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祎卓 顧國達



摘要: 在構建貿易便利化指數的基礎上,利用“一帶一路”倡議58個伙伴與中國2006—2017年的面板數據,定量研究了前者貿易便利化對后者絲綢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結果顯示,在樣本機制中,貿易便利化指數的影響效應不僅為最正顯著并呈正相關,而且經一系列穩健性檢驗還穩定可靠。此外,對于該機制的正“外部經濟性”特征表現,“一帶一路”伙伴的GDP亦非常顯著,人口量一定顯著;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的接壤、簽訂FTA,相對于雙方的相應非接壤、未簽訂FTA,對該機制的效應亦分別正顯著;而雙方間地理距離的影響效應仍遠未顯示既有文獻中“距離在消亡”現象?;谘芯拷Y論,提出了推動該機制發展的相關借鑒。
關鍵詞: “一帶一路”;貿易便利化;絲綢出口;影響因素;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 F724.78;S88-9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1001-7003(2019)10-0001-07 ?引用頁碼: 101101
Abstra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was made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trade facilitation of 58 partner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oute on Chinese silk exports using their panel data from 2006 to 2017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trade facilitation index.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ample mechanism, the impact effect of the trade facilitation index is not only most significant and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but also turns to be robust and reliable via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In addition, for the positive “exter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chanism, the GDP of partners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also very significant, and their population is significant as well; that China borders have singed FTA with the partners is also significant to the effect of the mechanism. However, the effect of geograph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does not show the phenomenon of “distance in extinction” state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relevant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echanism are propose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trade facilitation; silk export; influencing factors; gravity model
雖然近年來以“五通”(“一帶一路”倡議沿線伙伴間的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為重點的“一帶一路”倡議大力減少非關稅貿易壁壘、簡化國際貿易手續而促進貿易暢通,但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文中凡涉及“國家”“國”的地方,均隱含“地區”含義,簡稱“一帶一路”伙伴)在基礎設施、海關程序、商務流動和監管環境等領域,還依然面臨諸多“隱形”貿易壁壘。特別是在目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市場需求疲弱的背景下,“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向其絲綢出口影響究竟如何,成為本文研究的主題所在;目前“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狀況及其提升路徑亦為本文的關注之處。
相較于既有文獻,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試圖豐富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的匱乏理論,并一定程度地彌合貿易便利化與絲綢業國際貿易間聯系的研究缺失,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些許脈絡。
1 文獻綜述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鮮有將“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綢業國際貿易聯系在一起的研究,更未見“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對中國絲綢出口貿易影響的既有理論。如此,本文相關與邊沿的既有文獻體現在3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貿易便利化總體作用的研究。國外大多學者認為,貿易便利化的本質為諸領域的有關“制度安排”,而弱化該制度安排會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帶來貿易創造效應,推動國際貿易增長[1]。Wilson等[2]認為,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貿易便利化平均水平為基準,若基準下的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與基準之差減小1/2,就會使該組織內貿易額提高21.3%,且為2540億美元。國內研究亦普遍認為,貿易便利化對貿易發展具有正面促進作用[3-4]。
