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諶貽照
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融媒體時代,新聞人更需要增強在一線采訪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只有如此,才能厚積薄發,在關鍵時刻打硬仗、打勝仗。
廣西日報融媒體報道《柳州融水突圍記》榮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新增的媒體融合獎項融媒體短視頻項目一等獎。筆者就是“‘失聯’數十小時,在穿越40處塌方后”發回現場短視頻那位記者。
從紙媒的消息榮獲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到融媒體短視頻斬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年過半百的筆者,在實戰中實現從傳統媒體向融媒體突破,深切體會到,融媒體時代,新聞人更需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增強在一線采訪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只有如此,才能厚積薄發,在關鍵時刻打硬仗、打勝仗。
《突圍》的整個采訪歷程,就是對一位傳統媒體老記者腳力的一次考驗和淬煉。
2017年8月12日清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突發特大洪水。筆者看到了山里苗族群眾在微信朋友圈發的視頻,立刻從柳州驅車8個多小時,翻山越嶺趕到災區現場,發現災情比想象的更加嚴重。當晚19:30,筆者發回當地干部群眾搶險自救的圖文后,鄉里電力和通訊中斷,從此與外界失去聯系。
8月13日凌晨4時開始,桿洞鄉爆發第二次山洪,比前一天更猛烈的洪水再次蕩滌桿洞,全鄉電力、交通、通信全部中斷,桿洞變成與外界失聯的孤島。
大雨滂沱中,所帶的專業攝影器材根本無法使用。情急之下,筆者只能用一臺有防水功能的手機在搶險一線緊急采訪:拍攝了暴雨和山洪襲擊桿洞街的驚險場面,記錄了鄉黨委政府再次火速啟動抗洪搶險預案組織群眾緊急撤離到安全地帶的畫面,搶拍了鄉干部組織人員對被困在河邊旅社里的15名游客實施緊急救援的感人場 景。
上午11時,筆者跟著鄉政府調來的挖掘機,一步步往山外掘進,爭取第一時間,把災情傳遞給外界。但是,直到晚上20時,一行人才走到距鄉政府6公里的一處路口。
14日清晨7:30,筆者在三名當地干部的陪同下,再次往外突圍,冒險越過40處大大小小的塌方,躲過多處高山滾石的危險,趟過湍急的山間洪流和泥濘,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在9:45分,終于見到前來接應的國家防總領導和市縣的救援人員。
沒有休息,筆者在極度困頓中,在山另一邊的滾貝鄉政府趕緊整理突圍時沿途所有拍攝采訪的視頻和圖片,迅速發給正在焦急等待的廣西日報新媒體部團隊。
在我失聯的數十小時里,新媒體團隊形成高效運作的融媒體報道機制:在廣西云客戶端、廣西日報法人微博開設《關注廣西暴雨洪水災情——照哥一線直擊報道》專題直播。
接到我成功突圍發回的視頻畫面后,新媒體團隊迅速對天氣、民政、救援等各種素材梳理整合,推送出《柳州融水突圍記》,把失聯30多個小時的桿洞災情和現場新聞傳遞給外 界。
走基層的腳力,是黨報駐站記者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也是傳統媒體人的強項。傳統媒體記者始終走在路上深入一線調查研究,接地氣、知民心,因此也練就了自己走基層的矯健腳力。筆者作為把走基層作為常態的“泥腳記者”,多年來,足跡已經踏遍駐地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每次柳州發生重大災情和突發事件,都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發回第一手的現場報道。這次能快人一步趕赴災區現場,其實是出自職業本能的“本色呈 現”。
對地方的情況一知半解,用碎片化的認知去 “解讀”現象,靠浮光掠影的網絡采訪和沒有現場求證的信息去推送某一事件,少數新媒體就是以如此低成本和不嚴謹的采編作風,將新聞要素缺失的報道變成誤導視聽的謠言,甚至把“網紅”變成“網 黑”。
黨媒的新媒體,必須保持自己對新聞事實和民情民意的敏銳洞察和清晰判斷,這就是“四力”中的“眼力”和“腦力”。

□ 下圖為2017年8月12日,本文作者在桿洞災區采訪。 (陳偉/攝)

□ 上圖為2017年8月14日清晨,本文作者(前)在當地干部護送下,從災區往山外突圍,穿越40個塌方,把災區緊急情況傳遞給外界。(龍濤/手機拍攝)
發現新聞本真的眼力,其實都是記者經過無數次現場歷練才能淬煉出來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基于記者的觀察和生活積累、也依靠記者自身的修為和人文積累。這恰恰是絕大多數傳統媒體記者的修為。
