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磊
摘要:藝術的形成受觀念、媒介、技巧和表現手段等的影響,其中觀念的影響對藝術最為深遠,觀念先于藝術發生,對藝術的影響也最為內在化;不同的觀念形成的藝術品不同,所表達的藝術觀念也不同。
關鍵詞:觀念;藝術;觀念藝術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14-02
一、引言
觀念與藝術的關系,人們普遍認為觀念是產生在藝術之后的,有了藝術品,才能從中得到體會。觀念是人們對藝術品的觀察、體會和思考后加以總結出來的,并且認為如果觀念先于藝術出現,是不符合常理的,這是一種片面的看法。觀念影響藝術,并始終貫穿于藝術創作的過程。觀念藝術同每一個社會存在的需要和問題關聯,它是把思想看作與創作形式相同的造型力量。
二、對觀念的理解
觀念在通常情況下常常被人們認為是對經歷過某件事后所產生的一定思想,或者說是對世界的認識。它是人們集合了主觀與客觀認識于一體的表現,由于人們生活時代和所處階段的不同,就會造成大家會形成不同的觀念。
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曾以一件署名為“麥特”的小便器參加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的第一次展覽,這個以《泉》命名的作品使西方藝術的走向發生了改變,這也是杜尚思想觀念的一次重大轉折。《泉》的出現是對傳統藝術思想的挑戰,爭鋒相對的是以往藝術家通過藝術載體來表達藝術思想;這件藝術品想傳達出的觀念是“生活即為藝術,物體本身就是藝術”。這是對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所代表的古典主義的沖擊,古典主義對藝術價值的判斷,往往是在于該作品所體現出的自身價值;而《泉》的出現則代表了藝術家選擇的物質對象即為藝術品,這是藝術家主觀選擇的“藝術”品。
三、觀念影響著中國畫
峨療蟒的影響主要是在概念藝術、波普藝術之后有所體現。“觀念藝術”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發展起來的,并逐漸成為了當代藝術的主流與先鋒。這個藝術潮流不僅僅是只表現在西方藝術品中,它還對我們的中國畫有著一定的作用。中國的國畫最講究“氣韻”一說,謝赫的六法論曾提出“氣韻生動”是中國畫根本性的審美標準。“氣韻”是中國的畫家最為講究的,其實它也就是指畫家的“觀念”。這個觀念自始至終會在畫家的繪畫中有所體現,無論是其創作過程,還是后期完成的作品里。
在石濤的《石濤畫語錄》“一畫落紙,眾畫隨之”中,這看似一氣呵成,毫不費功夫,其實畫家對自己畫作的藝術觀念早已在心中形成;畫家落筆前就已經掌握了全局的走向,否則一步走錯,全盤皆輸。這不是畫毀了一筆的問題,而是會破壞了整幅畫的藝術格局。
中國畫家所講究的觀念,就是華氣韻”。它在傳統的國畫里,是指韻味和神氣的結合。石濤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后學,先以氣勝得之者,精神燦爛,出之紙上”。
元代楊維楨談到:“故論畫之高下者,有傳形,有傳神。傳神者,氣韻生動是也。”清方薰曰:“氣韻生動,須將生動二字省悟,能會生動,則氣韻自在”。由此可見,“氣韻”生動的觀念深得各位大家們的肯定,并認為這種觀念影響著他們作畫的整個過程,這是一種自始至終的體現。鄭板橋畫竹子,也是秉承了先有“氣韻”的觀念,才去做到一氣呵成、氣脈相連和胸有成竹的。
“氣韻”靈動起來,畫也就跟著活了。說明觀念在藝術家創作過程中幾乎起到了靈魂性的作用,也被稱為中國山水畫的“靈魂”。畫家的畫若不能傳達出他的觀念,就無法吸引觀賞者對這幅畫的聯想,人們很難產生共鳴。對于好的藝術作品,我們常能與它進行心靈的溝通,會覺它是有生命的,這也就是意味著作者的觀念被人所認可了。觀念可能體現在筆墨之間,也可能出自于作家的筆下,可能是被有意運用的,也有可能是無意開啟的。創作與筆墨之間,就是在字體輪廓間點染渲暈;創作于作家之手的就是思維與筆尖的碰撞。
四、觀念影響著藝術
從我國來看,藝術可以分成四個階段。首先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主張以“氣韻”的觀念做基礎去品讀畫作。于是他看到:“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致而臻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我們可以說上古的畫是氣盛韻弱,中古的畫是氣韻雙高,近代的畫是氣弱韻顯,而今人的畫多是氣亂韻無。
西洋畫,講求“以形寫形”的觀念。從西方觀念的角度來談,法國藝術史家熱爾曼·巴贊也將藝術風格劃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風格為,原始的、古風的階段;隨后進入古典階段;再往后是學院風格主義階段;最后演變為巴洛克階段。
反觀中國的國畫深受“氣韻瑪之一觀念影響,尤其講究韻律美和精氣神,喜歡打破均衡和勻稱,形成一個富有節奏的對比。中國的國畫有個顯著的特點,在于遠看時很飄渺,有仙氣和靈動感,給人一種逼真的感覺,可是近看又不覺得那么像,但客觀物體的神韻卻刻畫很到位,讓人產生共鳴。這就是中國畫所注重的“以形寫神”,尋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體會。遠看大勢氣韻,近看點線質量。
“六法”論,對國畫來說是金科玉律,更是對態度的解讀。在中國繪畫史上這一說法占據著難以憾動的位置,在當今社會,我們也常用此法來評價和賞析現當代的中國畫作品。
五、觀念影響著藝術家
