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吳振新 趙明明
摘要:薩滿文化產生于繁榮的母系氏族時期,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低下,他作為一種在最初的宗教信仰對人們的精神與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薩滿文化具有著豐富多彩的形式,它對東北地區人們生活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影響,鞍山作為遼寧省的一部分也深受其影響。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精神,而城市所特有的民俗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精神。薩滿文化雖然是一種迷信思想,但是它其中的許多思想和行為卻激勵著鞍山人民在歷史長河之中不斷改進創新,使薩滿文化與民俗文化逐漸融合培育出更加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城市精浮申。
關鍵詞:薩滿文化;鞍山;城市精神
中圖分類號:J505;B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27-0243-02
一、結語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畢滿文化起源于東北地區,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那時的人們把奇怪的自然現象和人類的生產生活聯系起來,賦予它們以主觀的意識并對它敬仰和祈求,形成宗教的原始概念,即萬物有靈。古代鞍山人民主要以漁獵經濟為主,當時的自然條件極其惡劣,薩滿文化的產生使人們擁有了精神上的支持,讓他們在面對自然災害時不斷反思自己的過錯,不斷改進得以生存。雖然薩滿文化的滯后性使得它逐漸被人們所淘汰,但它對鞍山人的生產生活的影響始終是根深蒂固的,這也使得薩滿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所保留。
二、薩滿文化對鞍山人民生活的影響
鞍山很多民俗文化都有薩滿文化的痕跡,最為突出的就是剪紙,剪紙是鞍山獨特的民俗文化也是薩滿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剪紙的顏色主要運用紅、白、黑三種顏色,薩滿文化認為人是居住在天上的,白色代表著天,黑色代表了地獄,而紅色代表喜慶吉祥同時還有辟邪的作用。剪紙根據其用途又分為不同的類型,祭祀剪紙用于不同形式的薩滿祭祀活動;窗花剪紙用于節日慶祝渲染歡快的氣氛;時令剪紙等豐富多彩的剪紙類型。薩滿剪紙與普通剪紙逐漸融合,相得益彰。
海城高蹺,又稱海城秧歌,也與薩滿文化的祭祀舞蹈有所融合逐步演變而來,薩滿文化很多祛病辟邪的活動多用舞蹈變現出來,而祭祀活動中人們身穿鮮艷的衣服,衣服上有動物的圖案,人們在音樂中模仿動物的姿勢跳躍扭動。而扭秧歌與此相似,人們身穿艷麗的衣服在音樂中扭動。而在扭秧歌的隊列中會有一個領頭人這個領頭人一定是他們之中跳的最好的,這與薩滿的祭祀舞蹈又相同,在祭祀活動中人們圍繞一個神像舞蹈,這之中也有一個領頭人是薩滿師傅中功力深厚的人。
鞍山的很多人還相信薩滿文化的“跳大神”一說,萬物皆由靈的思想深入人心,而神會附到人的身上看到人所不能看見的鬼并且將它們趕走,很多農村現在還有“跳神”祛病的說法,這一現象雖是人們的迷信思想,但是在經濟不富裕的農村地區這一種方式也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由于薩滿文化起源于的原始社會,當時人們主要以漁獵為主,惡劣的自然環境使人們在面對生存問題十分的消極,正因薩滿文化的產生使人們相信“萬物皆有靈”,而神靈可以支配和戰勝自然,這讓人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支持,面對自然災害時可以不畏自然,反思自己的過錯,勇于抗爭。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的民俗節日習慣也是受到了薩滿文化的影響而產生,例如:元宵節家家戶戶門口點燈,會有特定的時間腌酸菜,買了新車要在車胎上系紅繩祈求平安等。薩滿文化雖然是一種迷信思想,它其中的很多行為和思想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但他也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而且在歷史長河之中逐漸演變融合,成為獨特的地方文化,代代傳承。
三、薩滿文化對于鞍山文化自信的積極意義
(一)樂觀詼諧的人生態度
薩滿文化是從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古老文化,對鞍山的歷史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二人轉為例。二人轉起源于薩滿文化,可以追溯到薩滿文化中的“跳大神”這一薩滿祭祀活動中,“跳大神”也叫做“跳單鼓”。跳大神這一活動需要兩個人相互配合完成,一人稱為大神,一人稱為二神,從此可以看出二人轉的雛形。
在二人轉演員宋小寶表演的小品《以貌取人》中,由于外貌的原因被安檢人員和站內候車人員言語嘲諷,差別對待,多加為難,但宋小寶所扮演的——支毛衣,在看見有人偷竊之前對他言語嘲諷的正在睡覺的女子的手機時,他又多次故意吵醒那名女子,去除了手機被偷的危險。二人轉的表演形式是以“說”為主,著名二人轉表演者魏三在一次演出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一世屈指算,難活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座,睡覺只需三尺寬,家有金錢千萬貫,走后拿不走半文錢,家有衣物千萬件,死后不能件件穿,夜晚脫去鞋和襪,不知明早穿不穿。”二人轉說唱演出《我勸大家別賭博》中有一段詞:學做廚師有吃喝,學文學武都不錯,就是不能學賭博,十賭九輸變窮漢,沒有一個好體格,耍錢沒有好結果,贏得少來輸得多……輸贏二字都是禍,害爾害女害老婆。還有許多類似的表演節目,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展現出鞍山人民樂觀詼諧的人生態度。
(二)自強不息的英雄情懷
受薩滿文化的影響,英雄崇拜的信仰賦予了北方民族自強不息的不屈精神。人們從最初的順應自然,到逐漸的了解,征服、甚至于控制自然。人類對自然征服的欲望越強烈,就越是崇尚英雄。受薩滿文化的影響,英雄情結,英雄文化是草原蒙古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蒙古民族正是憑借這種英雄情結。以成吉思汗為代表人物,先是統一蒙古各部,隨后攻入中原,征服華夏地區,到最后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時期。愜咋為共和國的“長子”,全國家喻戶曉的老工業基地,為共和國的發展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筆,共和國的第一架戰斗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臺組合機床等等。