第二層面是貿易便利化分項指標影響的研究。雖然影響貿易便利化的因素諸多,但貿易便利化有助于促進貿易增長的結論是一致的。Wilson等[5]以港口效率、海關環境、制度環境和電子商務而構建貿易便利化指數,發現如果樣本75個國家(地區)的貿易便利化水平與全球平均水平差距降低1/2,樣本國家(地區)的貿易額就將提高3770億美元(約97%)。Arnold[6]的研究得出,巴基斯坦在與歐美紡織品貿易中,其運輸時間要比中國平均縮短半月,而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其重要性遠超關稅。Shepherd等[7]的研究認為,基礎設施改善、科學技術提高,可以明顯影響東南亞國家(地區)的貿易量。
第三層面是從行業角度探究中國絲綢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任祎卓等[8]的分析發現,中國對美國的絲綢出口與美國GDP間顯著正相關,價格是影響中國對美國絲綢出口貿易發展的相對次要因素。霍尚一等[9]的研究認為,進口國GDP、雙邊距離、雙邊匯率、是否加入WTO等對中國絲綢出口貿易都有重要影響。此外,林高榜等[10]就此亦有類似研究結論。
2 變量、數據與模型
2.1 核心解釋變量的構建
貿易便利化的本質是減少貿易成本,促進貿易發展。然而,長期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國際貿易年均增速,在后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復蘇期卻開始明顯放緩、停滯甚至面臨“熄火”風險,由此成為了學者的研究熱點之一。本文同樣亦關注此點,并以貿易便利化指數(TFI)為核心解釋變量進行相關研究。
關于TFI值的測度如表1所示,參照Wilson[11]的研究方法,設置4個一級指標Ze(口岸效率、海關環境、規制環境及電子商務);參照Wilson[2]相關文獻的研究方法,設置14個二級指標(P、C、R、I類)。貿易便利化指數的二級指標取值范圍,除全球清廉指數(C3)為0~100分、因特網使用人數(I1)和移動寬帶訂閱人數(I2)均為每100人使用人數外,其余二級指標均為1~7分。取值越高,表明測度標準程度越高。由于二級指標數據的來源、單位和取值范圍均不同,因此不能直接進行對比,而需首先將二級指標做歸一化處理,然后再逐一測算出各分類一級指標值。對于部分缺失數據,鑒于數據的真實性及相關性,采取國際貿易流量零值的常見處理方法,直接剔除貿易零值樣本。
經測算,“一帶一路”倡議58個伙伴(本文選取的中國和“一帶一路”戰略58個伙伴研究對象為阿爾巴尼亞、亞美尼、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不丹、波黑、文萊、保加利亞、柬埔寨、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埃及、愛沙尼亞、格魯吉亞、希臘、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雷爾、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拉脫維亞、黎巴嫩、立陶宛、馬其頓、馬來西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斯里蘭卡、敘利亞、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烏克蘭、聯合阿拉伯酋長國、越南、也門,占“一帶一路”戰略沿線64個國家(地區)的絕大多數,在統計意義上足夠具有代表性)的TFI值分布情況為:新加坡為0.83分,卡特爾、巴林、愛沙尼亞等9國在0.60~0.69分,其余緬甸、也門、老撾等48國在0.14~0.59分。如果按照TFI值的[1~08)為非常便利、[0.8~07)為比較便利、[0.7~06)為一般便利、[0.6~0)為不便利的方法分類,除新加坡的貿易便利化為非常便利、“一帶一路”9個伙伴的貿易便利化為一般便利外,其余“一帶一路”48個伙伴的貿易便利化均為不便利??梢?,“一帶一路”沿線伙伴的貿易便利化水平總體普遍低下。
2.2 其他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的說明
其他變量的選擇和數據來源如表2所示。根據中國對“一帶一路”伙伴絲綢出口貿易額數據及其他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一帶一路”倡議58個伙伴和中國作為研究對象,樣本時間跨度為2006—2017年。
2.3 模型設定
為了考察“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向其絲綢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借鑒Tinbergen[15]和Pyhnen[16]的研究方法,并鑒于中國數據為常量,剔除后不會影響回歸結果之故,設定面板數據計量模型如下:
式中:c表示中國,j表示“一帶一路”伙伴,t表示年度,TRADEcj,t表示t年度中國對“一帶一路”伙伴的絲綢出口貿易額(百萬美元),TFIj,t表示t年度“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指數,GDPj,t表示t年度“一帶一路”伙伴的國內生產總值(百萬美元),DIScj表示中國首都北京與“一帶一路”伙伴首都間的地理距離(km),POPj,t表示t年度“一帶一路”伙伴的人口量(百萬人),BORcj表示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是否接壤(若接壤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FTAcj,t表示t年度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是否簽訂FTA(若簽訂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βi(i=0,1,2,…,6)表示各變量系數,εK表示隨機擾動項。
2.4 模型檢驗
表3列出了經過測算得到的變量描述。面板數據包含時間序列和截面兩個維度,可以提供更多信息,因此選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在對模型進行實證回歸前,為了避免出現偽回歸,采用單位根的一種檢驗方法(Levin,Lin and Chu,LLC)對各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面板序列均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平穩性檢驗(表4)。
