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美育在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中國畫專業教學中開展的情況入手,了解我區高校中國畫專業美育的開展情況,教育現狀和實際水平;研究歷史、文化、經濟技術、社會人文環境等因素對我區高校中國畫專業的美育的影響;從個人、家庭、社會、學校多角度探索我區高校中國畫專業學生審美觀形成的主要原因;從高校專業教學內容、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學習方法研究美育在學生創作、創新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內蒙古;美育;中國畫;創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J2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06-02
美育在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春秋時期的孔子創立的古代教育體系,以“六藝”——禮、樂、書、數、射、御教授弟子。樂,實際上就是專門的美育課,奠定了中國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礎,并在一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形成了中國的美育傳統。
在西方古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規定教育的內容不僅要有哲學、科學、道德、體育,而且要有美育。亞里士多德更全面地總結了藝術審美教育的功能:教育、凈化、精神享受。這些基本觀點,成為西方古代美育傳統的思想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并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與中國“禮樂相濟”的傳統融會貫通,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出發,進行了充分的發揮,有力地反對了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愚昧主義教育舊傳統,為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當代美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現實美和藝術美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形成對社會美的正確認識和感受社會美的能力,培養學生感受藝術美的能力。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繪畫種類,中國畫凝聚了中國人對美的認知和表現,當代中國畫不僅是中國傳統審美觀的體現,同時在新的時代環境中融匯了西方的、現代的審美內容,使當代中國畫成為一種多元的審美載體。
本文通過對中國畫專業學習中對美和創新精神的關注和研究,認識美對人品德的塑造,智力的發展、人格的健全、產生的作用和影響。通過對教學現象的反思,幫助更多的青年學子發掘自身的潛力和天賦,建立創新的勇氣和信心。
美育一直以來是我國教育體系當中非常薄弱的一個環節,美育成為應試教育與專業教育間作為一種調節學習緊張程度,緩解學習壓力的教育內容而存在。內蒙古自治區作為我國文化教育事業落后的地區和省份,美育的缺失貫穿一個大學生的全部教育經歷。
中國畫專業作為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類專業對美育水平的要求是高于其它學科的,因此研究內蒙古自治區高校中國畫專業美育與畢業創作之間的關系,對于指導畢業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畢業創作課程是中國畫專業學生四年專業學習的總結性課程,其首先是對學生專業學習成果的檢驗,是學生在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知識、技能掌握程度的體現,學生需將所學知識、技能恰當運用到創作中去;其次畢業創作要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既能夠在畢業指導老師的輔導下獨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今天網絡時代的年輕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的途徑變的更加豐富和便捷,網絡上大量的圖片信息為學生創作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網絡課程可幫助解決創作技法上的不足。但是通過觀看一些學生的畢業創作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審美品味欠缺,畫面創新性較弱,模仿甚至抄襲的痕跡明顯,造成這些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審美教育的缺失。美育的進行應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家庭作為個人成長的主要庇護所在,是美育啟蒙的起始處,從幼兒時期就應培養對美的感受、選擇能力,同時家庭環境也是審美觀形成的一個主要外在因素之一。今天中國年輕人獲得知識技能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成長所需的各類課程。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有責任為學生提供正規的美育教育,培養學生對美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一個人如果從兒童時期到青年時期都接受著連貫的審美教育的話,那這個學生表現出來的審美水平和審美理解能力必然要超過缺乏審美教育的學生。如果學校或家長從孩提時代就關注兒童在藝術方面表現出來的天賦,并給予適當的學習引導,幫助孩子培養對藝術、對美進行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那么這個孩子在未來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會比倉促選擇藝術專業的學生對美對藝術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熱愛,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也會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創造力。
