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青年合唱團音樂會觀后感為前提展開敘述,凸顯出蒙古族民族別樣的風情。
關鍵詞:蒙古族;青年合唱團;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097-01
聽他們的音樂會之前,對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其實是知之甚少的,只是作為一個聲樂愛好者,對合唱這種藝術形式有著無法言喻的歡喜,尤其看到是來自蒙古族的無伴奏合唱團隊,總會讓人忍不住去關聯到呼麥、關聯到長調、關聯到馬頭琴、關聯到沃野千里的蒙古大草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不禁又多了幾份期待!
據悉,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創建于1987年,團員均來自內蒙古,由各藝術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團隊以混聲無伴奏為主,融匯蒙古族特有的長調、呼麥、馬頭琴等藝術形勢與一體,將本民族的原創歌曲融合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用來自草原的歌喉唱響了全世界。
我們都知道無伴奏合唱是合唱藝術中最吸引入的形式之一,他不僅要有為無伴奏合唱形式演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合唱隊員具備相當的合唱修養和合唱技巧,才能完全的掌握這種合唱形式。作為國內第一個無伴奏演唱團體,蒙古族青年合唱團的水平是毋庸置的。也許是為了更快的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此次音樂會均已觀眾耳熟能詳的蒙古族民歌為主,如《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天邊》、《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敖包相會》、《鴻雁》等,有長調歌曲《遼闊草原》,有呼麥演唱《特斯河》,有蒙古族原生態演繹為主的套草原小姐妹》、《蒙古靴》,有現代改編作品《夜來香》還有異域風情的意大利歌曲《insalata ltaliana》。
男聲合唱《歡樂的那達慕》把蒙古族男兒的豪邁奔放表現的淋漓盡致,《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從引子的哼鳴部分就把聽眾帶進了遼闊美麗而恬靜的內蒙大草原中,男女交錯的聲部依稀展開了一幅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畫卷。
在一眾作品中,最讓我驚艷的是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恩克巴雅爾和詞作家那順為合唱團專門創作的合唱歌曲《八駿贊》,恩克巴雅爾把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長調”絕技與西洋阿卡貝拉無伴奏唱法進行了完美融合,曲子大段使用蒙語中的象聲詞,長調與呼麥點綴。合唱隊員們用夸張的強弱變化,節奏與速度強烈對比,成功的用人聲模仿了馬頭琴,描繪了遼闊草原上駿馬時而昂首闊步,時而飛奔向前,此起彼伏匯聚成萬馬奔騰的壯觀景象!每一絲每一縷樂聲都扣人心弦,將音樂會推向高潮,讓觀眾們真正享受了一場美妙絕倫的視聽盛宴。
有人說,好的作品不是勾引情緒,而是引發你去思考。音樂會結束后,我在瀏覽器里敲下“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八駿贊”的關鍵字,我太想知道這樣一個團隊的成長歷程了。以下記載來自:草原的一顆明珠——記內蒙古青聯蒙古族青年合唱團。作者:嚴鏑。
1987年3月8日晚,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一間簡陋的小屋中,傳出了一個渾厚純美的和弦,她向世人宣布“內蒙古青聯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正式宣布成立了!這個剛剛問世的合唱團僅有隊員24人,平均年齡29歲,他們每周一、四晚七點半開始排練,排練地點臨時通知,沒有嚴格的考勤制度,但團員們有自覺的集體觀念,更有發展民族合唱的事業的共同愿望,因此在長達3年的排練過程中,是除了生病或因公出差外,沒有一個人請假缺席,合唱團隊沒有一分錢的經費,相反,隊員們每個月甚至還要向團里交2元的團費。
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對藝術的追求和同志間的真切友誼把大家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他們熱愛這個團體!隊員們用形象的語言比喻說:“合唱就像一個火柴盒,如果有長了的火柴必將被截去,統一在這個整體中。在這里沒有人出風頭,只有兢兢業業默默奉獻,努力完成指揮的要求,一心為集體爭榮譽,做好事。
從1987年成立之初的“無為而為”到1989年9月的第一場音樂會到悉尼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廳、西班牙大教堂、德國市政音樂廳,一直唱到肯尼迪藝術中心,他們毫無例外地讓世界輪番驚嘆。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首演,《紐約時報》報道的標題是:“上帝經過了這里!”
2000年他們演唱的《八駿贊》等歌曲在世界最高級別的奧林匹克合唱大賽一舉拿下三項最高金獎,從此被稱為中國無伴奏合唱的第一夫團,至今地位不可撼動。
蒙古族青年合唱團在挖掘、繼承和發展蒙古民族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借鑒并吸收了西方的合唱技法,從而形成了嶄新的、獨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合唱藝術風格。經過現代合唱藝術的提煉和升華,更突顯出蒙古族民族別樣的風情,更能扣動不同膚色聽眾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