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瑩 何俗非 楊虹 劉二偉

摘 要:2018年,教育部認定53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期4年。協同創新中心承擔新型智庫的重要職能,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載體,與“雙一流”建設關系密切,其績效評估應立足于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原有體系,著眼于“雙一流”的建設目標,構建符合省部共建特色的指標體系,突出特點,避免趨同。績效評估機制應以動態調整為激勵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服務功能。
關鍵詞: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9-40-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9.006
2018年,教育部啟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工作。與前期兩批認定的38家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定位面向前沿、文化、行業、區域略有不同,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分區域、產業、文化發展3個方向。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本次認定數量超過前兩輪認定之和達到53家(不含未公布的6家),學科構成多樣。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以產學研利益共同體和新型智庫建設并舉,依托教育部與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協同支持建設,以區域、行業需求為導向,著眼科教融合,通過推進創新質量和服務貢獻協同,最終服務于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與以往認定的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的定位有所區別,其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理應根據設立目的的不同有所調整。有林健等[1]調研發現目前對前兩批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的績效評估方案的設計實施存在一些難點,而績效評估對協同創新中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有必要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創建之初就深入探討構建一個適用性高的績效評估模板。
1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機制的構建基礎
1.1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緊密結合“雙一流”,突出產學研合作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成效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的重要指標之一,與“雙一流”績效評估體系有一定關聯,但又非從屬關系。
目前對“雙一流”的績效評估研究結合了定量與定性評估,其核心要素同樣是圍繞“人才—學科—科研”制定質量標準、指標體系和評估方式[2]。劉瑞儒等[3]借鑒了國際上公認度較高的四家學科排名機構的指標評估體系,以及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總結了9個維度的中期績效評估體系,分別為學科建設指導思想、團隊建設、人才培養、成果產出與水平、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建設條件和學科聲譽等。黃小平[4]認為雙一流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創新投入能力結合創新產出能力,投入包括人力、平臺與財力,產出包括成果及轉讓、學科和人才。此外,也有學者[5]認為教師的工作滿意度應納入績效評估之中。高校將績效評估納入學科規劃編制時,動態連續性監測尤為重要[6]。曹廣喜等[7]應用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的CCR和BBC模型,采用Malmquist指數來動態分析“雙一流”高校的科研收入產出效率,可用于過程監督和結果評估。
績效評估是杠桿,如何避免“馬太效應”,即好者愈好,差者愈差的結局,做到優中汰劣,而不是劣中擇優,是績效評估需要衡量的因素[8]。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成效是“雙一流”的重要指標之一,其績效評估參考“雙一流”績效評估體系,但不宜重合。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既非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類似的科研平臺,也不是某一學科建設,而是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樞紐,其核心是學科,關鍵是人才與科研,落腳點在成果產出和轉化應用,根本目的是打造服務學科、服務社會、區域和產業的功能。
1.2 參照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自評估,突出協同創新成效
教育部前期認定的兩批協同創新中心分別于2016年初、2018年底開展了建設績效自評估工作。其中2018年的評估核心緊密圍繞科研、學科、人才三要素建設,以協同機制改革創新貫穿。包含了科研創新、條件保障、學科發展、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國內外合作交流、社會服務與貢獻共7個維度。其協同創新成效根據三要素原則,突出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成效、學科建設成效和協同創新重大成效(協同創新攻關的重大科研項目、產生的標志性成果、產學研合作能力提升)的協同增效。而國際合作成效被單獨列出,也是自評估的重點,體現了國家教育管理部門對協同創新中心國際影響力的重視,國際影響力也是“雙一流”的建設目標之一。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所帶來的創新質量的提升,如何服務好國家、區域及行業也是重點考核內容。2018年7月,《國務院關于優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國發〔2018〕25號)在“強化科研項目績效評估”部分強調了項目管理應重質量、重結果,并強化評估結果的應用。2018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教技廳函〔2018〕110號)強調標志性成果的質量和貢獻。參考兩次建設績效自評估工作和以上文件要求,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績效評估中,關注協同創新質量、突出學科建設成效、布局國際交流合作等將是評估的重要維度。
