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與美國、歐洲為主的西方世界,在藝術上走過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樹立中國特色,到改革開放后不斷借鑒西方優秀經驗,再到如今提倡“文化崛起,重拾自信”。對望西方,回顧這一歷程中的大事記,也是在知己知彼中,更堅實地再出發。
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此后迅速在西方興起。
國畫改造運動興起,中國畫創作開始以傳統筆墨表現現代生活。
第一屆卡塞爾文獻展在德國舉行,尋求重建與改造“二戰”帶來的創傷,起初每四年,之后每五年一屆,逐漸成為三大國際藝術展。
中央提出藝術創作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即 “雙百方針”,成為指導中國藝術創作的重要方針。
極少主義、裝置藝術、觀念藝術、偶發藝術等眾多西方藝術流派興起;激浪派于十年間逐漸形成,從事實驗藝術表演,著重強調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
巴塞爾藝術展由Trudl Bruckner、Balz Hilt和Ernst Beyeler三位瑞士藝廊代表創辦,此后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藝術博覽會。
超寫實主義、涂鴉藝術興起。
第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北京舉行,成為國家級的權威性、綜合性大展,此后每五年舉辦一次, “ 中國美術獎 ” 成為中國美術界的全國最高獎。
中共中央提出:堅持“雙百”方針和“三不主義”,為文藝工作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可靠保證,中國藝術創作進入活躍期。
新表現主義、錄像藝術在西方興起。
受西方繪畫影響,中國傷痕繪畫、新古典主義等油畫流派興起。
“八五”美術新潮興起,為藝術界帶來了新的生機、新的氣象與新的文化景觀。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美術界多元化與參與國際對話的局面。
漆畫作為單獨門類參加第六屆全國美展,正式成為獨立畫種。
新媒體藝術在西方興起。
大尾象工作組在廣州興起,中國當代藝術創作首次進入公共空間,中國當代藝術真正具備了“當代性”。
北京國際拍賣會舉行,成為中國藝術品拍賣第一槌。
中國最早的藝博會——中國藝術博覽會在廣州舉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正式實施,中國藝術品拍賣進入法律監管時代,助力藝術品市場化進程。
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佩斯畫廊、高古軒、立木畫廊等為代表的國際藝術機構相繼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國際畫廊進駐中國形成熱潮。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進入井噴期,藝術品交易額、交易量獲得爆發式增長,躋身全球三大藝術品交易市場。
巴塞爾藝術展覽會首次落戶香港,與歐洲巴塞爾、美國邁阿密呈三足鼎立之勢,致力于推動亞洲當代藝術發展。
《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自2016年3月15日起施行。2004年7月1日公布的《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同時廢止。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立法體系,促進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
美國對中國進口藝術品加征10%懲罰性關稅,針對美方措施,中方被迫采取反制措施,對原產于美國的藝術品,加征5%-10%不等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