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2019-01-09 07:04:26周赳金詩怡肖元元
絲綢 2019年10期
關鍵詞:創新發展浙江

周赳 金詩怡 肖元元

摘要: 絲綢是浙江歷史經典產業之一,具有七千年的文化史。文章以浙江絲綢的起源及其發展沿革為線索,從歷史的、宏觀的角度來梳理浙江絲綢產業發展的流變特征和關鍵要素,提出當前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核心是絲綢產品創新的觀點。并用學科交叉的方法來分析浙江絲綢產業經典品種變遷的基本特點和客觀規律,構建起“藝工商”結合的研究方法論,為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當代發展提供理論指導。此外,通過對浙江絲綢產業歷史經典產品的藝術特征、技術特征和營商特征的分析,為絲綢產業的文化傳承、人才培養和創新發展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路徑,為其他歷史經典產業的當代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TS407.81(255);G12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1-7003(2019)10-0081-17 引用頁碼: 101301

Abstract: Silk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 classic industr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has a cultural history of seven thousand years. In this study,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silk industry are reviewed historically and macroscopically based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ing history of Zhejiang silk, and a viewpoint is proposed that the key to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historical classic silk industry at present is silk product innovation. Besid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objective laws of changes of classic varieties of Zhejiang silk industry are analyzed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and a research methodology combining “art,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s build up,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historical classic silk industry. In addition, effective methods and paths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silk industry are provided by analyzing artistic features, technical features and business features of historical classic products of the silk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other historical classic industries.

Key words: Zhejiang; silk; historical classic industry; cultural inheritanc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浙江絲綢是具有數千年產業發展史的歷史經典產業,其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研究屬于社會學、工學、藝術學、經濟學和歷史學的多學科交叉領域。絲綢作為產品,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發明創造之一,承載著華夏文化的歷史脈絡,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從考古文獻看,浙江是中國絲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絲綢文化在浙江具有約七千年的歷史,絲綢產業在浙江具有約五千年的歷史,古代浙江的絲綢產業跌宕起伏,近代浙江的絲綢產業歷經磨難,現代浙江的絲綢產業道路曲折,但近代以來浙江絲綢始終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2015年11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將絲綢列入浙江省七大歷史經典產業之一,省八部委專門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絲綢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15〕114號),自此,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通過對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模式與路徑的研究,將進一步明確浙江絲綢的產業沿革和發展特征,為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當代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 背 景

絲綢的研究文獻很多,根據研究內容分析,主要集中在以文獻史料考證為主的絲綢史研究;以產品創新開發為目的的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研究;以及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的絲綢產業現狀分析、發展規劃研究等。在絲綢史研究上,主要以歷史學的史實為依據,研究各歷史時期絲綢產業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征,如朱新予[1-2]、王莊穆[3-4]、吳淑生[5]等以絲綢文獻、史料為依據,研究中國絲綢史通論和相關專論;趙豐[6]、袁宣萍[7-8]研究各歷史時期的中國絲綢文化特征;同時朱新予、徐新吾[9]、蔣猷龍[10]、蔣曉娜[11]等對江南地區和浙江省的絲綢產業發展、絲綢傳播的歷史和路徑進行研究;Rajatvaty[12]、Surhone[13]等在其專著中全面介紹了中國、印度、日本和歐洲等國家的絲綢產業發展和貿易史,對這些國家的絲綢產業做了較為詳細的歷史分析。在絲綢產品創新為核心的絲綢技術、絲綢藝術研究上,從早先絲綢技術和絲綢藝術相對獨立的研究,逐步發展到以紡織科學與工程、設計學交叉學科為基礎的“藝工”結合的絲綢產品創新理論和方法研究上來,如周啟澄[14]、徐國華[15]、郭永祿[16]研究古代絲綢技術史,特別是織花技術;吳淑生、城一夫[17]等研究絲綢染織藝術和紋樣史;沈干[18]、錢小萍[19]、戴亮[20]等對絲綢品種大類和產品設計方法,以及相關工藝進行技術整理;李加林[21]、周赳[22]研究如何利用數碼技術來對絲綢織錦進行仿真設計和創新設計。在絲綢產業現狀分析、發展規劃研究上,主要服務于政府部門,用于政策制定和出臺的依據,如:顧國達[23]、藍廣芊[24]論述中國絲綢貿易從以基礎原料和未深加工產品(如繭絲類和綢緞)為主的貿易,逐步向制成品(如絲綢服飾等)貿易演化的過程;對于中國絲綢產業的發展方向,趙力賓[25]等提出應走“集團化”道路,形成幾個較大的絲綢產業集團,以規模優勢加強對國際絲綢市場的主宰;鄔關榮[26]、李瑞[27]、胡丹婷[28-29]等研究中國區域繭絲綢產業保護、發展的問題和對策。從研究機構分析,由于絲綢起源于中國、世界絲綢產業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所以中國的研究機構是當前絲綢領域各專題研究的主體,國外從事絲綢領域研究的部門主要集中在建有絲綢博物館的高校和文博單位中,以從事絲綢史的史料考證研究和文物保護為主。

從目前相關絲綢領域的研究現狀看,主要以填補絲綢史考古實證缺陷和解決當前絲綢產業發展的現實問題為主。對于歷史經典絲綢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缺少對世界制造業發展變遷史實的整體考慮,特別是從經濟史角度、從產業發展規律上研究紡織絲綢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較為薄弱,需要國內各研究機構通過學科交叉的合作研究來探索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傳承與發展的整體的、前瞻的和具有實操價值的方法路徑。因此,在當前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政策導引下,如何在絲綢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上進行“歷史客觀、現實可行、前瞻領先”的整體性研究,將研究成果凝練成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傳承與發展的模式與路徑至關重要。對浙江絲綢產業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研究需要樹立“立足浙江、放眼世界”的理念、從歷史和當下兩個維度和“藝工商”學科交叉的方法來探究絲綢產品及其服務對象的流變,為浙江絲綢產業的當代發展構建可行的方法論。

