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瑕玉 葉麗艷
摘要:本文以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蓋及其漢譯本作為語料,運用韓禮德和哈桑的語法街接手段理論,對比了英漢語在使用指稱街接手段上的差異。結果發現,英漢在人稱指稱和指示指稱上存在較多差異,而在比較指稱上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指稱銜接;《傲漫與偏見》;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60-01
一、引言
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特征,關于銜接手段的研究是語篇分析的基本內容。雖然英漢兩種語言都1吏用銜接手段,但它們各有差異。目前大多數英漢銜接手段對比研究要么涉及多種不同的銜接手段而不能展開深入探討,要么選取的語料較隨意,不能突顯英漢在相同語義環境下的銜接差異。
鑒于此,本研究采用對比研究的方式,基于韓禮德和哈桑提出的銜接理論,選取兩個平行語料庫——《傲慢與偏見》及樊慶蘭的中譯本為語料,專注研究英漢小說語篇中指稱銜接方式上存在的差異。
二、語篇銜接的理論框架
語篇是指任何長度語義完整的口語或書面語的段落,它是一個語義單位,表達的是意義而非形式。1976年《英語中的銜接》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銜接理論正式創立。在此書中,Halliday與Hasan將銜接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兩種方式,其中語法銜接又包括指稱(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1-lipsis)和連接(conjunction)。
作為語法銜接中最常用的類型,指稱是指語篇中某一成分和另一成分之間在指代意義上的相互解釋關系。它可分為人稱指稱、指示指稱和比較指稱。人稱指稱由人稱代詞體現,指示指稱主要由指示代詞和指示副詞體現,比較指稱由比較形容詞或比較副詞體現。
三、《傲慢與偏見》及漢譯本指稱銜接對比
(一)人稱指稱
根據韓禮德和哈桑(1976)的觀點,人稱指稱指“運用話語情境中的功能,通過人稱類別表現的指稱”(張德祿2007:31)。而人稱的范疇包括人稱代詞(如he,she,him,them等)、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如his,her,their等)以及名詞性物主代詞(如his,hers,theirs等)。對比《傲慢與偏見》及其中譯本,我們可以發現英漢在人稱指稱方面存在不少差異。
首先,在英語中,人稱代詞往往會因為句法功能不同而有格的變化,這種格的變化體現在代詞的形態層面(如例1中的him,his);而在漢語中,所有格通常需要用“人稱代詞+的”來表示(如例1譯文中“她的丈夫”間接對應了原文的“his la-dy”),主格和賓格則不涉及形態變化。
其次,人稱代詞在英語中的使用頻率高于漢語,例1中的“My”和例2中的“it”都在譯文中被省略了,這與朱永生(朱永生,2001)的研究結果相符。
例1.“My dear Mr.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day”,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last?”“親愛的班納特老爺,奈瑟佩爾德莊園最近到底還是租出去了,你聽說了嗎?”班納特太太有一天對她的丈夫班納特先生說。
例2.He did look at it and into.it for half anhour,was pleased with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incipalrooms.他里里外外看了半個鐘頭,地段和幾間主要的房間…英語還存在一種特殊的人稱代詞一關系代詞who/that。從例3可以看出“who”充當了人稱代詞“他/她(們)”的角色;而漢語中不存在這樣的關系代詞。
例3.When Jane and Elizabeth were alone,the for-mar,who had been cautious in her praise of Mr.Bing-lay before,expressed to her sister……當簡和與伊麗莎白兩個人獨處的時候,她一反常態,開始向伊麗莎白吐露……
(二)指示指稱
韓禮德和哈桑(1976)認為指示指稱“基本上是一種用詞語指示的形式”(張德祿等2007:31)。通過使用指明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遠近的指示詞來確定所指對象。而這個遠近的判斷是講話者根據其所在的時間和位置來決定的。根據韓禮德和哈桑(1976)的劃分,英語中指示指稱可以分為選擇性名詞指稱詞,定冠詞the和指示副詞。選擇性名詞指稱詞包括this,these,that,those,這些詞體現了“近”和“遠”、“單數”和“復數”以及“修飾語”和“主詞”三個系統的區別。指示副詞有here,there,now,then。
在英語中,this/these通常做近指,that/those做遠指,它們表達的距離概念基本對應實際的時空遠近距離:而在漢語中,盡管“這”、“那”也有相似的用法,但是它們所表達的時空距離通常受到說話人主觀感受的影響。因此,在有些情況下,this/these與“這(些)”、that/those與”那(些)”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對應關系。從例4可以看出,原文的that被譯成了“這”。漢語中的指示詞“這”給人一種距離上的親近感,使用頻率高于指示遠距離的“那”。
例4.“That is very true”,replied Eliz-abeth,“arid 1 could easily forgive hispride,if he had not mortified mine.”“這可是真話。”伊麗莎白說,“不過要不是他傷害了我的自尊,我也可以原諒他的傲慢。”
英漢在指示指稱方面的另一個差異主要體現在定冠詞“the”的使用上。the并沒有具體或者特殊的含義,而是用來指對象是特定的、可識別的。在漢語中,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如以下例5中的定冠詞the都沒有在譯文中體現出來。
例5.If the dispositions of the parties axe everso well known to each other,or ever so similar be-fore-hand……婚前對彼此性格都很了解或者兩人脾氣很相近。
(三)比較指稱
比較指稱是指用比較事物異同的形容詞和副詞及其比較級所表示的指稱關系。英漢在比較指稱上最大的差異在于英語除了借助詞匯手段(same,equally,such,likewise等)外,主要還是借助形容詞或副詞的形態變化(加-er或者more等)來體現,而漢語則是通過詞匯手段表達的,其中常用詞匯有:更、更加、比較、再、這么,類似地,和/與……差不多等等。從例6可以看出,原文使用了much的比較級more,體現了形態變化,而譯文中則用“更多”表現了比較級的含義,照應了上下文。
例6.…,a woman had better show more affectionthan she feels.
女孩子表現出來地對對方的愛最好比她感受到的更多。
四、結語
通過以上實例及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英漢在指稱銜接上存在不少差異。這些差異主要源自于英語注重形合,對指稱的明確性要求較高,故指稱的種類繁多,如存在關系代詞who/that,定冠詞the,且人稱指稱的使用頻率高,以實現上下文的緊密銜接;而漢語只追求意合,人稱指稱的使用頻率較低,使用選擇性指示指稱時更注重說話者主觀感受而非客觀的時空距離,運用多種詞匯手段而非高度形式化的形態方式來實現指稱銜接。譯者應當認識到這些差異,才能在翻譯過程中使用更地道的方式達到語篇銜接。
基金項目:懷化學院2017年校級教改課題《應用語言學非標答案考試改革》成果。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Hasan.Cohesion in English.[R]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1976.
[2]Halliday,M.A.K.,&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R]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3]傲慢與偏見[M].樊慶蘭(譯).上海:上海出版社2010.
[4]孟志偉.名利場及楊必漢譯本語法銜接手段對比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5.
[5]張德祿.英語的銜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6]朱永生,鄭立信.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