筆者常年在融水大苗山里采訪,熟知山里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能說侗語,能聽懂當地的苗語。2017年8月13日清晨桿洞鄉再次暴發山洪時,很多人還在睡夢中,筆者聽到村里有人用苗語高喊“洪水來了!”立刻起床直奔現場采訪。
當天晚上第一次突圍失敗后,筆者在災區村民家中輾轉采訪,經過察言觀色和座談發現:受災群眾跟外面失聯后,焦慮的心態正在彌漫和擴散。筆者曾在1996年柳州特大洪災中幾天幾夜沖在一線做抗洪報道,榮獲柳州市抗洪救災先進個人,深知在災難降臨時,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懷和外界的馳援,對穩定民心、提振災區干部群眾抗災和重建家園士氣極其重 要。
基于現場的觀察了解和判斷,筆者決定次日一早再次突圍。終于成功將災區的重大災情傳遞給已在山外正在打通險隘往山里突進的國家防總和市縣領導,同時建議盡快派救援突擊隊員運送食品和藥物進入災區,往山外運送傷員,穩定受災群眾情緒。
在新聞現場把握好采訪報道的主題,履行好專業責任和對百姓的擔當,作為黨的新聞工作者應有清晰的腦力。有了這樣的腦力,在突發事件前,才不會走錯方向,挖錯素材。
在《失聯》的報道中,因災情惡化一度“失聯”數十小時的筆者,在題材的把握上始終堅持兩個基點:1.不渲染、不誤報災情,做實現場采訪和事實數據的求證;2.記錄當地鄉干部組織營救、自救的珍貴視頻畫面,回應社會關注焦點和可能出現的謠傳,呈現基層黨員干部把人民群眾生命放在第一位、勇敢跑在災情第一線,有組織、有紀律、有擔當、有作為的優良品格。
有擔當有情懷的報道,總能激發滿滿的正能量。從報道效果看,《突圍》一經發布便引發強烈反響,及時搭建起災區與外界溝通橋梁,提升救援士氣,覆蓋微信、客戶端和微博等平臺數百萬網友;成為新華網等央媒及柳州日報等地方媒體對暴雨災情的權威信息來源,獲大量轉載;圖文音視融媒體融合報道獲業界好評。
《柳州融水突圍記》的獲獎,我們有三點心得——
1. 新聞類短視頻應具備的“新、短、快、實、美”五大特征在該報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由于自然條件和環境限制,視頻中畫面甚至都不能保證基本的平穩,但不妨礙它成為我們對新聞現場的真實記錄、生動表 達。
2. 該報道的視頻,僅我一個人、一臺手機拍攝和現場制作。用實戰證明了融媒體報道的低成本、小制作同樣可以實現好效果。
3. 接到突發新聞的線索,前方記者必須爭分奪秒趕赴新聞現場,運用全媒體手段,進行圖文和視頻采訪;及時啟動前方記者與后方新媒體團隊的聯動應急采編機制,搶占融媒體的新聞制高點和首發先機。
其實這三點,在情況突變的突發現場,可以歸結為一點:輕裝上陣現場制作乃融媒體決勝之道
筆者這次一線采訪傳回的視頻和圖片,全部都是用手機拍攝和現場制作的。這也是新聞媒體向外傳播失聯災區最全面最有現場感的新聞,充分體現了融媒體時代,移動傳播最快捷最及時成本最低的傳播優勢。
融媒體時代的記者,筆力應該是全面的。不僅要在文字上善于表達、生動表達,用事實和真感情傳播正能量,更需要熟悉運用全媒體手段及時記錄傳播新聞。
筆者一直以學習的心態提煉自己的筆頭表達功夫。在基層采寫的消息《融安干部角色轉變受歡迎》曾獲得第十六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筆者同時也是合格的攝影記者,拍攝的新聞圖片大量見報。在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變的過程中,筆者一直以小學生的好奇心去學習新媒體表達技能,能熟練使用手機拍攝圖片視頻并現場編輯制作,嫻熟運用H5、微信公眾號傳 播新聞。個人公眾號《山水柳州》因唯美的圖文推送、輕松活潑的個性表達和正能量放送,擁有總量可觀的粉絲,曾獲得柳州市宣傳部的表彰和獎勵。
這次在融水桿洞災區,筆者無論是在大雨滂沱的洪災現場,還是在突破穿越塌方突圍的途中,全部使用手機拍攝視頻和圖片,并在朋友的幫助下自己出鏡、自己現場播報、現場編輯視頻配文,形成在有信號的前提下可供及時傳播的移動傳播成品。正因為如此,后方新媒體部編輯才能夠快速制作融媒體新聞作品,及時向外界傳播。
在手機拍攝功能日益強大的今天,輕裝上陣現場制作和現場傳播,已成融媒體的決勝之道。這次采訪中,筆者帶去的相機和紙筆因為雨勢太大,沒有掏出來使用過——其實,用手機全程做圖文和視頻記錄,早已成為筆者作為老媒體人的新習慣。
往外突圍時,筆者把車輛和行裝全部留在苗族老鄉家,只背著一個苗族大嬸在我突圍前的深夜專門縫補好的輕便小包,帶著兩臺手機(其中一臺在翻越大花孖路段的大塌方時掉入泥濘中死機)和兩塊專門為此次采訪充滿電的大容量充電寶歷盡艱險出山的。實戰證明,這一次在山里面采訪和突圍,沒有這兩塊充電寶,就沒辦法記錄采訪和現場編輯制作采訪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