2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構架

2.1 研究框架

正如研究背景所陳述,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包含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從絲綢產品中得到統一,所以絲綢產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絲綢產品不斷被創造、接受和價值實現的歷史,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思路是以歷史為線索、以產品為核心,通過分析各歷史時期絲綢產品創新的藝術特征、技術特征和營商特征來揭示絲綢產業的發展規律,為絲綢產業的當代發展提供借鑒。因此,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的基本構架分三部分:一心兩翼。絲綢產業“傳承與發展”是以滿足需求的絲綢產品創新為目標的核心部分,“產業歷史梳理”和“產品經典梳理”為兩翼支撐部分。三部分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構架如圖1所示:兩翼之一的絲綢產業的歷史發展梳理和分析,將凝練出絲綢產業的發展規律;兩翼之二的絲綢產業歷史經典產品的品種梳理和分析,將從絲綢產品的藝工商ATB(Arts、Technology、Business)特征中揭示絲綢產品附加值產生的要素;“傳承與發展”核心部分以絲綢產品創新為目標,研究絲綢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其內容包括影響絲綢產品創新的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的傳承和發展研究,以及支撐絲綢產業創新的絲綢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2.2 研究方法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需要從人類社會學的高度,以經濟學為觀察角度來審視絲綢經典產業的發展歷史,以絲綢產品創新為目標,采用歷史學、社會學、工學(紡織科學與工程)、藝術學(設計學)和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構建起浙江絲綢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ATB融合(藝Arts、工technology、商Business)研究方法論。從文獻研究、理論研究到應用研究,根據研究內容提出可行的研究路徑,以ATB結合的研究方法來分析與絲綢產業相關的歷史文獻、經典案例,并凝練出ATB結合的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當代創新發展模式,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及其相互關系如圖2所示。

3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核心問題分析

根據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將研究內容定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浙江絲綢產業歷史發展,包含浙江絲綢產業的起源、古代、近代和現代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特征,通過分析,掌握絲綢產業在不同時期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界定浙江絲綢產業在中國絲綢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歷史地位;第二部分是浙江絲綢經典品種沿革,包含浙江絲綢產品品種沿革、浙江古代和近代絲綢經典產品的美學特征等重點問題,通過分析,建立起歷史經典絲綢產品的品種體系,以ATB分析方法來掌握優秀絲綢產品的ATB特征,揭示浙江絲綢品種發展特征和規律,特別是對絲綢產業發展的影響;第三部分是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模式和路徑,包含與浙江絲綢產業發展相關的藝術、技術、營商傳承和發展的重點問題;第四部分是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人才培養,包含浙江絲綢教育發展歷程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遷等重點問題。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絲綢產業歷史發展規律和絲綢歷史經典產品特征的基礎上,凝練出第三部分與浙江絲綢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絲綢產品文化藝術傳承、科學技術創新、商務營銷拓展的基本模式和實施路徑,第四部分人才培養是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基本保障。通過研究將為促進浙江絲綢經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全面的政策制定依據、理論實踐指導。

3.1 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歷史和地位

絲綢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絲綢產業的發生、發展有且只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中華民族對絲綢產品的客觀需求。從石器時代、農耕時代、工業化時代到當下的信息化時代,絲綢產業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不斷變遷。在農耕時代的中國,由于生產力落后,絲綢原料的特殊性和稀缺性,絲綢產業成為不可替代的經典產業;隨著科技發展,工業化進程的深入,紡織原料的多樣化,現代絲綢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占比不斷下滑,從支柱產業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有人稱之為“夕陽產業”。研究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價值和創新發展,需要換位思考,不僅要從歷史文獻和史料中去揭示浙江絲綢產業的起源和產業地位,還要分析各個歷史時期,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特征,從歷史學、社會學的高度來重新審視浙江絲綢產業的文化優勢,從工學(紡織科學與工程)、藝術學(設計學)、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確立浙江絲綢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根據絲綢產業的歷史特征,為確保社會制度和產業政策的連續性,從研究的角度,可以將鴉片戰爭以前的絲綢產業歸為古代部分;鴉片戰爭后、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歸為近代絲綢產業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現代絲綢產業發展時期。

3.1.1 浙江絲綢產業的起源及地位

絲綢作為浙江的歷史經典產業,具有數千年的文明歷程,從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現狀看,絲綢產業跨越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界限。2017年1月16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八大萬億產業”,根據八大產業的內涵,當下的浙江絲綢產業應該是文化產業和時尚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健康、旅游、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密切相關。通過浙江絲綢產業的歷史溯源,可以發掘出豐厚的文化積淀,為絲綢產品的文化創新和時尚引領提供支撐。而當代絲綢產業的個性化消費特征是時尚引領的具體體現。

浙江絲綢產業在中國絲綢中的地位體現在浙江絲綢的起源及其對中國絲綢產業發展中的影響之中。從史前的原始氏族公社開始,浙江各地就出現了原始氏族公社文化。浙江絲綢是中國絲綢目前可考的具有歷史物證的最悠久的區域產業之一,從隸屬于河姆渡文化的浙江余姚遺址出土的蠶紋盅形雕器和其他紡織工具(C14測定年代距今6724±140年),可以證明浙江的先民在7000年前已經開始以從事耕作和編織為主要特征的定居生活,浙江絲綢文化已經顯現;從隸屬于良渚文化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絲線、絲繩、綢片等文物(C14測定年代距今4140~4700±85~100年),可以證明浙江絲綢產業在5000年前就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遺憾的是距今約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目前還沒有發現絲綢產業的文獻和文物史料,根據推斷這一時期應該是浙江絲綢產業發展成型的時期。