同時,協同創新應注重創新網絡政策環境的創建和效能提升。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是創新網絡的載體之一。李永周等[9]認為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其價值在于,在大平臺和資金基礎保障下,學科、人才、科研力量匯聚而促進知識轉化,院所、政府和企業合作關系整合形成牢固的契約關系,并以此吸引創新人才源源不斷地進入創新網絡。因此,建議在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中納入人才網絡,分為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和認知性嵌入三個層次。結構嵌入包括協同創新中心的規模與結構下三類指標,關系嵌入指的是協同體制與機制下四類指標,認知性嵌入即創新環境、文化氛圍建設下四類指標。三個層次的評價實質是將教育部自評估報告的七個維度分解,創新性地嵌入了創新風險分擔和防范機制,以及核心骨干人才滿意度、協同單位滿意度、政府主管滿意度和社會認同與滿意度。王潔方[10]將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指標分為顯性產出績效、顯性協同績效和隱性績效潛力三個層次。在實證研究中,李永周等[11]納入22個湖北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將三個層次設置不同權重構建模糊綜合評估集進行績效評估,發現結構嵌入和認知性嵌入更有助于協同創新的提質增效。
1.3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應注重特色,突出動態管理
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重要載體,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并非降格建設,而是更加重視發揮特色,突出地方共建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公布認定53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不包括未公布的6個),中心牽頭單位包括“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34所,非雙一流高校19所。其中:①面向區域的中心共18個。覆蓋了北京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遼寧省、吉林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重慶市、貴州省、云南省、陜西省、甘肅省,包含循環材料、光伏技術、集成電路、影像技術、新能源汽車、共伴生礦資源、化學化工、海洋養殖與食品加工、海洋及江河運輸技術、慢病防治、西南地區農業、西部生態發展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個領域。②面向產業的中心共28個。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包含了水安全與水科學;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包含了人工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生物產業包含了腦重大疾病、現代中藥、眼視光、腫瘤醫學、人體組織功能重建五個生物醫藥領域,以及現代作物生產、菌草生態產業、蔗糖產業、天然橡膠等生物農業領域;高端裝備制造業包含了精品鋼鐵生產工藝裝備智能化、MOCVD裝備、非常規油氣、高端裝備技術等;新材料產業包含了極端光學、先進建筑材料智能制造、資源材料、電工產品可靠性技術、環境與火安全高分子材料、核心電子材料與器件等。③面向文化發展的中心共7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毛澤東思想研究、黃河文明、西藏文化傳承發展、阿拉伯國家研究、教師教育、中俄全面戰略7個方向。綜上可以看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認定著重于區域和行業需求,研究多樣,特色鮮明,因此其績效評估也應著眼于人才、學科和科研三者協同對區域和行業產生的協同效應和貢獻,注重特色,避免趨同化。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雙一流”、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一樣,以動態調整為激勵,實行動態調整機制[12]。動態調整所指的范圍較廣,包括中心認定的動態調整、中心內部參建單位或合作伙伴的動態調整以及運行機制的動態調整。這方面也可以調研學習國內外協同創新的經典案例,如德國馬普學會的嚴進嚴出績效評估體系,同行專家全程參與考核評估機制,對過程績效不達標不合格的項目實行降低投入或者直接調整退出[13]。
2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路徑
2.1 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目標應符合國家創新體系定位,明確將推進自主創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作為邏輯始端
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剛剛經過第一輪認定,目前除了教育部針對前兩輪認定的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自評估報告之外尚沒有其他針對性的指標體系。因此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應根據建設特點,結合“雙一流”、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教育部學科評估等,并借鑒各省級協同創新中心的績效評估指標,制定針對高校、地方、企業和科研機構的一體化、突出特色的指標體系,其核心是“人才—學科—科研”的目標定位。
2.2 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為了使指標體系能夠科學、規范地反映出績效評估的結果,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原則:系統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動態時間性,即各指標之間需具備一定的邏輯關系、能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特定評估層面的綜合特征、能夠使用便于收集的統一的計算量度、能夠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動態變化。
2.3 績效評估方法的選擇可綜合參考目前國內外研究方法,對照優勢和劣勢,制定適合的方案。
目前關于績效評估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糊綜合評估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FCEM)、決策實驗室分析法(Decision Making and Trial Evaluation Laboratory, DEMATEL)等方法。其中DEA是國內外常用的績效評估方法,屬典型的投入產出比較研究[14],因不需要提前設置權重,便于多維投入產出單元評估而受到普遍運用[15]。FCEM[16]以模糊數學為基礎,確立評估指標、設置權重后,通過隸屬度函數構建矩陣來進行定量評估。決策實驗室分析法[17]則是基于復雜因素的關鍵篩選,通過因素間邏輯關系構建矩陣,其優點是簡化系統結構。
