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通過最為直觀的四個角度對卡羅的一些戶外的公共直接金屬雕塑來進行分析論證,這也是題目中“公共”——這里關于公共藝術的定義是:“以人(社會公眾)為價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環境和公共設施為對象,以綜合的媒介形式為載體的藝術形態”①——二字的緣由。
關鍵詞:安東尼·卡羅;直接金屬雕塑;公共雕塑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19-02
一、引言
安東尼·卡羅是1924年出生于英國的著名直接金屬雕塑家,他早年的作品受到亨利摩爾的影響,例如《點煙的人》等,材質多為泥土。到5、60年代的卡羅創作出了《日出》等一系列代表作,在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明顯受到雕塑家大衛·史密斯的影響。在此期間,他常與美國著名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來往,并受到格林伯格的大力推崇,卡羅也成為格林伯格關于“新雕塑”及他的媒介說的重要踐行者。即使是與格林伯格在關于現代主義的理論觀點上的邁克爾·弗雷德,也在他的代表作《藝術與物性》中多次為卡羅撰文。
另外,從直接金屬雕塑在歐洲的發展歷程來看,安東尼·卡羅通常被認為是胡里奧·岡薩雷斯、大衛·史密斯之后的代表人物,他不僅繼承了直接使用金屬材料構建雕塑,也繼承了“構建”或“搭建”作為創作直接金屬雕塑的方式方法。但與前兩位大師不同,卡羅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及才華。
縱觀卡羅一生的作品,這種獨特的語言及才華早在他于亨利摩爾門下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埋下伏筆,他的才華貫穿作品的始終。而筆者對他的語言的形容詞則是:“親近感”。
二、“芯”
卡羅早期的作品受到亨利摩爾的影響,例如《點煙的人》,以及《女人體》等作品,從中可以看出,卡羅在具象造型的異化、擺脫古典雕塑形式的桎梏及對南美洲、非洲雕塑的吸取方面是與摩爾一脈相承的,不過對于卡羅來說他更注重作品內在由“芯”導致的形體建構之上線面體塊所組成的形式意味,也就是克萊夫·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摩爾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卡羅激進,摩爾的雕塑內核是流暢連續的,并且,為了達到及強化這種流暢的視覺美感,摩爾將幾乎所有雕塑的表面都進行了拋光打磨,在這一點上與卡羅作品不連續的形不同,因而更觸及到觀眾先驗的視覺感受,這種視覺感受是與觀眾在“瞬間”達成交流與溝通的,正是因為卡羅的雕塑剝離了人形、敘事、器物等等限制,他通過雕塑將金屬材料及個人意象最為本真的傳達了出來,觀眾與他的作品之間達成的親近感正是基于這種人類先驗對于本真的共鳴,從某種程度上取消了知識、階層等對于欣賞藝術品的隔閡。
三、脫離底座
卡羅對于雕塑史的貢獻,常被人們認為功勞在于使雕塑脫離了基座,但是在脫離基座這個表面的現象背后存在著怎么樣安東尼卡羅雕塑的獨特性?它們并不像塔特林在1934年創作的《轉角浮雕》這件作品一般屬轉角浮雕》是塔特林在20世紀30年代于巴黎拜訪過畢加索和波喬尼之后創作的雕塑②,從時間上來說,這件雕塑比卡羅的創作要早,但是《轉角浮雕》這件作品是基于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對于雕塑內部和基座之于空間的“分解”和“重組”的角度上來創作的。而卡羅雕塑的脫離基座似乎并不能從這方面來理解,那么卡羅的雕塑脫離基座,體現著他作品中哪些特質?