3.1.2 浙江古代絲綢產業的發展沿革和特征

浙江古代絲綢產業的發展可以用跌宕起伏來形容(表1)。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夏禹時期,浙江屬于“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的揚州地域,有“厥篚織貝”的記載,出產的“織貝”是一種先染色后織成貝紋的早期織錦;商殷時期,《湯禱篇》記載商湯為了農桑豐收“禱于桑林,祈天求雨”,殷墓的玉蠶飾物、銅器的蠶紋、銅戈的花綺印紋都說明商代中原已經具有規模化絲綢產業,由于中原地區崛起而成為當時的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程度遠落后于中原,鮮有文獻記載和文物史料發現。從西周起,絲綢已經成為服飾的主要原料,西周官府設置專管絲綢生產的官職,并建有“公桑、蠶室”和“百工”;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浙江屬越國和吳國,勾踐采納謀臣范蠡和文種提出的“勸農桑”建議,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織”,絲綢生產得到提高和發展。秦漢時浙江會稽一帶的蠶織生產已有相當水平,漢武帝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以農桑為”,到東漢三國時期吳國的官營織造有較大發展,并沿海路開拓海外絲綢貿易,但整體說來,秦漢時期,浙江的絲綢產業規模還在中原之下。兩晉、南朝時期,當時浙江的三吳地區(吳郡、吳興、會稽)偏安發展,是作賦征收絲帛的主要地區。隋代和唐前期,中國蠶織生產區域仍主要集中于北方,安史之亂后,絲綢生產重心隨著全國經濟重心的轉移而逐漸南遷,全國有一百多個州郡上貢絲物,江南道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江南東道所屬浙江十州(杭州、湖州、越州、明州、臺州、婺州、衢州、睦州、溫州、處州)中九州有絲物上貢記載,江南成為新興的絲綢產業中心,浙江的“絲綢之府”地位初具雛形。五代十國浙江屬吳越國,吳越王錢镠“閉關而修蠶織”,在杭州府設立絲綢手工作坊,開創了杭州官營織造先河,在北方連年戰亂,經濟文化遭受嚴重破壞的同時,浙江的絲綢產業得以繼續發展。宋代南方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超過北方,中國絲綢生產重心加速向東南轉移,北宋亡后,皇室南遷臨安(杭州),因此極力擴展絲綢生產,對重點產區的浙江倍加重視,浙江絲綢產業率先出現了繅絲和織綢分業現象,南宋朝廷重視絲綢生產科技水平提高,大花樓織機的改良和應用,使浙江的絲綢產品品種繁多,花樣精巧,杭嘉湖地區經營絲綢的名家店鋪紛紛興起,大量蠶絲、絲織品從寧波港輸往海外,寧波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到元朝初期,大批江南絲織巧匠被俘征和掠賣,大幅阻滯了浙江民間絲織手工業的發展,直到元中葉隨著蒙古貴族的漢化,浙江絲綢生產才進入恢復期,官辦絲織業再次興起,杭州等地設有文錦局和織染局,元朝后期重視對外貿易,使湖絲初露頭角。進入明朝,隨著浙江絲綢業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促進了浙江絲綢生產技術提高和絲綢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浙江絲綢產業的地位在全國舉足輕重,浙江“絲綢之府”地位進一步鞏固,隨著浙江絲綢產品遠銷世界各地,海上絲綢之路進入興盛期。清前期,浙江種桑、養蠶、繅絲等生產技術繼續大幅提高,絲綢產品“品種齊全、名目繁多、精彩奪目”,浙江所產生絲、綢緞,尤其是湖絲,為外商所競購。鴉片戰爭前,浙江絲織手工業已經分工精細,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染房等工序一應俱全,絲綢生產加工及貿易的組織形式主要有綢莊兼營機坊、獨立自營、放料代織、絲織工廠4種,絲綢產品質量、花色均有提高和創新。

綜上,浙江絲綢文化源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期,而作為中國最早的規模化絲綢產區形成于5000年前良渚文化期,所以浙江絲綢文化和產業在中國絲綢的文明史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而之后相比中原地區,浙江地區的絲綢產業逐步衰落,在經歷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偏安發展后,直到南宋時期才開始確立了中國最重要絲綢產區的地位,到明代進一步鞏固,一直保持至今。

3.1.3 浙江近現代絲綢產業的發展沿革和特征

浙江近代絲綢產業的發展可以用歷經磨難來概括(表2)。自19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后,英、法、意等國應用機械生產絲綢產品,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大幅提高,對蠶繭和生絲需求與日俱增,西方列強的掠奪隨之而來。鴉片戰爭后外商通過開設繭行、絲行、開辦絲廠,大量壓價收購浙江蠶繭、生絲,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商和做外商代理的滬商紛至浙江設繭行或租行買繭,浙江蠶絲業飽受蹂躪,在困境中生存。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太守林啟在杭州創辦蠶學館,這是浙江興辦絲綢教育的開始,也是中國最早的絲綢教育機構。辛亥革命后,民國前期,孫中山十分重視蠶桑、絲綢生產,當時正值帝國主義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民族資本投入絲綢工業發展,政府采取一系列改良蠶絲業的措施,鼓勵繅絲和絲織生產向機械化、半機械化升級,具有民族資本性質的絲綢工業企業:緯成、虎林、天章相繼成立,浙江的著名綢莊:悅昌文、蔣廣昌、袁震和也迅速發展起來,而蠶桑、絲綢科教的發展為浙江絲綢產業的恢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好景不長,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杭州淪陷,日偽政府成立華中蠶絲公司,頒發了《管理絲繭事業臨時辦法》《關于蠶絲事業統制指導要領》等一系列法令,規定蠶種、繭絲綢、銷售等統由華中蠶絲公司經營控制,從組織上建立了一套掠奪浙江蠶絲的體制,抗日戰爭期間浙江省桑園面積、產繭量、絲車數、產綢量只剩下抗戰前的1/6。抗日戰爭勝利后,官僚資本所經營的中國蠶絲公司又壟斷了浙江絲綢產業,實行壟斷壓價收繭政策,加上苛捐雜稅,致使民族資本工商業者和科研教育人員想恢復發展絲綢業的希望徹底破滅,嚴重阻礙了浙江民族資本的絲綢業發展,到民國37年(1948年),浙江繅絲廠僅存11家,綢廠、機坊中機臺數只剩下四分之一,絲綢產量大幅滑坡,一片蕭條。

3.2.1 絲綢產品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作為紡織品中重要組成部分的絲綢產品,從狹義的角度定義是全蠶絲材料的紡織品,從廣義的角度定義是以蠶絲材料為主的紡織品,不論是從狹義還是廣義的角度,審視蠶絲加工到成品應用的整個過程,對絲綢產品的產品鏈進行分析,是把握絲綢產品潛在消費需求的必須。絲綢產品是蠶絲材料或以蠶絲為主的材料,經絲綢原料的線狀加工、絲綢面料(織物)的片狀加工和絲綢面料造型的體狀加工方式制成的可作進一步加工的絲綢制品或可直接應用的絲綢成品,絲綢產品鏈的內涵與外延如圖3所示。

絲綢原料制成品是蠶絲材料經過絲綢原料的線狀加工方式制成的線狀制品或成品,如以蠶絲材料為主的各種原料組合和線型;絲綢面料(織物)制成品是絲綢原料經片狀加工方式制成的絲綢面料(織物)制品或成品,如機織面料、針織面料、編織面料和非織造面料等一次成型的絲綢面料(織物)制成品,以及印花、繡花、剪花、軋花、爛花、鏤花等在一次成型的絲綢面料上進行的二次加工面料;絲綢面料造型制成品是絲綢原料和絲綢面料經體狀加工方式制成的絲綢造型制品或成品,包括針對人類身體造型需要的服裝服飾類絲綢造型制成品、針對室內外環境造型需要的家紡裝飾類絲綢造型制成品和針對農業、工業、服務業領域各種新興、文化、時尚等產業需要的絲綢造型制成品。