接下來對模型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表5)。如果自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那么回歸結果將不準確,因此采用方差膨脹因子(VIF)方法來檢驗自變量間存在與否多重共線性。一般來說,如果VIF大于10,方差膨脹系數均值(Mean VIF)小于1,這兩條件同時滿足時,就認為自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而表5顯示,各自變量VIF均未超過10,且Mean VIF大于1,因此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回歸結果可靠有效。
2.5 估計結果與分析
對于長面板數據,通過對模型進行豪斯曼(HAUSMAN)檢驗,結果沒有通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因此選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通過模型回歸得出的表6、表7為核心解釋變量TFIj,t及有關控制變量對TRADEcj,t作用的估計結果,所有模型的被解釋變量均為TRADEcj,t,所有回歸模型均包括常數項。
2.5.1 估計結果的分析思路
首先,為了初步檢驗本文的基本預期與核心研究結論,在僅加入標準引力模型的基本控制變量GDPj,t、DIScj的基礎上,依次逐一加入TFIj,t、POPj,t、BORcj、FTAcj,t分別進行估計,而重點觀察TFIj,t結果的變化情況。然后,為了進一步檢驗估計結果的穩健性,新設置三個替代變量:“一帶一路”伙伴的人均GDP(PGDPj,t)、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是否有共同語言(LANj,t)、“一帶一路”伙伴是否加入世貿組織(WTOj,t),來依次替代式(3)中的對應變量分別進行估計,并尤其觀察TFIj,t結果的變化情況。
2.5.2 核心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分析
對于TFIj,t的結果,根據表6有兩個發現:一是“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跟中國對其絲綢出口貿易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因為表6中(1)列~(4)列的TFIj,t結果均為在1%的水平上正顯著。以表6中(4)列的回歸結果基準觀察,TFIj,t結果的系數絕對值較各控制變量結果的系數絕對值均明顯偏大并為1.508,表明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情況下,如果TFIj,t每提高1%,就將促進TRADEcj,t增長1508%。這與林琦等[17]、李輝等[14]的研究結論一致,同時也與樣本時間“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水平普遍低下而亟待提升的現狀相吻合。二是初步確定“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向其絲綢出口貿易提升的促進效應穩定可靠。因為從表6中(1)列~(4)列的估計結果看,當依次逐一加入TFIj,t、POPj,t、BORcj、FTAcj,t,不僅表6中(2)列~(4)列的各TFIj,t結果均為在1%的水平上正顯著,并與表6中(1)列的TFIj,t結果一致,而且各控制變量的結果除系數值大小有變化外,其余方向、顯著性都未有變化。
上述經驗實證結果可以從機理上解讀:因為貿易便利化本質是涉及多領域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以貿易便利化就如同關稅聯盟的貿易創造效應,通過制度規則優化而壓縮貿易成本,促進貿易增長。對于出口貿易環節,當簡化通關程序、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協調法律和規定等后,貿易成本的“無謂損失”即得以減少,出口商品價格得以降低,由此會讓那些之前因貿易成本或其他貿易障礙制約而難以出口的商品得以出口,當然亦會促使之前出口商品的出口量進一步提高,從而創造新的更大的出口貿易機會。而且,貿易便利化對不同商品出口的影響差異顯著。對于蠶絲綢出口商品來說,其為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都很突出的高風險產業。亦即:首先其上游產品蠶繭受生產的周期性、季節性、鮮活性等嚴格約束,以致蠶繭供求彈性的短期供給價格彈性小而長期供給價格彈性大、短期需求價格彈性大而長期需求價格彈性小;其次其下游產品綢緞、絲綢服飾及制品需求緊跟消費時尚與潮流,時效性強,貿易時間延長會失去市場或大幅貶值,時間延遲成本相對較高;最后其制成品及中間產品全生產鏈資產專用性技術特征強等。由此,這些特殊性約束條件決定了蠶絲綢出口商品是對于時間特別敏感型的商品。而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尤其是降低“時間成本”)恰能有效促進蠶絲綢出口貿易商品進入乃至更多進入國際市場??梢?,上述經驗估計結果與理論預期完全相符。
2.5.3 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分析
如表6所示,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與預期一致。因為DIScj的結果為在1%的水平上負顯著,POPj,t的結果為在5%的水平上正顯著,其余變量的結果均為在1%的水平上正顯著。具體地,GDPj,t的彈性為1093,表明“一帶一路”伙伴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增加1%,中國對其絲綢出口貿易額就將增長1.093%。這在于進口國的經濟實力越強,進口需求亦越大。POPj,t的彈性為0.217,表明“一帶一路”伙伴的人口量每增加1%,就將促進中國向其絲綢出口貿易額提高0.217%。這在于進口國的人口量增長,會加大絲綢進口需求。相較與中國未簽署FTA、未接壤的國家,雙方相應簽署FTA、接壤的該雙邊貿易額會分別提高1.145%、0.793%。而DIScj的結果為負顯著且系數值為1.295,表明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間的地理距離每增加1%,就將阻礙中國向其絲綢出口貿易額減少1.295%,這遠未顯示史本葉等[18]的研究中得出的“距離在消亡”結論。
2.5.4 穩健性的進一步檢驗