筆者認為這是卡羅個人創作特點的要求,脫離了基座的雕塑與觀眾平等的站在地面之上,這樣則消解了基座所產生的觀眾與雕塑之間的隔閡,并且成為連接人與自然間的“橋梁”。例如卡羅在1992-1994年間創作的《她們烤著太陽淋著雨》這件作品,作品擺放在公園中,形式感像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中的的涼亭,作品底部的高度與座椅的高度相符。從尺度上讓人聯想到自己的身體行為,從抽象形式感上引起人的視覺美感。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這件公共雕塑是與人的身體形成某種互動性的暗示,是對人身體的一種“親近”。從作品名稱上講,他把雕塑在公共空間中承受的兩種自然現象當作作品的名稱,讓人從時間的維度上感受雕塑在公共空間中將與自然界產生的互動。綜合以上兩點,在這件作品中,卡羅的雕塑取消了基座,成為連接人的感受及與自然界關系之間的紐帶,這種對于工業金屬材料的詩意表達,使作品有意味形式感得到充分的論證。
另外,戶外的公共金屬雕塑通常來說尺度較大,人在觀看時通常是叮向上仰望”,所以公共雕塑成為紀念性雕塑的天然土壤,而紀念性雕塑通常都站立在高大的基座之上,以從視角上加強人的視線仰角來強調某種給人的心理感受。但卡羅的戶外雕塑似乎反其道行之,通常與人的視平線在同一個高度,與人形成一個平等的位置關系,從而給人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例如《清晨》這件作品,觀眾無需仰望或走上臺階,就可以想象直接參與到作品之中,作品則顯得“平易近人”。
四、上色
與大衛·史密斯因強調作品中某種圖騰式的“神秘感”和崇高感而導致的不給雕塑上色以保持作品的天然和莊嚴不同,卡羅許多的金屬雕塑都被涂上了顏色,并且大部分為暖色系。從顏色上喚起人身體溫暖的感覺,給人一種接近其雕塑的視覺暗示。金屬材料通常有較為冰冷的特質,卡羅使用的材料有許多是在工業生產中淘汰的“邊角料”——鋒利的棱角和帶鋸齒的切割痕跡。這些材料特性都給人以危險感和距離感,讓人難以接近難于接受,而卡羅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并不是對于材料的強行改造——打磨或柔化鍛造。而是通過上色,這些原本冰冷危險的材料經過高純度暖色的包裝,像被卡羅馴化的猛獸。打個比喻就像,原本現實叢林中的獅子轉變為動畫片中的卡通形象。材料溫順的一面被卡羅發覺了出來。
五、女性特質
邁克爾·弗雷德1970年評卡羅的"SUN FEAST"`有某種感覺的,蓬亂的,接近女性特質,但并不是很具象的伸展,猶如雕塑正在很享受的進行自我展示。”
如弗雷德所說,卡羅的作品形式相較于大衛·史密斯或極簡主義藝術家賈德和托尼·史密斯來說,充滿了曲線,作品中有著某種女性“身形”和“動作”的暗示,而動作多給人舒展和輕盈的感覺。例如他的作品《table piece》系列。
卡羅在年輕時受教于亨利摩爾,而從作品形式來看,卡羅的雕塑比亨利摩爾的雕塑從純內在“隱含”的抽象形式來看,更為激進,表現為卡羅的作品脫離了具體的人形,將亨利摩爾作品內在的“骨形”繼承,并通過金屬材料直接加以展現。比喻來說,如果亨利摩爾的雕塑是魚,那么卡羅的雕塑則是去掉魚肉剩下的骨架。而金屬材料正符合了卡羅構建“骨形”的需要——這涉及到金屬材料的材料特質——因而直接使用金屬材料進行搭建。
另外一個女性特質是,卡羅的作品中的松動感,對比大衛史密斯的作品,卡羅的雕塑顯得更為愜意、輕巧、隨和。弗雷德曾經說過:“在他的作品所引起的視覺上,相對于觀看,更重要的是傾聽。那么與大衛史密斯來比較,大衛史密斯的作品像面對廣闊無垠的草原,有一種沉重的聲音、像是對神秘的遠方和歷史發出末世英雄般的慨嘆,而安東尼卡羅的雕塑則像是在私人花園內,輕踮腳尖,并輕聲吟唱的舞者。
六、結語
通過以上四點的論述,分別從卡羅雕塑作品的“內核”、“呈現方式”、外表的“顏色”、以及形式構成帶給人的心理感受四個方面對卡羅作品中“親近感”的觀點進行論述,需要強調的是,“親近感”可以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去理解,第一,文中所指的”親近感“的主客體分別是卡羅的雕塑作品與觀眾;第二,卡羅作品所散發的獨特氣質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在他的公共雕塑上體現的更為明確。
注釋:
①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②羅莎琳·克勞斯.現代雕塑的變遷[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1977.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弗雷德.藝術與物性[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陳嘯東(1991-),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當代雕塑與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