3.2.2 浙江絲綢產品的品種沿革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是中國歷代絲綢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變遷導致絲綢產業重心的轉移和融合,浙江絲綢產品的品種發展也快慢不一,但其沿革與中國絲綢產業的變遷保持高度一致,中國絲綢的產業史可以說就是一部經典絲綢產品依次被創造、被接受的歷史。另外,各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要素對絲綢產業的影響都以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的形式,在絲綢產品的創新上得以體現,并通過絲綢產品這一載體來實現其價值,因此,研究中國特別是浙江絲綢產品的品種沿革是掌握浙江絲綢產業發展規律的基礎。本研究按社會生產力主體特征的不同,將絲綢產品分為農耕時代的古代絲綢品種,以及工業化時代和信息化時代的近現代絲綢品種,古代絲綢品種的設計遵循手工藝設計理論,而近現代絲綢品種的創新設計受現代設計理論指導。從夏禹時期的農耕文明開始,中國和浙江絲綢的產品創新就沒有停止過,從全國范圍看,夏代的玉帛、周代的織彩是古人對絲綢品種品質和色彩最早稱謂;漢綺、蜀錦、蜀繡是漢代的經典絲綢品種;唐綾、粵繡是唐代的經典絲綢品種(表4);宋緞、宋錦、蘇繡是宋代的經典絲綢品種;云錦是明代的經典絲綢品種;湘繡可追溯到漢代,是在清代才成名的經典絲綢刺繡品種。

與中國的經典絲綢品種同步發展,浙江也有諸多地方特色的經典絲綢品種,如越羅、雙林綾絹、杭紡、甌繡、湖縐等。近現代絲綢品種19世紀初進入工業化時代,手工作坊形式的絲綢生產逐步被半機械化和全機械化的方式替代,自20世紀中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機械化的絲綢生產方式被半自動化和全自動化的生產方式所替代。1979年浙江絲綢科學研究院遵照中紡部(79)號紡科字第20號文件規定,開始制定“絲織物分類、命名、編號”標準;1981年經紡織工業部審批發布,將源自古代的中國絲織物品分為十四大類,即綃、紡、縐、綢、緞、錦、綾、絹、紗、羅、葛、綈、絨、呢,以及21小類。21小類為雙縐、順紆、碧縐、喬其、塔夫、生、薄、花線、凹凸、透涼、條、格、紋、光、特染、毛圈、窗簾、絕緣、打字、桑紬、被面。十四大類一直沿用至今,而21小類隨著品種擴展逐步增加到27小類、36小類等。

3.2.3 浙江古代絲綢經典品種和特征

古代浙江地域的絲綢品種發展與產業盛衰同步,其品種特征是浙江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表5)。浙江絲綢產業經歷了夏禹時期的規模化、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偏安發展,直到兩宋的南宋時期才初步奠定了“絲綢之府”的地位。浙江古代絲綢經典品種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夏禹時期的織貝、玉帛,是貝紋織花和輕薄絲綢產品的表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浙江前期分屬越國、吳國,后期屬于楚國,以“越”“吳”稱謂的帛、彩、紗、羅、縠、絹、繡屢見于各種文獻;而據《嘉泰會稽志》記載“縠,首見于越國”,縠應該是絞紗類品種羅、紗的早期產品,隨后發展而來的“越羅”聞名全國。秦漢是中華民族的興盛期,但浙江絲綢產業發展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文獻記載較少,漢代經典的漢綺、素紗禪衣應該在江南也有生產;而到東漢三國時期,吳國的官營織造發展迅猛,吳興郡、吳郡、會稽郡三吳地區多生產綺、綾、羅等品種,吳國使臣泛海貿易頻繁,與川蜀也多有交流,漢代經典的蜀錦技術應該也傳入吳國地區。兩晉南北朝北方戰亂多事,浙江地區絲綢產業偏安發展,普遍種植桑林,成為桑蠶生產的中心,絲織技術也隨之提高;文獻記載“越女能織鑲金帛線的織金羅”,當時吳郡優良桑品種育成,在絲綢品種方面重點體現織紋多樣,能織“天、人、鬼、神、龍、象”等圖案。隋唐江南各州上貢絲綢,浙江地區的八個州名列其中,如杭州、湖州、睦州綾,越州繚綾、花紗、絹、綿,婺州、衢州、溫州貢錦,處州貢絲、綾、絹、綿綢等,其中越州是南方絲綢生產的中心,品種以繚綾最為著名,著名詩人白居易專做《繚綾》形容“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可見其應當極其精美。晚唐五代十國北方連年戰亂,吳越王錢镠占據浙江,吳越國是十國中最弱,偏安發展杭州城和絲綢業,絲綢品種多有發展,如越綾、吳綾、越絹、龍鳳錦、彩緞等品種,多為上貢北方朝廷以求平安的絲綢品種,不失精美。兩宋時期的南宋,大批北方官宦和手工藝者南遷,官府織造、絲織坊、彩帛鋪眾多,絲綢品種中應用各種素、花、纈、織金技術的綾、羅、綢、緞、絹、錦、絨、緙絲綢品種一應俱全,宋緞、宋錦、緙絲最為經典。元代浙江絲綢產業遭受掠奪和破壞,但到中后期,隨著蒙古貴族生活漢化,蒙古尚金習俗與浙江絲綢文化融合,形成經典的云錦品種,妝花織成、納石失的織金錦、怯綿里的剪絨織物風格獨特,而江浙地區為云錦生產的重心。隨著明朝建立,浙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絲綢之府”,明代中葉資本主義萌芽,浙江杭嘉湖絲綢業重心地區率先發展商品生產,也就是根據需求貿易來發展絲綢產品和生產,著名的“湖絲”因品質好而盛銷全國各地,曾有“湖地易蠶、新絲妙天下”的美譽;明代花樓機的發展,使綾、羅、綢、緞、錦等傳統絲綢產品在結構上更加復雜,雙經多緯的重結構使織紋圖案能夠表達龍鳳、牡丹等極其精美的吉祥圖案。清前期是古代中國手工絲綢生產技術發展到極致的時期,浙江古代絲綢產品的十四大類,即綃、紡、縐、綢、緞、錦、綾、絹、紗、羅、葛、綈、絨、呢已經基本成型;隨著紹興地區絲綢產業的萎縮,浙江杭嘉湖地方成為全國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的重心,杭嘉湖地方特色的杭紡、杭緞、杭綢、杭線縐、濮院綢、湖縐、絲絨、線春、官紗、甌綢、薛機綢、土綿綢、榨酒絹、洋綢等絲綢品種受市場歡迎。

