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潤 蘇哲 逯海勇
摘要:大汶口鎮山西街村傳統村落于2014年3月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現在,大多數傳統村落的更新中更加偏向于商業化價值的提升,少了許多對于傳統文化價值的保護與探究,以至于村落中的宗族聯系的格局穩定被打破。并且其在加劇了物質文化被破壞了的同時也讓傳統精神文化有了流失。文章通過對實地的調研,以及對文獻的查閱梳理,對山西街村的現狀進行概括,分析其歷史文化,藝術及情感價值。
關鍵詞:山西街村;傳統村落;功能更新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176-02
大明朝年間,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因為一個石橋成為當時重要的交通樞紐,過了幾百年,它又成為山東首批10個國家級傳統名村落之一。在城鎮化進程中,山西街村的歷史遺址保存的依舊完好如初,歷史的氣息總是環繞在世代村民的周圍。大汶口遺址也是位于村落周圍,足以顯示村落在古代發揮的作用巨大。大汶口鎮山西街村傳統村落于2014年3月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現代城市化的巨大推力下,各處鄉村也開始往城市化靠攏,現在農村的多處建筑已經開始有了城市化的影子。
現在很多人在談論城市要在經濟上去幫助農村,可是同時,鄉村也要把自己文化上的傳承去影響城市。城市中的建筑因為近些年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幾乎已經丟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而在某些還未被城市現代化碾壓到的鄉村依舊保留有許多本土的物質化文化遺產。不過最可惜的是,很多建筑、物件還在,原本遺留的關于建造的邏輯、觀念、審美和思考方式已經被逐漸遺忘。不同于現代主義中的理解和精確性、傳統藝術是務虛的、感性的、形而上的,所以我們對不同層次、不同時期、不同深度上的傳統有了不同的理解。要想找到當代的中國建筑之道,我們應該把現存的傳統建筑作為基礎,把鄉村作為研究和探索中心。我們應該意識到傳統村落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其空間格局、農耕文化氣息及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山西街村的總體概況
“汶河倒流水泱泱,兩岸杏柳吐芬芳;古石橋上人如織,古鎮城內商賈昌。”山西街村位于泰安市大汶口鎮,是少有的以街道命名的村落,其面積不大,大約235戶人家,735人。山西街村位于大汶河北岸,村子的形成跟汶河古渡、車馬古道、明石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并在村落周圍多處興建山西會館,初期被作為古代招待過往客商的驛站,而山西街村存留的為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從民國時期英法修建的鐵路開始,到現在后續又修建了省道801、國道104等線路橫跨大汶河,使此地區成為了四向交通的孤島。這樣的一個村莊,它外觀不新,一塊塊舊石板和墻面是它歷史的寫照;性格內斂,沒有嘩眾取寵的娛樂項目和表演,用自己的底蘊和獨有的文化氣息,維持著自己千年的骨氣。在村落中有眾多古建及保護性文物,同時主道路網絡未經過針對性梳理,在安全與保護上有著很大的隱患,所以需要對其街巷通過文化傳承性、交通性及安全性進行分級和梳理。當前村落多注重點式建筑及文物保護,應當對街巷減少單點式保護,增加面狀保護機制及區劃。
三、山西街村的民居建筑概況
(一)傳統民居現狀概括
村落內,有738棟建筑,其中有55.95%為傳統建筑,至今仍保持著原有的歷史格局和風貌。山西街村大體以山西街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面為太平街,南面以古建筑為主。明初建成環村的城墻,共有八大城門,現在僅留存了南面的一段城墻和一座城門。有四處古樓,但只有侯家古樓和王家古樓仍能正常使用。建筑風格獨特,墻厚一米左右,有的墻壁上石刻仍然能清晰可見。道路多為石板鋪就,百年建筑隨處可見,路兩旁多為古時商鋪。至今仍有多處古時元素遺留。但由于山西街村失去原有交通優勢和活力,導致部分建筑老化破敗,部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其建筑多用石磚、青磚、鵝卵石等作為建筑材料。由于傳統村落較城市發展滯后,并且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人們為滿足短期需求而使部分新建對整體風貌造成了一定的干擾。傳統村落的更新是一個系統、連續的過程,要從其自身特色出發,需要建筑師、政府、和村民共同配合進行。此外,日本傳統村落的更新就極具特色,例如合掌村,為保留并發展自身的特色,以保護歷史文化印記為目的去小規模修繕,更新。
(二)傳統民居的保護價值
村落內有兩處國家級、一處省級文保單位,有多處保存完好,仍保留使用功能的建筑。并且村內的很多的建筑對我們不再僅僅只有使用功能的局限了,它們在當地文化、生活作息、傳統信仰等精神層次中對于我們的重要性也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傳統民居建筑不屬于任何的某一個時代,它是歷史的延續。村落中的每一棟的建筑都有其當地文化及歷史變遷帶來的刻痕。功能的特性決定了它會隨著時代的更新而進行修繕和更新。所以村落不會是某個時代留下的一成不變的古建筑群,它的身上沉淀著歷史的光輝與時代的進程。每一個的建筑上也將會映射出當地居民質樸的居住和生活習慣。而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卻直接凸顯了傳統民居的脆弱,迫使我們需對其找尋新的傳統民居建筑與現代生活節奏的融合方式。