盡管前文的實證檢驗初步驗證了本文的基本預期是成立的,但為了保證估計結果的可靠性,通過三個控制變量的相應替換分別進行再檢驗(表7)。對比表7與表6的對應變量結果,首先,在LANj,t替代BORcj前,當以PGDPj,t替代GDPj,t,除表7中(1)列的PGDPj,t結果可能因近年來其國內勞動分工水平提高而抑制部分進口需求以致為負顯著外,其他無論是TFIj,t結果,還是其余的PGDPj,t結果,抑或是DIScj結果,它們的方向、顯著性均未發生變化,這說明TFIj,t結果為正顯著的結論是成立的。其次,當以LANj,t替代BORcj,各變量的顯著性、系數符號均未發生變化,這再次表明上述各模型估計結果均具有較好穩健性。最后,當以WTOj,t替代FTAcj,t,除WTOj,t結果與FTAcj,t結果的顯著性有差異可能跟中國簽訂FTA的“一帶一路”伙伴過分強調貨物貿易自由化,以及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尚未入世有關外,其余變量的顯著性、方向均未發生變化,這又證明上述各模型的估計結果有效可信。可見,TFIj,t結果為顯著正效應的核心結論經多個替代變量檢驗都依然是成立的。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3.1 結 論
本文在構建貿易便利化指數的基礎上,利用中國與“一帶一路”戰略58個伙伴2006—2017年的面板數據,定量分析了“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向其絲綢出口貿易的傳導機制,并通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得出如下有益結論。
“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對促進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發展具有顯著正效應。這從該機制結論的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中即可看出,一是當依次逐一引入不同控制變量,該效應不僅方向依然未變,而且彈性還在波動中增大,并相對于其他變量基本為最大;二是當新設三個控制變量依次替代相應控制變量,該效應方向始終未變,且彈性相對較大。由此,不僅表明“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的正面促進效應顯著、穩定、可靠、正相關,而且還佐證了目前“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水平普遍低下的現狀,當然也就意味著“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對促進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發展的潛力巨大。
雖然貿易便利化是影響中國絲綢出口的重要因素,但并非為唯一影響因素,且其他因素對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發展亦具顯著影響效應。在樣本控制變量中,“一帶一路”伙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僅次于貿易便利化該效應的正顯著重要因素,“一帶一路”伙伴的人口量該效應又次之;雙方接壤、簽訂FTA的兩該效應亦均正向顯著。而雙方間地理距離的負向顯著效應并未因“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而明顯弱化。
3.2 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的主要政策含義在于,對于目前“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水平普遍低下而成為制約中國對其絲綢出口貿易增長主要瓶頸的問題,中國應明確自己的大國身份,發揮“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且中國已具備深化“一帶一路”價值鏈和國際產能合作基礎的比較優勢。同時結合“一帶一路”伙伴的潛力和特點,將“一帶一路”倡議與其發展倡議對接,并置貿易便利化于關鍵核心位置,帶動并幫助“一帶一路”伙伴盡快打通雙邊絲綢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大力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絲綢貿易互聯互通設施和機制建設。一是因勢利導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對于雙方接壤邊境地區,應大力推進航空網建設,建立航空聯盟,以推動雙方鐵路、公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對于“一帶一路”高收入水平伙伴,應重點加強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包括伙伴間及區域內的鐵路、公路、碼頭、機場等尤其是港口和綜合運輸大通道的銜接;對于“一帶一路”中低收入水平伙伴,應注重信息平臺建設,尤其是大力推動電子商務與通關、物流、支付等協同發展。二是積極推進通關一體化建設,特別是推動“一帶一路”伙伴加快與中國建立包括AEO(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在內的海關監管互認機制,并力爭于2020年前完成與中國有AEO合作意愿的“一帶一路”伙伴的互認。
第二,持續不懈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的邊境口岸轉型升級。一是以“大通關”倒逼“單一窗口”的建設與完善。盡快使絲綢貿易商“一次申報”后,各相關機構即可進行相應檢驗,以實現貨物在口岸現場僅一次移箱、一次開箱、一次查驗的目標。二是構建“一帶一路”伙伴海關信息及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推動電子口岸的部門間、國家間合作,提高通關效率;逐步實現海關審批作業電子化,提高通關透明度,規范政策法規,杜絕海關工作人員存在不合法收入現象。
第三,合作共贏共同打造促進貿易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的支持平臺。一是為“一帶一路”伙伴貿易便利化建設項目提供穩定金融支持平臺。應以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和國家主權財富基金等多邊機構為依托,將“一帶一路”伙伴的貿易便利化建設項目充分對接金融保險,形成金融支持和保險保障的互為促進的旺盛“生命共同體”。二是大力構建“一帶一路”高標準自貿區網絡。以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便利化協定》為基礎,借鑒貿易便利化水平高的國家經驗,加快中國與“一帶一路”伙伴的FTA簽訂進程,升級既有FTA協議,并最終建成“一帶一路”FTA。
參考文獻:
[1]WALKENHORST P, YASUI T.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 [J]. International Trade, 2009, 2(3): 191-220.