3.3 浙江絲綢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路徑

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需要構建一種可以容納不斷增加的絲綢文化的知識體系和產業創新機制。文化傳承是歷史傳承的主要方式,從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看,絲綢文化是在人們絲綢生活中凝結在絲綢物質產品之中又游離于物質產品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意識形態,與絲綢生活的自然、人類、社會三個要素相對應,包含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具體說,就是與絲綢生活相關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能夠用于相互交流的對絲綢生活理性認知和感性經驗的綜合。因此,絲綢文化傳承可以理解成是人們針對絲綢生活的知識和經驗傳承,主要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絲綢產品,以及人們在設計、生產和消費絲綢產品過程中的行為本身和形成的意識形態。絲綢產業的創新發展是一種相對絲綢文化的、具有新穎性的創造性活動,基于文化傳承的創新發展是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獲得高附加值的有效方式。因此,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必須立足浙江、放眼世界,通過絲綢產品的文化分析,來凝練各個歷史時期經典絲綢產品的“藝工商”要素,使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在文化傳承中創新發展。以絲綢產品為核心、滿足人們絲綢生活需求的絲綢文化傳承與絲綢產業創新發展的相互關系如圖4所示。

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需要以絲綢產品的創新為核心。基于宏觀設計學思想,對絲綢產品設計的“藝工商”三要素的主體特征進行分析,重新審視當代絲綢產品的美學特征。建立“藝工商”三位一體的絲綢產品價值體系,以提高絲綢產品的附加值為目標,研究絲綢產品“藝工商”三要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基本思路是:根據當代的絲綢產品設計、生產與流通的基本特點,將絲綢產品創新設計過程歸納為靜態的美學特征和動態的美學特征。靜態的美學特征(即絲綢產品的美學特征)由表面的藝術美特征:造型美、裝飾美和色彩美,深層次的技術美特征:材質美和工藝美[31],以及流通環節的營商美組成。動態的美學特征(即絲綢產品設計過程中的美學特征)由絲綢藝術設計、絲綢技術設計和絲綢營商設計共同完成,對應的是動態的藝術美、技術美和營商美特征,而絲綢產品創新設計過程中的“藝工商”結合是實現絲綢產品創新設計和提升絲綢產品價值的有效方法。絲綢產品的創新正是實現產業創新發展真正動力,以絲綢產品的藝術美、技術美和營商美特征為基礎,將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分解為藝術、技術和營商三部分,將更容易把握絲綢產品創新的契機。

3.3.1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藝術傳承和發展

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藝術傳承和發展凝結在絲綢歷史經典產品上的藝術美特征上。絲綢產品的藝術美特征包括造型美、紋飾美和色彩美三個層面,是絲綢產品美觀性的決定因素,也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內容。

絲綢產品的造型美是表現絲綢產品表面藝術美特征的基礎。絲綢產品是一件有著明確造型結構的蠶絲或蠶絲材料為主的制成品,絲綢產品的造型美體現在絲綢產品獨特的造型結構設計特征上。根據不同的絲綢產品加工方式,絲綢產品具有線狀、片狀或體狀的造型結構。絲綢產品的纖維制成品是直接利用蠶絲或蠶絲為主的紡織材料通過手工或機器的編、結、織等加工方式,以特定的線狀結構設計來完成線狀絲綢產品的制作;絲綢產品的面料制成品是綜合利用絲綢材料的織、染、繡、編、印等加工方法,以手工或機器的生產加工完成的以片狀造型結構為主體的絲綢產品;絲綢產品的造型制成品是絲綢原料和絲綢面料的體狀造型綜合設計,主要應用領域是服裝服飾類和家紡裝飾類絲綢造型產品,是一種以絲綢面料為主要材料,通過立體的造型設計、手工或機器的制作來完成的立體效果絲綢產品。雖然絲綢產品的造型結構不盡相同,但其表現出來的造型美特征是相同的,就是利用蠶絲或蠶絲為主的材料通過不同的結構設計方法來完成絲綢產品的造型構思和制作成型,并利用絲綢產品造型這一獨特的藝術語言來表現絲綢產品特有的藝術意味,即設計師的設計情感。從絲綢產品的美學特征看,造型美是表現絲綢產品藝術美特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絲綢產品的紋飾美和色彩美特征只有依附在明確的絲綢造型產品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進一步表現。從絲綢產品的藝術與技術的關系上看,絲綢產品的造型設計除了從文化藝術中汲取設計靈感外,其生產加工的工藝條件和產品的實用功能也直接影響了絲綢產品造型設計的構思,并體現在具體絲綢產品造型的美學特征中。因此隨著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絲綢產品的造型美特征將從藝術與技術兩個層面不斷賦予新的內容。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造型美可以從絲綢經典品種的結構變遷中得以體現,夏商時期的織貝、玉帛應該是平紋結構為主的品種,在平紋結構上起斜紋花織成貝紋;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彩、絹應該是平紋織彩結構,越縠則是最早的絞紗結構的品種,直到紗、羅絞紗品種的成型,而最早的浙繡應該是一種自由繡;秦漢時期典型品種的漢綺應該是以斜紋結構為主的品種,蜀錦是具有三層彩經的經起花結構織錦,并加牽彩條經和特殊掛經;隋唐浙江著名的繚綾應該是以復雜斜紋結構為主的輕薄品種,到晚唐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的經典品種已經非常齊全,花、素越絹是以平紋結構為主品種,花、素越綾和吳綾是以斜紋結構為主品種,龍鳳錦、彩緞是經錦結構融合緯花的早期織金、織彩品種;兩宋時期的宋緞是緯起花結構,宋錦是緯起花結構為主的織錦,包括素、花、纈、織金結構等變化,緙絲是通經回緯結構的品種,絨是采用特殊絨結構的品種,應該已采用剪絨的工藝形成表面起絨毛的效果;到元代中后期怯綿里品種已經是非常成熟的剪絨品種,而著名的云錦采用通經通緯加回緯的織成結構,納石失是錦中織金復雜結構的品種;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手工藝發展極致的時期,絲綢品種的平紋、斜紋、緞紋及其變化組織結構已經應用成熟,各種復雜重結構、雙層結構、特殊絞紗結構和起絨結構也綜合發展,造型美體現在各種復雜造型圖案和定位圖案的龍袍、鳳袍等宮廷用錦上。進入工業化時代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絲綢產品的造型并沒有太大的創新,直到進入信息化時代,1979年CAD系統的發明和1987年電子提花機的產業化應用,絲綢產品的結構設計開始進入數碼化的階段。到如今,絲綢產品的數碼織、數碼印、數碼繡已經成為絲綢產品結構造型數碼化創新的主要形式。