觀念對藝術家的影響更為直接一些,對藝術品的作用就是借助了藝術家的手達到的。創作過程能夠反映出一個藝術家的觀念,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觀念藝術。藝術家需要用自己的雙眼去捕捉生活中物體的客觀形態,他們的形象特征在藝術家腦海中不斷地形成再加工,這個過程是加入了藝術家本身觀念的。
所以說,只有當藝術家提高了自身的觀念,才能創作出不凡的觀念藝術。成功的藝術家可以將自己的觀念注入到所創作的藝術品中,再通過該藝術品讓參觀者接收到自己想表達的觀念,這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了。我國的傳統繪畫,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說法,并將這種觀念貫穿于繪畫創作的整個過程和藝術家的實踐活動中。藝術家們需要用自己獨有的觀念去感悟將要創作的對象,在對被創造對象的認識、觀察和體會中,揭示該對象的本質情感并賦予它一定的觀念,使它成為一件具有觀念的藝術品。
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藝術家也應提高自身修養和學習,在傳統文化中汲取寶貴經驗,陶冶情操,使藝術作品達到一個新的觀念藝術層面。現代的藝術家們只有在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并緊跟發展的步伐,才能做到藝術與觀念不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作為一名藝術學習者,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應做到認真觀察事物,將自己的觀念融入到觀察的對象中,即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只有繪畫者帶著自身觀念的創作才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無觀念的照搬山水、人物在畫中,這只是一種復制,毫無意義可言。要想畫面具有生命力,就要做到觀念先于藝術,再通過一定的藝術媒介物將觀念傳達出去。
一件藝術品所表現出的藝術觀念,這個觀念往往是藝術家所堅信的并為之所用的,它多是來自藝術家自身的生活感悟,也是他(她)對生命的體驗。在文學領域尤為顯著,例如武志紅的《巨嬰國》,自出版以來它就備受關注,因為它反映出了當今社會的問題,大部分的成年人在心理上都還是只是個嬰兒而已。武志紅對這個社會所看到的,形成了自己的觀念寫進書中,然后通過紙質媒介被人們傳閱,再將這種觀念傳達給閱讀者。
六、“觀念”的創新與啟示
魯迅先生曾說: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就是因為它是藝術。看似難以理解,其實是暗喻了藝術是有一定模式的。觀念的提出再次將藝術向前推了一步,它進入了一種當代的表達方式,例如觀念藝術、波普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這些藝術方式更注重于“觀念”的創新。
《石濤畫語錄》中提出的關于“借古以開今”觀念,指的就是古人思想可以為后人所用,但不可以照搬照抄,需要在古人的觀念上加以創新。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不僅對生活帶來了影響,也對國畫創作引入了新鮮的血液。西洋畫的很多技法被應用于國畫中,這樣的發展前景是符合石濤提出的“借古以開今”觀念的;加入西洋畫法的中國畫,是對傳統國畫的改革與創新。當代的國畫中可以看到諸多的西方造型元素,用水彩來進行國畫創作也大有人在,還有用素描技法來表達國畫的。中國畫在“借古以開今”的觀念上,找尋到了更多的媒介載體,打破了國畫青綠山水的刻板模樣,觀念上具有推陳出新的作用。
對于“觀念”的創新,我們應該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能發現它的好。例如徐冰的當代書法創作,有部分老學者認為這種當代書法創作是對傳統書法的裹讀,這種書法早已沒有了書法的本意,不能被稱為書法了。再例如當代工筆畫的創作,有的老學者認為不應該破壞工筆畫原有的線條美,當代工筆畫的觀念是大膽創新,繼承了工筆畫的基礎功底,但不一味地模仿,而是加上自己的創作來表達觀念。傳統的藝術本體固然很重要,可是認識需要前進的,觀念也是要與時俱進的,所以不應該一味地去反對當代藝術的出現,而是包容地看待。與傳統藝術的價值不同的是,當代藝術的價值更多是體現在它作為一個觀念藝術上,這是現代藝術觀念的大變革。
七、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藝術的觀念是更多的關注于社會問題,然后通過各自的藝術手段將問題表現出來。這種當代藝術觀念與傳統藝術觀念是具有差異的,傳統觀念藝術大多是傳達出書畫的審美,而當代觀念藝術更注重于生活實際,這完全符合杜尚“生活即為藝術,物體本身就是藝術”的觀點了。觀念發生于藝術之前,并對藝術產生影響。觀念藝術發展至今,筆者認為它并未遠離藝術,反而觀念上更貼近生活和人民,這才是真正的藝術。
參考文獻:
[1]石濤.石濤畫語錄[M].上海:西冷印社出版,2006.
[2]顧丞峰.觀念藝術與藝術觀念[J].美術觀察,1997(05).
[3]張月.觀念與藝術形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4]于廣華.從符號學看當代觀念藝術[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