定性和定量結合方法包括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模糊層次綜合評估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18]及基于GEM法和熵權法的改進AHP-Fussy方法[19]。AHP[20]將研究對象分解為多個目標、準則或方案,通過定性指標模糊量化而得到權數,方法系統而且靈活,便于操作。FAHP[21]則是針對AHP在面臨單一層次指標溢出時(如超過4個),通過將FCEM和AHP結合后優勢互補,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看來,以上定量或者定性定量結合的方法均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構成復雜,單純的定性或定量評估勢必不能有效評估其運行成效。建議組織統計學、方法學專家以及中心領域內專家根據中心定位和特點,綜合比較DEA、FCEM、FAHP等方法,通過實證論證可行性,初步確立可行的績效評估方法。
2.4 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對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進行績效評估時,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投入與產出兩大元素。投入評估如資產和經費投入、平臺投入、人員匯聚等,產出評估如中心收入、成果產出、社會服務等[22]。由于在認定省部共建之前,這批協同創新中心已被認定為各省、直轄市級并運行多年,因此在機制體制改革、人才匯聚、協同成效等方面已有一定的成績。部分省市地方協同創新中心在運行管理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績效評估體系,值得借鑒參考。例如,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體系分為5個一級指標和12個二級指標,其特點是建設與創新成效這個一級指標的權重遠大于其他一級指標,突出中心的科研創新及產出、服務與貢獻能力以及國際合作成效等。上海市的評估指標體系的特點是將對區域、學校發展的貢獻獨立出來作為一級指標,尤其是中心成果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這兩條二級指標體現了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作為產學研利益共同體和新型智庫的導向[23]。
綜合教育部、各省市協同創新中心現行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以及相關研究文獻,建議擬構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如下(見表1)。
以上建議評價體系涵蓋投入、產出及過程管理、可持續發展四方面一級指標,指標內兼具軟性指標和硬性指標考察,在運行機制、人才團隊、科研投入、學科建設、區域社會服務、國際合作等方面全面評估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績效。為突出省部共建和區域社會貢獻度的績效考核,在其中六個二級指標“行業產業社會影響力、區域影響力、資源共享、社會服務效益情況、技術轉移與成果轉化、政策建議與咨詢報告” 的不同方面綜合評價,同時在人員培訓、研究生培養、國際合作等方面均有區域產業合作情況的體現,重點考察協同創新的協同增效情況。
作為“2011計劃”的延伸和“雙一流”建設成效的重要參考依據,省部協同創新中心作為一項重大建設任務,其目的是為深化機制體制改革,為建設世界教育強國而服務。本建議評價體系有別于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績效檢查工作,單獨設立一個二級指標“運行機制創新”,以考核機制體制改革情況。同時設置人才、團隊、資金投入及使用、學科建設、重大科研項目和科研獲獎等常規績效評估指標,體現了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基礎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建議績效評價體系有兩個亮點,即將科研人員的滿意度和地方主管單位的相互滿意度納入考核范圍,凸顯了創新人才的主體地位。在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如何構建一流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公平、公正、公開凸顯創新人才在產學研價值創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打造一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設計者和建設者需要充分考慮的。唯有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積極性,才能對接經濟社會需求、提升區域發展,充分實現協同創新中心的意義。
由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剛剛認定批復,上文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中所涉及各指標的權重及相關的數據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建設后再進行搜集驗證,同時需要根據專家咨詢意見,初步確定統計方法和賦權,因此本次研究尚未賦權,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需要開展的任務。
3 績效評估機制構建的愿景
通過績效評估,實現績效管理,激勵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的創新提質,是績效評估機制構建的愿景。自2013年首批認定“2011協同創新中心”以來,教育部已先后認定三批教育部或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關于協同創新中心的績效評估機制與指標體系創新研究已有不少文獻,但對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這一新生平臺的績效評估機制與指標體系建設,其績效評估仍應堅持“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24]。績效評估機制的建設需要在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研究的基礎上,重視對地方共建的評估內容,以及近幾年國家創新政策、“雙一流”學科建設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發揮產學研利益共同體和新型智庫的社會服務功能。通過績效評估達到對協同創新中心建立發展過程與創新成效結果的監督作用,構建常態的健康運行機制,倒逼改革、激勵創新、提升質量,以推進中心的創新提質,以績效評估督促發展,提升服務社會、服務區域、服務行業產業的能力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健,陳希.基于平衡計分卡的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1):15-23.