絲綢產品的紋飾美和色彩美是表現絲綢產品表面藝術美特征的另外兩種形式。絲綢產品在明確的造型結構上可以表現不同的花紋圖案,這種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花紋圖案正是絲綢產品的紋飾美特征所在;而相同的絲綢產品造型結構和花紋圖案又可以賦予不同的色彩效果,以滿足和拓展不同的絲綢產品消費要求,這就是絲綢產品色彩美特征的表現形式。如果說絲綢產品的造型美特征受制于具體的生產工藝條件和產品的實用功能,那么絲綢產品的紋飾美和色彩美就是受制于絲綢產品造型結構的美學特征。在明確的造型結構中,絲綢產品的紋飾美和色彩美將在絲綢產品設計中盡情發揮,來表現以該造型結構為基礎的絲綢產品藝術美特征,更多地來反映設計師的個人情趣,達到提升絲綢產品表面藝術美特征的目的。絲綢產品的紋飾美寓于各個歷史時期的浙江經典產品的裝飾圖案中,絲綢產品的色彩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水金火木土的五行相生、相克學說”相關,每個時代有各自的國家主色調,對同時期的絲綢產品特別是絲綢服飾色彩影響較大。古代浙江絲綢產業經典產品的品種造型、紋飾和色彩的藝術美特征如表6所示。

拋開復雜的審美主觀因素,單從浙江歷史經典的絲綢產品客體來看,絲綢產品的藝術美表達具有鮮明的特點。首先是外在的造型、紋飾和色彩效果,即蠶絲或以蠶絲為主的材料的自身材質的造型、紋飾和色彩裝飾效果。其次是配套的造型、紋飾和色彩裝飾效果,即是除自身外,將各種相似或相近的造型、紋飾和色彩裝飾效果集中使用,形成一種統一和諧的裝飾風格。這種裝飾風格又稱整體風格,如素綺、花綺,素綾、花綾,素緞、花緞,云錦中的庫緞、庫錦、妝花,都是絲綢產品配套。其三是提示或暗示的造型、紋飾和色彩裝飾效果,即隱含在直接的審美感受下的間接的或啟發性的審美感動。由于絲綢產品表面的造型、紋飾和色彩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這種暗示顯然具有藝術和技術兩個層面的內容。就是由于這種暗示的審美感動的存在,才使絲綢產品在具有普通產品的審美感受的同時,還具備了特有的絲綢產品表面造型、紋飾和色彩的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可以激發消費者美的聯想,也可以產生美好的消費期待,正是這種聯想和期待,推動絲綢產品造型、紋飾和色彩設計的藝術傳承與創新發展。

3.3.2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技術傳承和發展

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技術傳承和發展是凝聚在絲綢歷史經典品種上的技術美特征的傳承和創新。絲綢產品的技術美特征包括材質美和工藝美兩個層面,是絲綢產品實用性的決定因素。絲綢產品的材質美和工藝美是表現絲綢產品內在技術美特征的兩種主要形式。絲綢產品是蠶絲或蠶絲為主材料的加工和美化,蠶絲材料是絲綢產品設計創新的物質基礎,整個絲綢產品設計史就是一部蠶絲材料被發現、發明、創造利用的歷史。與絲綢產品的實用性和美觀性一致,不同的蠶絲材料使用方法體現出絲綢產品不同的功能性和裝飾性特點,絲綢產品的功能性建立在蠶絲材料科學進步的基礎上,從純天然的蠶絲材料到絹絲、紬絲的短纖維材料,從單一性能的蠶絲到多重性能以至于特殊性能的線型,如碧縐線、蠶絲氨綸包芯紗等。蠶絲材料的應用方法的變遷極大地影響了絲綢技術的創新和絲綢產品的實用功能,繼而影響人們的絲綢生活方式,如雙縐面料、砂洗面料、蠶絲被、莨綢服飾的開發不僅創新了絲綢技術與產品,更多的是改變了人們的絲綢生活方式和絲綢審美情趣,其實用性和美觀性完美地統一在“以蠶絲材料應用為特征”的絲綢原料、絲綢面料與絲綢造型產品中,引領著絲綢產品的創新趨勢。所以,在絲綢產品材質美的背后有著深刻的蠶絲材料應用技術進步的痕跡。

絲綢產品的工藝美特征表現在絲綢產品加工和美化的工藝技術上,工藝技術是蠶絲材料的物化手段,也是創造絲綢產品物質價值和美學價值的技術方法。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前,絲綢產品只能通過手工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其工藝美特征突出表現在精致的手工制作技巧上;而隨著機械化生產方式的普及,絲綢產品的生產依托機械化的設備,其工藝美特征是通過產品的精致外表體現出來的機械化加工技術的進步。從原始腰機、斜織機、束綜機到機械化和自動化織機,生產技術的進步為絲綢產品的生產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這種技術進步隱含在各個時期的絲綢產品中,就是工藝美的體現。絲綢產品精致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和絢麗的色彩都需要特定的生產工藝才能實現,經典絲綢產品背后表現出的工藝技術的精湛,產品表面藝術美特征中隱含著的紡織生產工藝的進步,這正是絲綢產品內在工藝美的顯形特征所在。以浙江古代絲綢織花技術發展為例,原始腰機需要單人手腳腰并用進行紋桿挑花織造簡單平紋結構的絲綢產品;到綜躡機時,在斜織機、立式織機、臥式織機發展多綜多躡織機,只是為了釋放人的腰,提高單人操作的效率和通過綜躡組合可以制織復雜的花紋;束綜織機的出現將提花和織綢分成兩個獨立的部分,單人操作向雙人操作發展,相互配合可以制織更復雜的花紋,增加絞綜裝置的花羅織機成為當時的創新技術;到唐代束綜織機發展到小花樓織機,一種小型的提花裝置,織綢、提花、壓花機構一應俱全,促使經起花技術向緯起花技術發展,緯向織金、織彩更為自由;宋朝以后,小花樓織機向大型的提花裝置大花樓織機發展,能夠高效率制織大幅面大循環的織花絲綢品種;到元代妝花織成的云錦、剪絨織物的怯綿里促使大花樓織機進一步發展出大花樓妝花織機和絨織機。至此,中國古代手工藝技術時期的絲綢織花技術發展到巔峰,如表6所示。工業革命之后,絲綢繅絲、織染繡編印的手工藝技術逐步被機器化生產所替代,一直發展到如今的機械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制造。

綜上,絲綢產品內在的材質美和工藝美特征沒有外在的藝術美特征那么直接和顯性,但在絲綢產品外在藝術美特征的感受下,可以激發出對絲綢產品材質和加工工藝的深層次思考,這種思考是從感受到感動的心理過程,更加深刻且持久。如今,創新蠶絲材料不斷涌現,新的加工設備和工藝不斷被發明,如何合理地從藝術和技術的角度來因材施藝、顯瑜掩瑕,是當前絲綢產品創新設計的主要挑戰之一。

