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可,伍 磊
(河南省職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2)
踝關節扭傷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關節類運動性軟組織損傷疾病,針灸治療本病有明顯優勢。筆者根據多年中醫理論的學習并結合老師多年的臨床經驗,對針灸治療踝關節扭傷結合病例作一次淺析。
患者,女,24歲,2016年9月5日就診。主訴:右側踝關節屈伸不利伴腫脹疼痛5 d,加重2 d。現病史:患者5 d前因走樓梯不慎扭到腳踝,導致右側踝關節屈伸不利,并伴有腫脹、疼痛,不能行走。因天色已晚,次日到醫院就診,踝關節X線未發現異常,醫生遂給予活血止痛藥物口服加外用(具體藥物不詳)。治療后,疼痛減輕,但依然不能下地行走,有腫脹感。經介紹遂來我處就診。刻下癥:右側踝關節腫脹,屈伸不利,不能下地行走,色不紅但青紫,患者自訴下地后踝關節外側疼痛,觸之不熱,精神可,飲食可,大小便無異常,睡眠可,其他無不適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診斷:筋傷-踝關節扭傷(氣滯血瘀型)。治則:行氣活血,祛瘀通絡。取穴:左側手掌第2掌骨壓痛點,對側養老,雙側間使、三陰交。操作方法:左側手掌第2掌骨找壓痛點,用力按壓后常規消毒,快速垂直進針13~20 mm;養老穴常規針刺,得氣后,使患者腳踝保持最痛的姿勢,行瀉法,強刺激,在行針的同時讓患者活動腳踝,約1 min后,患者可自行站立,疼痛緩解過半,可緩慢走路,但走路仍疼痛;留針5 min后,繼續行重度瀉法,囑患者活動,此時疼痛較前明顯減輕,加間使、三陰交常規針刺,行瀉法,留針20 min,每10 min行針1次。出針后,患者踝關節依然腫,但脹感已不明顯,疼痛基本消失,可自行行走。1個月后,患者自訴針刺之后未做其他治療,現已痊愈。
按語:踝關節扭傷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損傷,無骨折、錯位、皮肉損傷等情況,多由于超負荷劇烈運動或負重時姿勢不當或意外跌倒或過度扭轉關節等原因,導致踝關節的肌腱和皮膚受損,氣血阻滯使經絡不通,出現扭傷部位疼痛,關節屈伸活動不利,繼而出現腫脹,扭傷處肌膚因扭傷程度不同而發紅或青紫[1-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靈樞·刺節真邪》曰:“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靈樞·始終》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筆者根據以上理論及生物全息診療法[3],在雙手第2掌骨尋找壓痛點,左側“足點”壓痛最明顯,《金針賦》云:“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重按則氣散,進針不痛,正如《標幽賦》所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故重按后快速進針,古人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氣速至而效速”,故得氣后強刺激以加強針感。《素問·繆刺論》曰:“邪客于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也就是說,腕掌關節的病可以針刺腳踝關節、按壓疼痛的部位,反之,腳踝關節疼痛亦可在腕關節針刺壓痛點;《標幽賦》云“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再結合“取象比類”的“象思維”[4],取對側的養老穴。養老穴亦是手太陽小腸經的郄穴,有救急之功,主治急癥、痛癥,故瀉養老穴可舒筋止痛,調暢氣血,消瘀散滯。功效性能相似的藥物配伍應用具有增效的功能,同理具有類似功效的腧穴配伍同樣具有增強療效的功能。取雙側間使、三陰交,兩穴配伍,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5]。間使為手厥陰心包經的經穴,《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素問·舉痛論》云:“百病皆生于氣。”凡與氣機阻滯有關的疾病,皆可瀉本穴,以奏行氣散滯之效。三陰交為脾經穴位,亦是三陰經交會穴,《針灸大成》云:“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故瀉本穴可活血祛瘀。間使、三陰交配伍,共奏活血行氣、消瘀散滯之效。以上諸穴相配,加強活血行氣、消瘀散滯之功。現代研究證明,針灸治療本病的作用機制為,針灸可以有效激活內源性鎮痛系統,使體內類阿片樣物質的含量增多,發揮鎮痛作用;還可通過神經-體液調節,減少損傷部位的血液滲出狀況,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吸收,緩解各種代謝產物對扭傷部位的刺激,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