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隨著合唱藝術在我國專業音樂領域和大眾文化領域受到廣泛的關注和喜愛,越來越多的優秀合唱作品呈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作曲家們所創作出的優秀作品呈現出多元風格并存的格局。如何在作品中表達本民族文化內涵的同時又能體現作曲家個性鮮明的音樂語言特征,一直是許多作曲家不懈追求的目標。因此,眾多作曲家將視野投向了我國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不斷從中汲取素材,在獲得啟發和感悟后,運用專業的手法創作出具有個性的音樂,以求呈現出具有強烈文化歸屬感的藝術作品。這樣的方式,似乎在某種意義上符合了十九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開創者,作曲家格林卡所言:“真正創作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把它們編成曲子而已。”
關鍵詞:立足傳統;以小見大;《搖籃曲》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77-02
一、引言
青年作曲家羅麥朔所創作的無伴奏混聲合唱《搖籃曲》可以看作是合唱作品創作中向民間音樂“尋根”的探索。這首作品內容素材源自于我國傳統的民間童謠,在創作時也運用了源自西方的作曲技法,形成了一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音樂語境,又高度藝術化的作品。以這樣一種融合的方式進行創作也是我國眾多作曲家長期以來在音樂創作中不斷探索和實踐的手法。
俐番籃曲》獲得第十四屆全國音樂作品(合唱)優秀獎,也是2017年中國第三屆合唱指揮大賽比賽指定曲目。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以東北滿族民間童謠《悠車歌》(又名《悠車調》)為原始素材進行創作,通過細致的主題旋律設計,巧妙的結構布局,在保留原素材意境的同時,創造出了兼具個性特點的音樂語言。
二、通過單一性的主題營造口白式的音樂語境
“悠車”是滿族嬰兒睡覺的一種搖籃,《悠車調》正是長輩哄嬰兒睡覺時所唱的催眠曲。作曲家在創作這首作品時,牢牢把握住原始素材的特點,將主旋律設計成一種哼唱一般的口白式線條。首先,旋律的起伏較小,以大二度音程為主,最大起伏也就是小三度,頻繁地使用重復音,配之以舒緩的節奏營造出一種平淡悠長的氣息。其次是全曲材料高度凝練,作品總共只有三個主要材料Ⅰ、Ⅱ、Ⅲ(見譜例1)前后出現,其中核心為材料Ⅰ,也是全曲的主題,材料Ⅱ、材料Ⅲ均是由材料Ⅰ稍加變化而來。
最核心的主題材料Ⅰ第一次呈現位于作品第6、7小節的女高音聲部,從d2到c2的大二度下行,并且采用了揚抑格的律動方式。材料Ⅱ位于第10、11小節,把材料Ⅰ當中第一小節下移大三度,并且把材料Ⅰ當中的下行大二度改為上行大二度,后半部分仍沿用材料Ⅰ當中的第一小節。材料Ⅲ位于第14、15小節,看似與材料Ⅰ最為接近,與材料Ⅰ相比只改動了一個音,把第一小節的d2到c2的下行二度改為d2到f2的上行小三度,其余全部保留,但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小變化形成了旋律當中最寬的音程進行。這樣的材料重復加上微小變化,創造出一種似乎在反復哼唱,又隨語氣略有變化的旋律線條。看似隨心而實際上精巧的處理方式,恰到好處的創造出了能夠體現原始素材風格的音樂語境,也體現作曲家在音樂材料運用上簡約且非常節制。
三、融合性的結構布局與音樂陳述手法
這首合唱作品的結構并不復雜,是一首比較典型的單二部曲式結構作品,但在其結構布局的細微之處和音樂的陳述手法上,能夠看出作曲家經過精心的設計與思考,充分體現出其既力求保持傳統也追求體現個性化的音樂語言。
第一樂段由兩個八小節的樂句構成,旋律呈示在女高音聲部,另外三個聲部為伴奏聲部。整體來看這兩個八小節樂句正好是一個方整結構,并且還構成平行樂段,是非常典型的歐洲古典、浪漫時期的音樂結構布局。但再繼續細分下去就會發現隨著材料的變化組合,若以“樂節”為單位,第一樂段也同時符合“起、承、轉、合寫之樣一種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結構布局。第6-9小節為第一樂句中的第一樂節,呈示出作品的核心的材料——材料Ⅰ,可以看作是“起”;第10-13小節是第一樂句第二樂節,也是材料Ⅰ的第一次變化成為材料Ⅱ,此處為“承”而第二樂句第一樂節14-17小節,作品在旋律聲部第一次出現了小三度音程,也出現了全曲旋律最高點f2,是結構當中的“轉”,第18、19小節是材料Ⅱ的前半部分與材料Ⅲ的前半部分的組合呈現,此處為“合”。作品第一樂段的結構并不復雜,但從整體布局到細節設計體現出作曲家一種融合的思路。歐洲傳統大、小調體系的結構與中國傳統音樂結構采取一種“嵌套”式的方式進行布局,兩種結構的特點融為一體,類似呈現于同一空間中物體呈現的不同視角差異,仿佛具有一種立體透視感。
在第二樂段中作曲家采用了多種音樂變化的手法對材料進行發展,既保持了作品開始所創設的音樂情境,又使作品呈現出精彩的變化。作曲家為了保持一致的音樂情緒,沒有加入新的材料,節奏、速度、力度也沒有較大的變化,而是通過轉調,同時運用復調技術等手段使音樂色彩產生一系列的變化。從22小節開始,作品由bB大調轉入be旋律小調,但主題所有音保持原樣不變,只是下移了一個八度呈現在女中音聲部。由此可見作曲家選擇轉調至be小調確實是經過精巧的設計,運用這樣的轉調使得旋律聲部在與最初在bB大調呈現時完全保持一致,但加入對位聲部后與最初主題出現時的調性形成了對比。在第23小節,女高音聲部是主題的對題,對題所運用的材料來自于材料II的下行大三度移位(見譜例2)。第30、31小節,女高音聲部與男高音聲部形成相隔一小節的自由模仿(見譜例3)。
