾向,另一方面我們更要對學習體驗設計的研究和實踐給予足夠的包容。在對學習體驗設計了解、認知、反思等的一系列發展過程中,要樂于看到這一領域的嘗試性探索,在理論研究上多進行爭議、在應用研究上多進行比較,這從本質上是非常有利于學習體驗設計的。教育技術研究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始終保持有一個積極、開放的研究理念。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在發展初期階段就要明晰學習體驗設計與教學設計的本質區別和內在聯系,未免有些為時尚早。
[1]Glaser R.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M].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2:5.
[2]高文.教學系統設計(ISD)研究的歷史回顧——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今天與明天(之一)[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7-22.
[3]方向,盛群力.IBSTPI國際教學設計能力新標準述要——教學設計師專業化發展的一種圖景[J].遠程教育雜志,2015,(3):82-87.
[4](美)Merrill M D,盛群力,馬蘭.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雜志,2003,(4):20-27、60.
[5]何克抗.2000年以來教學設計的新發展——對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研究手冊(第四版)》的學習與思考之一[J].開放教育研究,2016,(6):21-30、126.
[6]Kempski L. From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OL].
[7]Chambliss K. From instructional design to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OL].
[8]Pandey Y.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OL].
[9]Instructional design needs: A new name[OL].
[10]Plaut A.Elements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OL].
[11]Parrish P E, Wilson B G, Dunlap J C.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ransaction: A framework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2):15-22.
①www.learningexperiencedesign.com
The Concept,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User Era
WANG Nan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stems from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desig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it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there still lacks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framework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research among domestic scholar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fiel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background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differentiate the key concepts,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urrent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Finally,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The present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learning experience; learning experience design; practice orient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G40-057
A
1009—8097(2018)12—0028—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8.12.004
基金項目:本文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課題“泛在學習環境中數字資源聚合模式及推薦機制研究”(課題編號:DCA1402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楠,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遠程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STEM教育,郵箱為etwangnan@126.com。
2018年6月27日
編輯: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