四、傳統建筑面臨的問題及功能更新探討
(一)增加建筑時代適應性
當地居民介紹,明朝至清朝中期,由于石橋的建成,解決了南北交通問題,山西街村商業得到迅速發展,很多山西商人由此經商,落戶許多,顧名山西街村。到了當代,我們也應該審視如何去增加建筑的時代適應性。首先我們應該適應政策,順水推舟,加強古村落內部基礎設施的改造,系統的規劃排水排污管線,對古建筑或者居民建筑周圍環境進行美化。其次,對部分建筑的修繕,我們應該注重功能的更新問題,在生活方式上為居民提供盡量舒適的環境。最后,在對某些建筑的整改期間,要明白對于城市或者本身的意義所在。古建筑是對歷史的見證,但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發掘并保留獨有元素及文化特質
傳統元素長期以來都與人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往往是某個民族與自然環境長期進行磨合適應的過程中日積月累沉淀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質的集合。對于村落內的建筑,根據損壞程度與文化價值方面可進行細分。根據損壞程度可分為可使用建筑、需要修繕類建筑和無法修繕類建筑;對于其文化價值方面可分為文物建筑、歷史風貌建筑等。對于這些古建筑進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修繕或重建。但無論哪種,都應注意在當地所傳承下來的文化內涵與特質。在建筑上我們要對它的構成元素進行劃分,可分為居住環境和建筑主體兩部分。建筑主體部分可分為結構構件(椽子、柱、枋、檁條、梁)、圍護構件(屋面、墻體、門窗)、其他構件(欄桿、臺基、樓梯、);居住環境也可分為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其中平面空間布局的修繕必須符合傳統風貌。對傳統村落的整體的保護,應對其做出針對性的發展保護規劃,對現有遺留(傳統街巷、建筑遺產,歷史環境要素)進行調研。精細劃分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與環境協調區。在村落內,民居建筑大多講求規整對稱,多是幾何圖案或者幾何圖案的集合體。建筑墻體多為石砌,與周圍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亦成為當地民居的特色之一。古樓建筑風格獨特,樓板由木板鋪就,頂上是小瓦蓋頂。其中侯家古樓一層就為石砌,二層為磚砌,木窗保存尚好,能清晰的尋找到其中的獨有元素;墻壁上的石刻也仍保留著歷史的氣息。在對民居建筑進行改進、修繕的時候要分兩部分去做。(1)充分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習俗以及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的整個過程,了解建筑的基礎材質的信息并對原建筑中的可保留元素進行提煉。(2)找尋當地的文化突破點,對民間文化的傳承加以保護和發揚,形成由傳統意義、人文意義組成的文化產業鏈。只有使當地居民滿足了自身需求,增強核心凝聚力,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村落的更新。
(三)多方結合
一個好的傳統古村落的更新必然是多方參與的結果。需要以居民為主體,建筑師協調,企業運營和政府主導,需要各個主體明確職責,積極參與。我們要著重考慮居民生活的便利,從他們的修繕意愿出發,政府加以主導,相互之間激發積極性和創新性。通過分解傳統文化中的意義,使人們看到傳統中的價值,尋求機會,找到創新點,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的熱情。拉動當地多方面文化產品經濟,使古村落煥發新的活力。在后面的發展中要采取與時代適宜的舉動,不宜再多建、亂建。部分建筑可結合旅游產業進行功能置換。但是對于價值較高的古建,可以參考國外的某些方式,做成歷史博物館或展覽館。既可推動旅游業,也可增強居民凝聚力,使村民最終可自覺維護當地建筑。對于人口密集度大的區域,進行有償稀釋,或者保證其足夠的生活空間;并且滿足整體過程中居民對于現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村落重新煥發活力。
五、結論及展望
山西街村古村落現存的建筑遺產資源十分豐富,見證了汶河古渡的繁華,也見證了現代大汶口的文化盛事,保存了許多相對完整的、真實的歷史遺存,附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氣息,印證著明清時期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與繁華程度。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科學價值。而傳統建筑則是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工匠制度與建筑技藝、社會意識與文化形態等多方面的映射,是個體與信仰、審美和建筑技藝之間相互協調的結果;同時它的脆弱和不可逆性時刻警醒著我們要對其保護及更新。只有在發展中領會傳統文化精神,融入當今設計和文化,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S201910434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