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凱,宋 鋒,何尚華,羅俏路,王彩榮,曾玲玉,梁 旺,溫乃元
(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廣東 梅州514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壯年體力勞動者中的發病率很高,為疲勞性疾病,大約70%的患者會表現為腰部損傷[1]。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是針灸臨床上常見的病種之一,患者表現為腰部疼痛、腰部活動受限或下肢放射痛等,甚者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與生活質量[2]。溫乃元主任中醫師是廣東省名中醫,從事針灸臨床30余載,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和顯著的效果,筆者有幸跟隨溫乃元主任中醫師臨證學習,現將其采用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岀癥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了相對應的神經根而出現腰部疼痛、坐骨神經痛的一種疾病。該病在中醫歸屬于“痹證”“腰腿痛”“腰痛”等范疇,病位在脊柱,多數存在下肢放射痛。
溫乃元主任中醫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病機一為勞損、外傷,或濕熱、風寒之邪流注經絡,致使經絡困阻,血瘀氣滯,不通則痛,誠如《外科證治全書》中說:“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所致。”二是督脈虛衰,《雜病源流犀燭》載“年老傴僂者甚多,皆督脈虛而精髓不充之故”,《脈經》曰“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督脈氣機不利,血行不暢,必致腰脊項疼痛。督脈氣衰,陽氣不振,腠理空疏,衛陽不固,風寒濕邪更易乘虛侵襲而發為腰腿痛。三是肝腎不足。腎主藏精,先天精氣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勞力損及腎精,不能發揮其正常溫煦、滋潤功能及腎主骨的功能。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不能榮筋,而致肝主筋功能失常。肝腎虧虛,則筋弛骨痿而發本病。
2.1 以“通督益腎”法為主,主要選取督脈經穴、腎俞穴及夾脊穴 “通督益腎”法是指以通調督脈、益腎養髓為主要理論依據進行針灸治療的一種方法。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與脊柱關系最為密切,正如《素問·骨空論》云“督脈者……貫脊屬腎……夾脊抵腰中”“督脈為病,脊強反折”。“通督”是指針刺或艾灸督脈經穴位(如風府、筋縮、命門、腰陽關、腰俞等督脈穴或十七椎穴),以通調督脈經氣,溫通督脈陽氣,達通則不痛的目的。《素問·脈要精微論》:“腰為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益腎”指選取足太陽膀胱經的腎俞穴,補腎強腰;或遠端選取足少陰腎經的太溪、復溜和足厥陰肝經的太沖、中封、蠡溝和肝、脾、腎交會穴三陰交。由于肝腎同源,并且肝藏血而主筋,通過針刺肝經腧穴,能調節腎功能,或通過針刺腎經腧穴調節肝功能,共同起到滋補肝腎、疏經通絡的作用,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
溫乃元主任中醫師常選用腰部夾脊穴以達“通督益腎”的目的。因夾脊穴正好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所在部位較為特殊,其具有交通聯系二脈,調節兩經經氣,充當樞紐的作用。督脈為陽脈之海,調節此脈能振奮全身陽氣,流通陰血,使氣血通暢,臟腑協調,氣血濡養而諸癥消失。足太陽膀胱經是臟腑之氣輸注之處,調節此經可以調節腰部氣血,使臟腑之氣旺盛而輸注于患處,正氣充盛,祛邪外出。因此針刺夾脊穴能通過調節督脈和膀胱經發揮作用,使腰部各經經氣通暢,氣血和順,通則不痛。
2.2 辨經論治,循經取穴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針灸治療中,循經取穴是一種效果確切的診治方法[4]。溫乃元主任中醫師在針灸臨床中,也善于根據疼痛的部位,循足少陽經和足太陽經選取配穴。疼痛主要表現于下肢的外側,選取足少陽經的穴位配合,如風市、陽陵泉、丘墟、絕骨等;疼痛主要表現于下肢的后側,選取足太陽經的穴位配合,如委中、昆侖、承扶、承山、殷門。