3.3.3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營商傳承和發展

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營商傳承和發展是凝聚在絲綢歷史經典品種上的營商美特征的傳承和創新。絲綢產品的商品美特征包括需求美和價值美兩個層面,是絲綢產品經濟性的決定因素。絲綢產品的需求美和價值美是表現絲綢產品附加商品美特征的兩種主要形式。絲綢產品的需求美特征是實施絲綢產品設計和生產行為的先決條件,而絲綢產品的價值美特征是評判絲綢產品創新設計行為成效的標準。兩者相輔相成,使絲綢產品創新設計為人類的絲綢生活服務。

首先,絲綢產品是產品。產品的需求來源于消費者實際的絲綢生活需要,具有樸素的需求美特征,即絲綢產品設計應根據人們對絲綢生活的不同需求來制定絲綢產品開發計劃,做到針對性設計,并保持設計和生產的絲綢產品處于供需平衡的狀態。人們對絲綢產品的消費需求客觀存在,絲綢產品消費需求可分為基本物質需求和個性化精神需求兩個層面。絲綢產品基本物質需求具有普遍性、趨同性,滿足人們絲綢生活中最基本的以絲綢產品物質保障為主的消費要求;絲綢產品個性化精神需求具有特殊性、排他性,滿足人們絲綢生活中個性化的以絲綢產品精神享受為主的消費需求。絲綢產品的需求美特征正是導致浙江絲綢產業先秦時期向中原轉移,而后兩晉、五代十國、南宋時期又快速恢復發展的主要原因。因為先秦的夏、商、周時期是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新興奴隸主和貴族階層是絲綢消費的重要人群,他們對絲綢的消費需求決定了中原地區絲綢產業的興盛;兩晉、五代十國、南宋時期浙江絲綢產業的恢復發展是由于北方戰亂,南遷的貴族階層對絲綢的消費需求促進浙江地區絲綢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確立,浙江作為全國絲綢產業中心的地位已經確立,雖然經歷元代的摧殘,但絲綢產業的基礎還在,特別是絲綢生產的技工還在,消費需求還在,所以“絲綢之府”的產業地位又重新恢復,直到現今。

其次,絲綢產品在當前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又是商品。絲綢產品的價值需要通過商品交換的貨幣價格來體現,絲綢產品的貨幣價格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而波動,這種波動體現在絲綢產品的附加值上。絲綢產品物質價值由“最基本的以絲綢生活物質保障為主”的基本需求來決定,其特征是需求穩定而價格波動小;絲綢產品的精神價值由“個性化的以絲綢生活精神享受為主”的特殊需求來決定,其特征是需求易變而價格波動大。因此,絲綢產品的價值美除了創造絲綢產品穩定的物質價值外,更體現在通過絲綢產品創新設計來提升絲綢產品的精神價值,即附加值,通過增加絲綢產品的附加值來提升絲綢產品的貨幣價格。例如資本主義萌芽的明代中葉,浙江涌現出來一批新興的絲綢專業市鎮:南潯、菱湖、雙林、王店、石門、塘棲、濮院鎮和王江涇等,其原因正是“湖絲遍天下”的結果。明代的絲綢業,全國發展極不平衡,國內許多地區或不生產蠶絲,或本地絲產量不高、質量不好,許多省市的絲織業,都靠浙江供應原料。湖絲質優的價值美得以體現,特別是湖絲中的極品“南潯近郊七里所產的輯里絲”不僅外銷各國,也是廣東粵紗和粵緞、潞州潞綢、福建紗絹和紗帛的首先原料,否則絲綢產品“黯然失光”,甚至蘇州和松江,也有“江寧本不出絲,皆買絲于吳越”“蘇州之絲織原料,皆購自湖州”“松江織造上貢吳綾等之原料,浙產為多”的記載。同樣,隨著湖州價值美的體現,浙江絲綢專業市鎮中出產的雙林紗帕和綾絹、王店畫絹和諸綢、濮院紬絹、王江涇的吳綾也是“四方商賈都來收貨,鎮上做買賣的十分擁擠,熱鬧非凡”。浙江古代的這種絲綢“原料、差異化品種、市鎮”一體化發展的營商模式給如今的特色小鎮、產業集群建設留下很好的傳承價值。

絲綢具有七千多年的文化、五千多年的產業可考歷史。把握絲綢產品中“藝工商”三要素的主體特征需要以人類文明史為線索,以手工業時代、工業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為時間節點,從當代追溯到古代,從經典絲綢產品的案例中去揭示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在絲綢產業創新發展中的相互關系,探究不同時代“藝工商”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特征。農業化的手工業時代,絲綢產品的制作以手工完成,手藝成為實現絲綢產品價值的主導因素,技術為輔,營商慢慢發展起來;隨著工業化時代來臨,絲綢產品的制作可以部分用機械設備來替手工完成,絲綢產品創新中的技術成分逐步增加,與傳統絲綢藝術一起創造產品附加值,絲綢產業隨之快速發展;到信息化時代,自動化生產已經成為絲綢產品加工的主要手段,絲綢產品的“機器藝術”中技術與藝術對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作用各占一半,而此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絲綢產業中“商”的因素不斷增加。絲綢藝術、絲綢技術、絲綢營商三要素在不同時代絲綢產品創新、絲綢產業發展中的主體特征如圖5所示。因此,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以產品為核心,而絲綢產品的創新源于需求,價值成于市場。

3.4 浙江絲綢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模式創新

絲綢產業可以歷史傳承、絲綢產品可以經典再現,而專業人才是決定因素。任何產業的發展研究離開專業人才的培養都是空談,因此浙江絲綢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研究將統籌研究絲綢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方法。歷史上,浙江絲綢工學院和蘇州絲綢工學院是國內兩所培養絲綢專門人才的最高學府,除此之外國內以“絲綢”“蠶桑”命名的學校、院系有數十家,到如今國內已沒有培養絲綢專門人才的大專院校。浙江作為絲綢大省,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導引下,傳承浙江絲綢教育歷史文脈,研究絲綢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絲綢專業人才,是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根本保障,“產業要發展人才必須先行”。

3.4.1 浙江絲綢教育發展歷程

中國絲綢教育起源于浙江,最早是1897年浙江省杭州知府林啟基于通過興辦專門學校來拯救中國近代蠶絲業的衰落形勢,在杭州西湖邊創辦了蠶學館,至今已有122的歷史,絲綢專業也是全國專業教育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之一。在蠶學館的推動下,至清代末期,全國七個省有十多所蠶校相繼成立,呈現一派新氣象。

民國成立后,絲綢教育方興未艾。除設有養蠶、繅絲科外,增加了染織科的設置;學制除有三年制外,更有各種短期的訓練班。為了培養高級專業人才,20世紀20年代在杭州、南京、廣州、煙臺的公私立大專學校中設有蠶桑系或絲綢專業,使中國絲綢教育形成了完備的體系。畢業生在各個絲綢領域中推動了絲綢科技發展。

