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豐厚的三峽民間美術資源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以人類文化為視野、以民族文化為根基,來認知、評價、傳承與創新三峽民間美術,只有以文化來善待它,才會使我們對它有文化識別力和價值判斷力,才能夠有文化性的保護力、傳承力、創新力。對于三峽民間美術資源,應該是原汁原味的傳承與多元多樣的創新產業并舉,這是三峽民間藝術的出路。
關鍵詞:藝術傳承;產業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J5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25-02
一、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輝煌歷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并且滲透于各個文化領域。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源豐富、內涵厚重,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民間藝術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凝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所以,對民間藝術的有效傳承,是當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驅力,也是我國當前實施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原動力。做好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利用工作,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加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有利于提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工業化將人們的生活環境從田間帶到了城鎮。工業文明的發展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水平帶來了更多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卻給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許多破壞。例如,民間藝術資源的過度開發、濫開發、亂開發等問題嚴重,造成民間藝術失去了賴以生存土壤,基于相關理論,多維度闡述三峽民間美術資源概況,探悉三峽主要傳統手工技藝的創意產業發展路徑,使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現實的社會經濟價值,為建設中的國家級“三峽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提供智力支持。
二、三峽民間美術資源的現狀
三峽民間美術可以說是品類繁多,有著悠久的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因歷史的原因,已幾經浩劫;由于“文”“野”之分,一直不被人們看重,甚至被當著“封建”、“迷信”,優秀的中華文化傳統曾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由于現代文明對傳統文明的沖擊,城市文化對鄉土文化的沖擊,已使那些往日曾經輝煌燦爛的鄉土藝術已如欲謝的山花,失去往日的燦爛與光彩。加之三峽工程、百萬大移民的深入與推進,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三峽民間美術在時代大潮下呼喚人們去保護、去搶救,去開發出新的三峽民間美術為現代文明服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
(一)三峽民間年畫
三峽民間年畫以梁山門神為主要內容,梁山(現為梁平縣),山青水秀,百里平川,被譽為“川東米糧倉”,自古以來是川東地區文化發達的大縣城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時代就開始了梁山門神年畫的生產,與“梁山竹簾”、“梁山燈戲”并譽為梁山三絕。
據近年來文化工作者考證梁山門神還直接影響到湖南灘頭年畫,梁山燈戲直接影響過湖南花鼓戲,而梁山竹簾被譽為中國竹簾的原始發祥地。梁平竹簾工藝選擇精良,制作精細,細如絲發的竹絲,借助簡單的木結構織簾機織出“薄如娟素”的竹簾工藝,加之名家繪畫,使其價格翻上千百倍,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國畫家蘇葆禎先生曾繪制過許多竹簾畫,常為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十分青睞的旅游商品。
(二)三峽民間挑花與刺繡
三峽地區地刺繡以渝東湘西北部地區最具代表性。這些地區相對說來歷史悠久,經濟發達,老百姓生活富裕,因此民間文化相對發達。他們有閑心、有條件裝點自己的生活。繡花枕頭,俗稱“枕頭繡”,是一大特色,主要內容有“延年益壽”、“貓戲蝴蝶氣“喜鵲鬧梅”、“四季迎春”、“鳳穿牡丹”、“福祿壽禧”、“蓮年有魚”等。構圖飽滿,造型夸張,圖案簡潔,洗煉,幾朵花,幾片葉,造型考究,布局匠心,設色濃艷,繡工精美,或對稱式,或均衡式,或為回環式構圖,或自由式布局;配飾向心,主體突出,大紅大綠、喜氣洋洋,于富麗中透出鮮活的山野之風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三峽民間挑花,最具代表性的是達縣(現達州)挑花和巫山、巫溪挑花。巫山、巫溪挑花圍腰有土家風韻,一般都在深色底布上挑織出白(淺)色圖案,其圖案紋飾歷代承傳,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讓今人嘆為觀止,不可企及。
(三)牛皮燈影
三峽民間皮影保存完好的數梁山皮影。梁山皮影在建國前曾有過燦爛時期,在梁平縣的仁賢、禮讓、屏錦一帶曾活躍過數支皮影藝術表演隊伍,與梁山門神年畫、梁山竹簾、梁山燈戲相映生輝。梁山皮影多以牛皮制作,臉譜化造型極為夸張,線條簡練,人物服飾裝飾比較整飾,圖案花紋大塊組合,人物比例頭大身子小,上身長,下肢短。以適應固定視點的審美需要。色彩強烈,以紅色、綠色為主,紅綠對比,十分搶眼,有強烈的視覺沖擊。環境道具,車馬桌椅,盆景花草,云、水、山、石、飛禽走獸,一應俱全,整個風格粗獷、古樸,充滿原始意味與陽剛之氣,以及濃郁的鄉土氣息。
三、三峽民間手工藝產業創新發展