就作品的主體而言,兩個樂段中第一樂段以主調寫作手法為主,第二樂段以復調手法為核心。這樣一篇規模不大的作品在相鄰結構連續運用了兩種不同的寫作手法,但音樂在發展中卻沒有顯得突兀,而是很自然的成接下來。要歸功于作曲家在材料運用上的謹慎與節制。
第一樂段橫向先后出現的主要材料在第二段中只是通過移位與微小變化后進行了縱向對位設置。在第二樂段中,整個主旋律部分雖然由女中音、女高音、男高音聲部交替出現,但音高、節奏完全與第一樂段保持一致。
另有一處細節的處理值得注意,在兩個樂段高點的處理中,第二樂段作曲家通過男高音聲部對女高音聲部的模仿強化了高點,但力度卻由第一樂段高點時的“mp”變成“pp”,可見作曲家對于音樂整體的平衡十分看重。
四、局部突出與整體線索化的個性音樂語言
作為一首取材于民間童謠的作品,如何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同時又能體現作曲家的創造性與藝術造詣,且在二者之間尋求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是擺在作曲家面前的一道問題。尤其是像釗謠籃曲》這樣篇幅規模有限,原始素材又相對熟悉的作品,對作曲家更是一種考驗。
在《搖籃曲》的開始部分,作曲家設計了一個三小節的引子,而后男高音與男低音聲部形成的伴奏音型進入,兩小節后主題再進入。這樣在主題前形成了一個小的“3+2”結構。這一結構表面上看來似乎只是主題進入前的一種情緒營造,但通過仔細分析可以看出這五小節不僅比較有色彩,而且是后續個性化音樂語言的線索預示,這其中的特點在音樂發展的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從縱向來看,第一小節從下到上形成了一個減五度疊加增三和弦的和聲,第三小節四個聲部形成增大七和弦,增和弦在作品中形成的音響比較尖銳,特別是在作品剛開始即出現,雖然演唱力度很弱,但造成的音響感覺很特別。減五度音程以及增三和弦在作品的尾聲中也以不同形式出現,形成首尾呼應。第40小節處,男高音與男低音聲部形成減五度,第48小節,女高音聲部與女中音聲部又形成了增三和弦。
從橫向觀察,女高音聲部在第1.2小節形成一個小二度進行,這一小二度進行看似平常,但聯系作品前后來分析,這一小二度也很有意義。這里出現的小二度音程在后面的旋律聲部中再也沒有體現,但在作品后面的和聲中卻以半音進行的形式屢次出現。從第6小節到第13小節的男高音聲部,雖然整體在一個聲部演唱,但由于規律化的較遠距離音型設計形成了兩個層次,上層為固定音高d1,下層則使用小二度半音化進行。在第14小節到21小節,以及第30到35小節中,女中音聲部也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半音化進行。
從調式與和聲的手法來看,作品的前三小節看似與整體風格有些出入,但實際卻可以看作是作品后續個性手法的一種提前預示。第4小節,男低音聲部與男高音聲部形成了第一樂句主要的伴奏音型,bB大調主和弦在這里第一次出現,在這一小節的第二拍中男高音聲部的c1音通常會被認為是輔助音,但通過觀察作品最后一個結束和弦可以發現,作曲家在用主和弦結束作品時也疊紙了bB音上方的大二度C音。
如果聯系前后來分析,也可以認為在第4小節出現的C音也與結尾和弦中的C音形成了前后呼應。
在這樣一首篇幅有限的作品中,作曲家通過前奏短暫、凝練的呈現了個性化的音樂要素,并在之后的音樂發展過程中或展開或重復性的運用這些要素,這種手法可以使得在原有素材所保持其音樂語境特色的同時,恰當的體現了作曲家個性化的音樂語言。
五、結語
合唱這種西方音樂體裁自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以來,已有眾多華人作曲家創作了大量不同風格的作品。
從音樂創作手法來看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采用歐洲早期的復調手法,一種是以歐洲古典、浪漫時期的主調音樂語匯為主;還有些采用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創作。長期以來,無論采用那種音樂創作手法,大多數的作曲家都力求融入中國元素,也力圖表現本民族具有文化內涵的精神。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經說過:“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結底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
青年作曲家羅麥朔的無伴奏合唱作品《搖籃曲》可以看作是這一精神的體現。作品素材源自民間,經過作曲家的創作,不僅保留了原始素材的風貌,同時也成為一首有個性音樂語言的藝術作品。
通過音樂創作手法使得原本一首童謠成為了有更廣泛受眾的藝術作品。這一作品不僅可以作為優秀音樂呈現在舞臺之上,就欣賞的受眾群體而言,更可以讓廣大兒童與青少年聆聽、欣賞,在其中不僅能領略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風貌,同時也能體驗當代音樂創作之美。《搖籃曲》這樣的作品可以為我們在探索合唱作品的創作的道路上提供不少有益的啟發。
作者簡介:王澤,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博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