2.3 重視環跳、秩邊及阿是穴的應用 溫乃元主任中醫師常選用秩邊或環跳。取穴時患者側臥,患肢在上,稍躬腰,雙腿并攏屈膝。環跳是足少陽經穴,為少陽、太陽之會,此穴針感強烈,可疏通下肢三陽經脈之氣,活血止痛。《針灸甲乙經》指出:“腰脅相引痛急,髀筋瘈脛,肱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在患者俯臥位時則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秩邊,膀胱經背部諸穴依次排列,秩序井然,該穴正當背側最下邊,因而名之。《針灸甲乙經》載:“腰痛骶寒,俯仰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取之。”該穴主治腰骶痛及下肢痿痹。阿是穴也是溫乃元主任中醫師經常取用的穴位,他認為“經筋為病,以痛為輸”,阿是穴是本病的反應點和治療點,“疼痛取阿是”,臨床取用療效甚佳。
3.1 喜用刺絡放血法 在腰痛的治療中,刺血療法也多被使用,效果顯著[5]。《靈樞·小針解》載:“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是指刺絡放血療法。《靈樞·脈度》曰:“盛而血者疾誅之。”即絡脈有瘀血滯留,應盡快放出瘀血。溫乃元主任中醫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多因外傷致使疼痛局部發生氣滯血瘀,患者表現出劇烈的腰痛并向下肢放射,此時選用委中、阿是穴、腰夾脊及足太陽經的郄穴金門和足少陽經的郄穴外丘(“陽經郄穴主治急性痛證”)治療。刺絡放血或針挑放血可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炎癥吸收,加速致痛物質的排泄,從而使代謝增加,達到迅速止痛的目的[6]。
3.2 善用溫針灸或督灸 督脈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多集中于大椎),稱“陽脈之海”,有統領、總督陽脈,以調節陽經的氣血,主導人體一身陽氣功能活動的作用。督脈督陽不振,溫煦無力,易致氣機不利,血行不暢,必致腰脊項疼痛。因此對于感受寒濕之邪的患者,溫乃元主任中醫師常在命門、腰陽關等穴采用溫針灸。《千金翼方》指出“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可見溫針灸可強筋壯骨、溫陽補腎[7]。久病陽氣虛弱者則采用督灸。督灸是指在督脈的脊柱段上施以隔藥灸治療疾病的特色療法。督灸的優勢為將經絡、腧穴、藥物、艾灸的綜合作用融為一體,直達病所,充分發揮益腎通督、溫腎壯陽、行氣破瘀、通痹止痛的功效。
3.3 強調針刺手法,講究循經感傳、氣至病所 溫乃元主任中醫師一向注重針刺手法,要求針刺得氣,他認為只有循經感傳,氣至病所才可能獲得最佳的療效。《靈樞·九針十二原》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形象地說明得氣的重要性。他常運用提插捻轉結合催氣、導氣的方法,通過改變針刺方向等控制感傳的途徑。如針刺夾脊穴、環跳、秩邊、陽陵泉、委中用瀉法,要求局部針感酸脹明顯,并向下放射傳導,其他的穴位根據需要,行平補平瀉或補法即可。
患者,男,50歲,2015年11月16日初診。主訴:左側腰腿部疼痛1個月余。現病史:患者在1個月前因夜間睡覺受涼,晨起后出現左側腰部疼痛,活動后疼痛可緩解,繼續上班工作,至下午腰痛劇增,并連及左側下肢,遂到某醫院就診,診斷為坐骨神經痛,予以普魯卡因封閉法治療,當時疼痛稍有緩解,但次日疼痛依然,遂前來我院就診。癥見左側腰部疼痛,連及同側下肢,呈放射性,沿股后和小腿外側向下走竄,呈持續性疼痛,伴陣發性加劇,打噴嚏、咳嗽則疼痛加重,腰部轉側困難,呈側臥屈曲位,下肢發涼,夜間疼痛加重,難以入睡。查脊柱向左側彎,在第4腰椎左側有明顯壓痛,并向左側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在委中、承山、殷門等處有明顯壓痛,小腿外側感覺減退,膝腱和跟腱反射存在。察其舌象為舌淡苔白膩,診其脈象為弦緊。檢閱腰椎CT片示:L4/5椎間盤突出。西醫診斷:L4/5椎間盤突出。中醫診斷:痹證(寒濕型)。緣患者夜間睡覺受涼,感受寒濕之邪,邪氣侵犯腰部及下肢足太陽、足少陽經脈,至經絡氣血痹阻,不通則痛,故見腰部及下肢疼痛。寒為陰邪,性凝滯,主收引,故見下肢發涼,夜間疼痛加重。法當溫經散寒,利濕通絡。取穴處方:以通督益腎為法,選取腰部督脈經穴為主,同時配合下肢膀胱經、膽經穴。主穴:筋縮、命門、腰陽關、腰俞、腎俞、環跳、委中。配穴:殷門、承山、風市、陽陵泉、昆侖。操作:針刺瀉法,使針感沿經傳導至下肢,并配以腎俞、筋縮、命門溫針灸。每日1次。復診:經5次治療后,疼痛緩解,諸癥好轉,繼用前法治療5次。三診:仍見腰部酸痛,下肢酸楚乏力,小腿麻木,不耐遠行,診脈沉細。腰為腎之府,腎之精血虧損,經脈氣血不足,無以充灌骨髓,濡養筋脈,故腰膝酸軟無力,小腿麻木,不堪勞累,治當以補益腎氣、調補氣血為主,祛邪通絡為輔。取穴:腎俞、關元俞、命門、腰陽關、委中、承山、懸鐘、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均用補法,命門、腰陽關加用溫針灸。隔日1次。四診:經5次治療后疼痛顯著減輕,小腿麻木基本消失,行走活動自如。守上方鞏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