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篇經典著作,在當時和發表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文藝政策的理論依據,指導了當時山東抗日根據地文學和藝術的發展,推動了根據地文藝工作的新局面。
[關鍵詞]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講話
[作者簡介]鄭肖辰(1988-),女,漢族,山東東平人,中共安慶市委黨校,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婦女在抗戰中的重大貢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BDJ042。
[中圖分類號] A8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9)12-0019-02
毛澤東曾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過一句話:“革命文化,對于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一條必要與重要的戰線。”①是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工作就是作為革命中一條必要與重要的戰線而發展與壯大起來的。
抗戰一開始,山東的革命文藝工作,便和抗日斗爭緊密結合起來。在中國共產黨“脫下長衫,參加游擊隊去,發展游擊戰爭”的號召下,不少具有愛國熱血的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涌入革命隊伍,他們文武并舉刀槍并用,創立了各種文藝劇團、宣傳組織,創辦了各種各樣的文藝刊物。他們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廣泛的抗日救亡宣傳,充分發揮了文藝的戰斗作用。
經歷了幾年抗戰的艱難時日,到1942年以后,山東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不斷復蘇和活躍起來,全省抗日軍民物質生活開始好轉,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廣大工農兵和人民群眾如饑似渴地要求新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更好地以文藝為武器,服務于共產黨所領導的軍事斗爭及其他一切敵后抗日活動,成為根據地文化戰線上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山東廣大文化工作者積極地為新文化運動尋找更合適的發展道路的時候,1942年5月,中共中央針對當時延安文藝界小資產階級思想與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較嚴重存在的現狀,開展了文藝界的整風運動,毛澤東在此期間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他在《講話》中深刻總結了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新文化運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綱領和理論,辯證地闡述了文藝與政治的關系,認為文藝既要服從政治,又要承認文藝的主體地位,尊重文藝自身的特殊規律。延安文藝座談會,為新民主主義文藝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山東抗日根據地對《講話》精神的全面貫徹落實
(一)明確了文藝方向,提高了文藝工作者思想覺悟
1943年初,《講話》傳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后,中共山東分局和各地黨委組織文藝工作者進行了整風學習,并多次舉行了座談會,總結過去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文藝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同時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在貫徹毛澤東《講話》精神的文藝座談會上,山東分局宣傳部長陳沂作了總結報告。他肯定了抗戰以來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工作所做出的突出成績,分析了工作中出現的缺點和錯誤。陳沂指出:“今天黨中央所以提出面向工農兵,為工農兵服務的口號,也就是要糾正我們這些不正確的觀點、意識和做法,并首先要糾正共產黨員的文化工作者中的這種觀點、意識和做法。因此,中央所提文藝政策和文藝工作的新方向,就不僅適用于延安,而且也適用于山東,只是具體環境的具體運用。”②1943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出臺了《關于執行黨的文藝政策的決定》,確定了《講話》精神是現階段黨對中國文藝運動的基本方針,號召全黨全國掀起一次文藝界的思想解放運動。隨后,《大眾日報》及山東其他報刊發表了《講話》與《決定》全文。大眾日報社編輯整理了《文藝運動新方向》的小冊子供文藝界學習。
1943年冬天開始,山東省文協集中進行整風,多次召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許多文藝工作者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暢談學習心得、體會,并就文藝的普及與提高、舊形式的利用與改造、文學創作的大眾化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重點對于怎樣實現黨的文藝政策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指出文藝政策要具體執行:“需要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下最大的決心,深入到實際工作和工農兵群眾中去,熟悉他們的生活感情和語言,幫助他們的藝術文化活動的普遍開展,并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創作和質量。”③通過學習《講話》,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提高了思想認識,進一步明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廣大文藝工作者遵循《講話》精神,在“深入實際”“深入群眾”的口號鼓動下,比以往更加自覺、積極地深入連隊、深入農村,為部隊指戰員、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二)整頓了文化組織,知識分子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為了確保黨文藝方向的深入貫徹和細致實施,保證黨對政治和方向的絕對領導,中共山東分局決定要成立各級黨組織的文委,統一領導文化工作。而后,為適應抗戰和文藝運動的新形勢,更加深入地貫徹黨的文藝方針,1943年初,山東分局還充實了省文協的機構,擴大了文藝工作,創辦了各種文化期刊,并組織工作隊開展基點工作等。