抗日戰爭開始,原在蠶區設立的絲綢教育機構,有的停辦、有的內遷,與原在內地的幾所蠶校一起繼續招生,此外又在內地新設立四川大學蠶桑系、中央技專蠶絲科、云南大學蠶桑系等,畢業生就地就業,對開發內地蠶絲業有一份功績。抗戰勝利后,杭州蠶校、江蘇女子蠶校、江蘇蠶專、浙江工專、中山大學蠶桑系、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遷回原地,又在浙江吳興興辦了湖州蠶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鑒于大力發展蠶絲生產的需要,大專和中技院校應運而生,且專業的分工更細,絲綢專業分化為獨立的院校。據20世紀80年代初統計,全國絲綢大專院校11所,中技13所,分布在全國12個省區,桃李遍天下。如蠶學館的繅絲專業發展為浙江絲綢工學院,蠶桑專業發展成為浙江紹興地區農校;江蘇女子蠶業學校繅絲專業發展為蘇州絲綢工學院,蠶桑專業發展為蘇州蠶桑專科學校;其他有南充蠶桑學校、浙江農業大學蠶桑系、中山大學的華南農學院蠶桑系等。

改革開放后,隨著絲綢產業的調整,絲綢專業所屬的紡織學科專業進行大類歸并,浙江絲綢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浙江工程學院,2004年再更名為浙江理工大學;蘇州絲綢工學院于1997年并入蘇州大學,成立材料工程學院,經過調整,現主體為紡織服裝工程學院。此外,諸如江蘇省絲綢學校、山東省絲綢工業學校、四川省絲綢工業學校、蘇州絲綢中等專業學校、廣東絲綢職業學校、嘉興絲綢工業學校、湖州絲綢工業學校等一批大中專、高職絲綢院校也相繼被合并或更名,之后國內已沒有培養絲綢人才的專門院校。2015年11月浙江省下發《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絲綢產業傳承發展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15〕114號),明確提出“重點支持浙江理工大學恢復絲綢專業教育,建立絲綢學院或在相關學院設立絲綢技術與產品設計專業”。因此,浙江理工大學于2016年3月18日成立絲綢學院,2017年3月13日浙江理工大學獲批絲綢設計與工程專業。

3.4.2 浙江絲綢人才培養模式變遷

蠶學館建立初期,聘請國內外專家,公費培養有志于發展絲綢業的知識青年。學校實行教育、科研、推廣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非但最早培養出絲綢專業人才,同時也最早地整理地方蠶品種和育成新蠶品種,推廣科學養蠶。蠶學館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畢業生分赴各地,促進蠶絲業和絲綢教育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浙江理工大學為代表的浙江絲綢教育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首先是以恢復絲綢教育為特色的謀班興學階段(1949—1958年);接著依次是以絲綢教育為特色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階段(1959—1984年);以紡織為特色的擴大教育內容階段(1985—1998年);以學科群為特色優化專業結構的辦大學階段(1999—2005年);以內涵建設為特色的提升核心競爭力階段(2006—2016年);特色鞏固與發展階段(2017—);2017年3月3日,教育部批準浙江理工大學設立新專業:絲綢設計與工程專業(081605T),絲綢專業人才恢復培養。絲綢專業人才的培養理念和基本模式為:滿足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需要,結合浙江省重點發展文化、時尚產業的規劃,使絲綢設計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與現代絲綢產業鏈接軌,直接感受絲綢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脈搏,通過“絲綢藝術Arts、絲綢技術Technologies、絲綢營商Businesses”的ATB知識三融合,構建起工程教育與藝術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學校教育與企業實習三結合的3C(Combination)培養模式,使培養出來的絲綢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生既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領先的工程知識,又具有超前的藝術靈感和敏銳的時尚創新意識,能將藝術的形象思維和工科的邏輯思維有機結合,來滿足當代絲綢產業轉型升級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4 結 語

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研究,以“產品創新”為核心,通過歷史學、社會學、工學(紡織科學與工程)、藝術學(設計學)和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的學科交叉,提出了“滿足需求的‘絲綢產品創新才是絲綢產業發展的真正動力”的學術觀點,并構建起“一心兩翼”的研究思路和ATB“藝工商融合”的方法論,即絲綢產業的“傳承與發展”是核心部分,以滿足需求的絲綢產品“藝工商融合”創新為目標,“產業歷史梳理分析”和“產品經典梳理分析”為兩翼支撐部分。

本研究分四個部分對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進行研究。首先,對浙江絲綢產業的起源、古代、近代和現代浙江絲綢產業的發展特征進行梳理,對浙江絲綢產業在中國絲綢產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歷史地位以文獻和史料進行肯定;其次,在中國絲綢的范疇下分析了浙江絲綢古代經典品種的沿革,梳理出浙江經典絲綢產品的品種體系,揭示了浙江絲綢產品品種特色,特別是對浙江絲綢產業發展的影響;接著,在浙江絲綢產業歷史發展規律和歷史經典產品特征梳理分析的基礎上,凝練出了浙江絲綢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絲綢產品藝術傳承、技術創新、營商拓展的基本理論和實施路徑;最后,在分析了浙江絲綢教育發展歷程和人才培養模式變遷的基礎上,提出符合當代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浙江絲綢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本研究對絲綢產品鏈的內涵和外延進行了界定,明確了以“絲綢產品”創新為核心的絲綢文化傳承與絲綢產業創新發展的相互關系,通過浙江絲綢產業經典產品的藝術美、技術美和營商美特征分析來為浙江絲綢歷史經典產業的藝術、技術、營商傳承和當代發展提供依據。本研究成果將為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其他歷史經典產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朱新予. 浙江絲綢史[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1-3.

ZHU Xinyu. A History of Zhejiang Silk [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5: 1-3.

猜你喜歡
創新發展浙江
Mother
掃一掃閱覽浙江“助企八條”
Dave Granlund's Cartoons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49:20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職教論壇(2016年24期)2016-11-14 08:25:17
浙江“雙下沉、兩提升”之路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44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45:49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探討新時期環境下博物館的講解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国产99精品视频| 精品1区2区3区|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1024国产在线| 97久久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99精品欧美一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久久精品视频一|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区欧美区|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在线国产三级|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免费啪啪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精品久久高清|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99在线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午夜精品区| 国产网站黄|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色135综合网|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激情乱人伦| 国产系列在线| 99免费视频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91丝袜| 亚洲二区视频|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无码电影|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在线看视频一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亚洲伊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