[2]WILSON, JOHN S, MANN. 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suring the impact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
[3]孫林, 徐旭霏. 東盟貿易便利化對中國制造業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2011(8): 101-109.
SUN Lin, XU Xufei. Empirical analysis on impact of ASEAN trade facilitation on Chinese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 grow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1(8): 101-109.
[4]方曉麗, 朱明俠. 中國及東盟各國貿易便利化程度測算及對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 2013(9): 68-73.
FANG Xiaoli, ZHU Mingxia. Empirical study on degree of trade facilitation of CAFTA and its effect on expor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3(9): 68-73.
[5]WILSON J S, MANN C L, OTSUKI T. Assessing the benefits of trade facilit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J]. World Economy, 2005, 28(6):841-871.
[6]JOHN Arnold. The role of trade facilitation in export growth [J]. South Asias Growth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2007, 1(1): 191-235.
[7]SHEPHERD B, WILSON J S. Trade facilitation in ASEAN member countries: measuring progress and assessing priorities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9, 20(4): 367-383.
[8]任祎卓, 顧國達. 美國經濟波動對中國絲綢出口貿易的影響[J]. 蠶業科學, 2016, 42(3): 525-531.
REN Yizhuo, GU Guoda.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ic fluctuation on Chinas silk export trade [J]. Science of Sericulture, 2016, 42(3): 525-531.
[9]霍尚一, 林堅. 中國絲綢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 蠶業科學, 2008, 34(3): 556-561.
HUO Shangyi, LIN Jia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n silk export trade in China [J]. Science of Sericulture, 2008, 34(3): 556-561.
[10]林高榜, 吳豪翔, 閔思佳. 加入WTO以后影響中國生絲出口因素的實證研究[J]. 蠶業科學, 2006, 32(4): 568-572.
LIN Gaobang, WU Haoxiang, MIN Sijia.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influencing elements of raw silk export of China after entering WTO[J]. Science of Sericulture, 2006, 32(4): 568-572.
[11]WILSON J S, MANN C L, OTSUKI T. 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new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he impact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3, 17(3): 367-389.
[12]譚晶榮, 潘華曦. 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問題, 2016(5): 39-49.
TAN Jingrong, PAN Huaxi.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trade facilitation had on the expor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2016(5): 39-49.
[13]宋偉良, 賈秀錄. 貿易便利化對中國產品出口的影響研究:基于 G20 國家的計算[J]. 宏觀經濟研究, 2018(11): 102-115.
SONG Weiliang, JIA Xiulu.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rade facilitation on Chinese product exports:based on calculations in G20 countries [J]. Macroeconomics, 2018(11): 102-115.
[14]李輝, 付華. “一帶一路”背景下貿易便利化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基于行業的實證分析[J]. 價格月刊, 2017(6): 49-55.
LI Hui, FU Hu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rade facilitation on Chinas export tr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sed on industrial empirical analysis [J]. Price Monthly, 2017(6): 49-55.
[15]TINBERGEN J.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 [J].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1): 27-30.
[16]PYHNEN P. A tentative model for the volum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1963(90): 93-100.
[17]林琦, 歐思歆.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對中國出口影響的實證分析[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8, 48(23): 59-68.
LIN Qi, OU Sixi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the trade facilitation levels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on Chinese exports[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8, 48(23): 59-68.
[18]史本葉, 張永亮. 中國對外貿易成本分解與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J]. 財經研究, 2014,40(1): 73-82.
SHI Benye, ZHANG Yongliang. De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 costs and dual margins of export growth in China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4,40(1): 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