(一)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理論,傳統手工藝的衰落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必然產物,而對三峽手工藝‘品進行創意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在創新設計時,應立足三峽的傳統文化,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科技發展,將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合理運用到具體的手工藝品生產中,創作出具有新意、有三峽地域特色、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三峽手工藝產品,實現文化與科技的有機融合,否則,只有手藝沒有創意,三峽傳統手工技藝就只能限于低端生產,其內部蘊含潛在價值和產業拓展空間就不能得到拓展。
如將三峽草編與現代科技結合,研發動態的集聲、光、智能為一體的作品,深受市場歡迎。同時,創新企業的思維模式,如在三峽繡題材內容、工藝風格和表現力方面進行創新,應該在保持原生態藝術神韻的基礎上,組建研發團隊,創新三峽繡題材和工藝,開發以三峽繡折疊屏風、畫框、三峽繡DIY套畫產品、三峽繡保健香包、三峽娃等三峽繡創意產品。如將傳統的繪畫與雕刻工藝應用于傳統建筑與裝演,在保持手工藝品基本特征的基礎上,使其進入市場流通。
(二)發展三峽手工藝體驗經濟。
發展體驗型手工藝文化,是以傳統手工藝生產線打造文化觀光體驗區,走體驗經濟的發展路線。毋庸置疑,體驗型手工藝文化是三峽傳統手工技藝有效實現產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傳統手工技藝最核心的競爭力是文化,因此,三峽體驗型的手工藝文化產業要以文化為核心,而其傳承人是關鍵。為此,三峽傳統手工技藝企業可以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學校開辦非遺工作室或傳習所,以生產促進活態傳承,以生產促進文化傳播,學生可以動手現場體驗,共享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的魅力。通過人人參與,分享傳統,釋放創造力,以實現三峽傳統手工技藝的可持續發展。
(三)打造嵌入式合作創新模式
三峽傳統手工技藝創新發展應該堅持傳承與發展并舉的發展思路,既要遵循市場發展規律,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又要反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免破壞三峽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根基。為了有效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技藝,依托深厚的三峽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建立嵌入式校企合作創新模式不失為有效的路徑選擇,從而引導和推進三峽傳統手工技藝的產業化。隨著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立足本土經濟,為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服務成為地方高等院校辦學的指導思想。
因此,三峽傳統手工藝在發展過程中,應秉承“政校企研四方聯動、產教融合共贏發展”理念,遵循“傳承文化、緊密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宗旨,與地方高校加強合作。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凝聚高校與社會的力量,在高校內建立嵌入式非遺工作室,開創性地培育熱愛非遺文化的新型人才,培養技法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藝設計師,既為大學生提供了實習實踐平臺,也為手工藝企業提供了人力資源儲備。
(四)創新三峽手工藝產品營銷手段
三峽傳統手工技藝產品在市場推廣過程中,需要突破傳統的營銷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媒體資源實施多元化的推廣策略,可采用以下一些具體舉措。通過中國美術家協會網、中國美術家網、雅昌藝術網、卓克藝術網、藝術中國網等網絡媒體對三峽傳統手工藝品進行免費的宣傳和推廣,推行線上營銷、線下體驗的全新營銷模式;利用國內幾大知名綜合門戶網站如搜狐文化、新浪收藏、雅虎藝術等設立傳統手工藝專區;組織召開一些民族文化交流研討會,或者申請舉辦如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全國學術討論會等規格較高的學術活動;建立相應的生產合作社和協會等組織,形成相對穩定的研究、加工、銷售隊伍;以城市為軸心,以旅游景區為銷售鏈和售賣點,建立手工藝產品專賣街和銷售點,并以市場為杠桿自我調控產品價格和品種;結合三峽旅游自然風光、人文歷史景觀對地方旅游形象的宣傳,同步加大對民族文化特色商品和手工藝產品的介紹和推介。通過這些手段,不斷創新營銷模式,構建多元化的銷售網絡,以進一步擴大三峽傳統手工藝品的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傳承與創新
在三峽民間美術旅游產品的保護和開發中,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不斷強化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規范文化產業程序,強化管理;政府應加大對三峽地區投入,有計劃、有步驟地完善三峽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加大宣傳力度,制定有關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共同來保護和開發三峽民間美術。
對三峽民間美術作為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工作,三峽地區各級政府應按照西部旅游業新的發展模式,在一個景區內,由政府統一規劃,授權一家企業獨立建設、經營、管理,使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政府制定統一開發規劃,通過與生產企業簽訂開發、建設、保護、經營、管理協議,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諧統一的原則,如果是這樣,無不為三峽民間美術的開發應用帶來了新的希望與生機。這需要我們更新觀念,拓展思路,合理開發應用三峽民間美術資源。
基金項目: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聯項目“三峽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承與經濟互動研究”課題論文,項目編號:ysk19kt123。
參考文獻:
[1]陳和蓮.三峽民間美術精粹[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2]高月紅.關于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的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07.
[3]李長祿.三峽民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李俏,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