1943年初春,“山東文化工作團”正式成立了。同年3月10日,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教育處、山東省文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化運動的通知》,提出:山東文化運動要重整旗鼓,要把它當作1943年根據地建設中心任務之一。④到了六七月間,中共山東分局又召開了一次文化工作會議,進一步制訂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發展文藝工作的相關計劃和措施等,充分調動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山東抗日根據地始終堅持貫徹落實黨對知識分子的方針政策,還曾多次召集文化界人士舉行座談會,對如何開展山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進行深入探討。另外,山東抗日根據地特別重視知識分子和文藝骨干的培養,創辦了各種形式的文藝教育團體,設立了各種專業研究組織。在黨的相關政策的指引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知識分子為山東抗戰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山東抗日根據地文藝發展的新局面
1943年后,在《講話》精神的正確指引下,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深入農村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文藝運動廣泛開展,為文藝創作開創了更加異彩紛呈、充滿鄉土氣息的新局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就這樣,文藝與斗爭生活密切結合,根據地的文藝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
(一)群眾文藝運動廣泛開展,根據地斗爭生活景象大好
1942年以前的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地區零散且季節性明顯,一般只在中心地區,且新年、春節期間才有所活躍。1943年貫徹黨的文藝方向后,文藝工作者普遍下鄉,在他們的幫助和推動下,農民的文化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大量的劇團和俱樂部的出現,不斷改變著農村的文化面貌。比如膠東地區,農村劇團發展得最盛。據查,僅農村劇團和俱樂部就有萬余個。
在當時,農村劇團的文藝形式多種多樣,融合了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進行形式上的革新和運用,形式多樣、內容新穎,深受群眾的喜愛。同時,劇團都有相當高的演出水平,很多劇團都可以演出比如《白毛女》等大型歌劇或《三打祝家莊》《闖王進京》等的大型京劇。
這一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的農村文化運動極大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對黨推行的各項工作,對建設和鞏固根據地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在減租工作中,某地主看了劇團的演出以后主動找村干部要求減租;有些劇團還深入偽軍據點,為其演出《偽軍反正》等節目,在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部分敵軍;在參軍運動中,經常有秧歌隊在十字路口為參軍隊伍慶祝,鼓舞參軍青年奮起抗日;在婦女解放上,不少婦女在看了《王大嫂翻身》《老婆婆的覺悟》等劇后主動要求參加秧歌隊和劇團的演出劇團。劇團、秧歌隊的團體演出還緊緊團結了婦女的力量,促使她們成長為一支有力的革命隊伍。
(二)文藝與戰斗、生活完美結合,創作成果頗為豐碩
由于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兵,和工農兵相結合,因此,他們開始從現實生活中選定題材、提煉主題,這一時期,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創作成果頗為豐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作旺盛期。不僅創作的數量多、質量高,而且在創作題材上,絕大部分轉變為了能直接反映軍隊斗爭生活和群眾斗爭生活的作品。如山東省文工團的獨幕話劇《喜酒》、多幕話劇《過關》、小型歌舞劇《抗屬真光榮》、敘事詩式的歌唱《我們的連長何萬祥》等。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各個劇團,都學會就地取材,其中戰士劇社創作的《鐵牛與病鴨》,首次把農民的斗爭生活搬上舞臺。這部劇取材于濱海區的一次關于“減租減息,增加工資”農民斗爭的舞臺劇,還榮獲了山東文協舉辦的“紅五月”文藝創作一等獎。1943年后,山東抗日根據地文學創作方面的成果也相當豐碩,最突出的當屬報告文學,許多作品是作者們隨軍參加戰斗時在火線上采寫的,真實生動地記錄了革命戰士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比較有名的比如《南北岱崮保衛戰》《保衛山東的英雄們》《碧血千秋》《鐵道隊》等。小說方面,有反映減租減息、土地改革、大生產、民主改革等群眾運動的,有反映軍事斗爭和支前斗爭的,有反映根據地干部和群眾思想覺悟提高、變化的,作品數量多,種類豐富,比較有名的如有《地覆天翻記》《一個空白村的變化》《瞎老媽》《麥黃杏》《莫忘本》等等。詩歌方面,比較有名的有那沙、燕遇明、王希堅、包干夫、白刃、苗得雨、陳志昂等,這些革命詩人發表的好詩作,既在創作感情上富于激情,又在創作題材上善于反映軍民斗爭生活、樂于歌頌人民英雄,對山東地區的抗日斗爭起到了強而有力的宣傳鼓舞作用。
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藝,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山東的文藝工作者更加自覺地以文藝為武器,服務于黨所領導的各項斗爭,用無數杰出的斗爭實踐和大量寶貴的文藝財富,豐富著中國革命精神的寶庫,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和革命文化的后續發展貢獻良多。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化[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③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資料(下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④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九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