當下在我區的中國畫專業學生的畢業創作中可明顯的感覺到美育的缺失造成在創作中畏首畏尾,模仿他人用力過度,畫面內容庸俗化,精神內涵空洞。由此可見,內蒙古自洽區中國畫專業學生的美育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對于家庭而言,家長在孩童尚無辨別能力時,幫助他們選擇優秀的繪本、音樂、動畫片。學校應去給予美育課程適當的重視,美育雖然不是應試科目,但其作用是長遠的,希望學校教育不要過于功利化承擔起施教者的責任。社會則應擔負起監督的功能,抵制大眾傳媒的庸俗化、商業化。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應當努力向優秀文化靠攏,可以通過直觀的方式例如:展覽、演出、參觀、實踐,也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例如:書籍、視頻、網絡信息等。美育不是簡單的一本書,一門課程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種合力,需要持之以恒的一種教育。
當今高校中國畫專業的大學生是中國畫發展、創新的儲備力量。在大學專業的課堂中,教師作為一個先行者,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學生認識、理解中國畫對美的追求與表現:,技法可以通過反復的練習變的純熟,而思想、觀念的構建則更加不易。大學生的畢業創作是大學四年學習成果的綜合展示,畢業創作不僅是技法的學習,也是觀念的建設,是專業學習與美育成果的集中體現。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繪畫藝術,中國畫的創作中融合了歷代國人對美的追求和表現,從魏晉的秀骨清像到隋唐的雍容大氣,到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再到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無不顯示了我們這個民族對優美、和諧、單純、自然的審美觀的向往。
近代以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又賦予了中國畫更加豐富多元的審美追求。一種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創新,中國畫想要在未來繼續發展,中國文化想在全世界獲得尊重和認可,離不開青年一代的努力和創新。創作課程對于大學本科的學生而言是一項難度大、壓力大的學習過程,學生脫離了課堂設定的學習內容,開始獨立的進行藝術創作,必然會有諸多不適。因此更需要指導教師耐心以對,而非當學生在創作時陷入困境、手足無措時,令其直接模仿照抄;甚至有的老師直接讓學生臨摹自己的作品,在畢業作品展覽中這類作品不但沒有“雛鳳清于老鳳聲”,反而充斥著一股油膩之氣,是一種極為不端的學術行為。在畢業創作期間,指導教師應該將學生視為創作的主體,尊重學生作為一個藝術創作個體的獨立性,幫助其發現自身想要表達的觀念,給予學生創新的勇氣和堅持自我的信念。藝術的學習是個從繼承到創新的過程,沒有繼承就不會推陳出新,繼承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創新則是有繼承的創新,但是繼承不等于抄襲,繼承是一種融入了理解,內化的學習,而美育可以說是這種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一個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對文化優劣判斷的能力,應該努力使自己接受優秀文化的影響,遠離庸俗低劣的文化作品。中國畫專業的大學生當其具備積極、開放、多元的審美觀,他對傳統的、現代的藝術作品應當有自己的認識,當他獲得創作的機會時,他會將個人的精神世界,個人的審美追求結合藝術技法進行創作,同時他也會對自己的創作充滿信心。
大學是一個有趣的地方,作為教師的我們年復一年的面對的總是十八九歲至二十出頭的青年,老師一年年變老,而學生永遠年輕。在學術上我們不能因年華老去而止步不前,我們只有緊隨時代的腳步才不會被淘汰,身體會衰老,而思想不會。但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內心深處對學術、藝術更應有所堅守,對真理、對美的追求不應受社會潮流或各種利益所蠱惑。美育雖然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但是美育在未來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中必然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美的追求會成為創新的動力。作為一名從事藝術教學的老師,我希望通過個人的努力幫助更多的學生看到美、感受美、認識美、傳播美。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當所有人的努力匯聚在一起時,必將有所成就。
參考文獻:
[1]威爾.貢培茲.現代藝術150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菲利普.E.畢曉普.人文精神的偉大冒險[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作者簡介:楊春艷,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講師,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2017年1月在省級期刊《文藝生活》發表論文《繪畫專業美術史教學方法改革淺析》,2017年5月在省級期刊《大眾文藝》發表論文《內蒙古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作用》,2018年10月在省級期刊《美與時代》發表論文《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畫專業美育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