[2] 鐘秉林.扎實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J].教育研究,2018(10):12-19.
[3] 劉瑞儒,何海燕.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期績效考核評估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60-66.
[4] 黃小平,劉光華,劉小強.“雙一流”背景下區域高校系統科技創新能力:績效評價與提升路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93-102.
[5] 趙霞,劉水云.“雙一流”建設從培養“一流師資隊伍”做起:基于國外高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影響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8(3):17-26.
[6] 鞠建峰.“雙一流”建設戰略視野下高校院系績效評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7):1-4.
[7] 曹廣喜,崔筱婷,白璐,等.基于Malmquist指數的江浙滬地區“雙一流”高校科研績效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9(9):18-20.
[8] 王越乙,楊曉蕾.“雙一流”背景下以績效為杠桿的學科建設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9):9-12.
[9] 李永周,黃珍珍,譚蓉,等.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創新人才網絡嵌入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中國科技論壇,2015(10):142-148.
[10] 王潔方.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估體系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4(4):59-61.
[11] 李永周,權德衡,吳禮雄.基于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8(21):99-106.
[12] 武建鑫.協同創新中心學科分布與單位組建機理研究:對3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的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8):11-16.
[13] 張曉芬,董玉寬.協同創新中心績效綜合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506-512.
[14] 易小麗,陳偉雄.基于DEA方法的國家創新績效評價與比較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45):11-22.
[15] 官海濱,武德昆,王興起.基于“2011計劃”的高校科研績效評價改進研究[J].大學(學術版),2013(4):26-33,18.
[16] 朱冰柯,李姝.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與方法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9):13-14.
[17] 楊明欣,龔瑋琪,瞿英.基于DEMATEL方法的高校協同創新科研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分析[J].河北工業科技,2019(2):83-90.
[18] 葛秋萍,汪明月.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轉移風險評價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0):107-113.
[19] 李喆,孫仁金.對AHP-Fussy法的群組決策改進[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8(19):290-295.
[20] 許長青.“雙一流”大學建設績效監測與評估:一個基于AHP理論的分析框架[J].教育經濟評論,2018(4):26-44.
[21] 丁濤,劉麗.基于模糊層次分析(FAHP)的知識產權戰略績效評價研究:以江蘇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為例[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1):60-63.
[22] 馬媛.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體系研究:以天津市工程中心為例[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5-59.
[23] 丁欣茹,胡永紅.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體系分析研究及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8(19):72-74.
[24] 黃祥嘉.基于創新質量和貢獻導向的高校科技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高校科技,2015(9):58-59.
Abstract: In 2018,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dentified 53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which will take four years to build. The center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new Think Tank. I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system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double first-class", build an indicator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construction of provinces and department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void convergence. Meanwhile, it should take the dynamic adjustment as the stimulation and display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Key words: Provincial and Ministeri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