(三)豁達果敢的行事作風
在闖關東期間,移民大潮來臨東北地區匯集了各路英雄好漢,這個時候的人們需要主動聯系他人,認識他人,結交他人,以換來一些幫助,通常這個時候大家都是通過食物這一便捷渠道,我有的分你一些,你有的分我一些”資源共享,大家互相照顧,互相安慰,形成了現在豁達,果敢、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的行事作風。在日軍占領東北地區之后,領軍的將領事先下令撤退,但還是有東北地區人民和部分東北軍憑借著熾熱的愛國心和身為軍人的本性,向著侵入東北的日軍開火,東北雖然是最早淪陷的國土,但這也是東北人打響了世界歷史上的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
四、通過薩滿民俗擇優培育構建鞍山特有城市精神的策略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風格、城市的形態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綜合素質、文明程度、價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風貌的綜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在精神領域的集中體現。馬筍滿文化雖是一種迷信思想,里面也包含許多消極的因素,但任何文化都有其雙面性,這不是文化的問題而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問題,我們在面對薩滿文化這一傳承久遠的宗教文化時應該多發揚積極因素,讓薩滿文化再未來的生活中更好的融入我們的現實生活,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鞍山文化與城市面貌。為更好的結合薩滿文化構建出鞍山特有的城市精神,制定以下幾個策略:
一是明確文化特點,彰顯城市個性。對鞍山地區薩滿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從中提取出最能體現當地人文精神的文化元素和符號,并將其加入到城市的建設中去,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在新建建筑的建造中,在城市的建設中融入薩滿文化的元素,而且要逐步的加入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中,還要注重保護已有的文化建筑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街區。薩滿教對鞍山文化影響巨大,在各民俗文化共同傳承的基礎上,薩滿文化擇優培育顯得尤為重要。鞍山地區薩滿文化種類眾多,較為突出的是剪紙文化、海城高蹺、鞍山腰鼓、岫巖玉雕、二人轉等。這些文化在當地有很大的知名度,在培育過程中可以加大宣傳力度,著重體現宣傳的方式,例如,可以與當地的旅游文化相結合,創辦民俗文化展示館、文化展示體驗區,以旅游的方式帶動當地薩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薩滿文化成為鞍山地區的特色文化。
二是推進文化創新,加強學術研究。學術研究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學術研究的發展是城市文化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學術理論的研究成果可以作為城市進步的載體。因此,我們要針對薩滿文化作深層次的研究,研究薩滿文化中具有積極作用的文化,例如剪紙、特有的薩滿舞蹈、音樂與服飾,還有一些婚喪娶嫁的禮儀習俗,研究薩滿文化對人們精神方面的影響,保留具有積極影響的薩滿文化并與鞍山民俗文化結合,進行文化創新,打造特色文化。將學術研究同文化地域特色聯系起來、緊跟時代前沿。在學術研究中加大創新力度,使特色文化與城市精神相輔相成,彰顯鞍山獨特的城市精神。
三是打造文化亮點,樹立城市形象。城市形象要以其精神背景,立足鞍山已有的文化,創造出新的可以展示城市面貌的文化亮點,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精心謀劃,使其成為鞍山的城市名片,從而提高鞍山的知名度。
四是增加文化活動,發動市民參與。亞里士多德說:“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的更美好。”培育構建鞍山特有的城市精神,是市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實踐活動,是市民文明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而文化是城市精神的載體。培育構建鞍山特有城市精神這就需要人們去參與其中,傳承與發展城市精神,弘揚城市優良的文化,讓傳統文化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培育新的城市精神。
培育城市精神離不開城市的社會自然條件,離不開城市的歷史傳統和城市的文化環境,離不開城市各個社會群體的人生理念和生活習俗,傳承優良民俗文化應當成為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任務。鞍山民俗文化在未來發展中應加強它的影響力與凝聚作用,薩滿文化作為鞍山的主導文化,應與其它文化共同發展相互融合,在城市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保留優良的文化特色,摒棄消極文化,打造出鞍山獨具特色的城市精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鞍山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as20192025;2019年遼寧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階段研究成果。
注釋:
①劉毅.民族民俗文化對現代城市文化的影響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3).
②李珂瑋.論新時代以來“尋根”主題文學中薩滿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積極影響[J].大連大學學報,2017(02):78-83.
③肖紅纓.試論城市精神[J]江漢論壇,2004(08).
作者簡介:王海燕(1998-),女,大學本科;吳振新(1997-),男,大學本科;趙明明(1997-),女,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