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義學 張靜

俯瞰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退耕還林的坡地上呈現出五彩斑斕的秋景。
延安市吳起縣南溝村,53歲的閆志雄坐在自家小院遙望著一片蔥郁的遠山,向記者講述起20多年前的景象。“那時候,這些山幾乎都是禿的,春天、夏天去山上種地,一棵能遮陰涼的樹都找不到。”他說,“春天一刮風,黃土、沙塵遮天蔽日。山扛不了風,地保不住水。一年到頭面朝黃土背朝天,有時候連播下的種子都收不回來。夏天,下一場山水褪一層泥,種一茬莊稼剝一層皮,村里人每家種幾十畝地,卻還要餓肚子。”
為此,1998年6月1日,吳起縣委縣政府作出了《關于實行封山禁牧舍飼養畜小尾寒羊的決定》。與決定同時出臺的,是吳起縣實行封山禁牧和退耕還林的20字方針:封山退耕、植樹種草、舍飼養畜、林牧主導、強農富民。
1999年,吳起縣出臺了封山退耕政策,在黃土高原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一次性將155.5萬畝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并率先啟動了植樹種草工程。
“從這里能望見的這些山,都是我們村里的。山上的林子,都是我們村民一棵一棵栽起來的。”閆志雄指著周圍連綿的青山對記者說,“在陜北這樣干旱缺水的地方,種樹很難一次成活,需要經過三年中五六次的補種才能長起來,一片林子往往是‘爺爺孫子五輩樹’。”
據了解,一年中的春、秋兩季,是陜北種樹的最佳季節,像閆志雄一樣的吳起農民起早貪黑趕時間植樹。為了在陡峭的山坡上種樹,農民們把樹苗放在背后的背簍中,手腳并用地爬上去。吳起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換來了滿山綠樹成蔭,也贏得了榮譽——吳起成為全國退耕還林縣(市、區)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積最大的縣份之一。
2000年3月份,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局、國家計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2000年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退耕還林(草)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退耕還林試點工作。陜西省林業廳反復調研論證,將這些政策措施結合我省實際,進行了細化完善。省政府制定了《陜西省退耕還林(草)試點糧食供應暫行辦法》和《陜西省退耕還林(草)試點資金報賬制暫行辦法》。最終確定補助標準為南方三百斤、北方二百斤糧食,補助年限確定了五年八年。以在保證不復墾的前提下,能夠解決退耕戶的生計問題。
據了解,彼時我省很多地區的糧食產量并不高,特別是陜北地區,當時一畝地實際產糧達不到200斤。制定這一標準,主要考慮到:需要退耕還林的地方,基本都是貧困地區,老百姓本來就缺糧,越缺越想開荒多種。只有通過比較高、比較長期的補貼,才能讓這些地方的老百姓有一個休養生息的時期,才能調動起來農民退耕的積極性。

俯瞰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
吳起縣種樹農民開著拖拉機、三輪車領糧食的新聞畫面一經電視報道出來,就在全省各地農村引起了轟動。全省各地農民對照政策標準,踴躍參與“退耕還林”,“吳起經驗”迅速在全省推廣開來。
“2002年以后,全省全面鋪開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陜西省林業局退耕還林辦羅奇主任向本刊記者介紹道,“截至目前,我省累計完成國家下達的退耕還林計劃任務3951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778.8萬畝,為全國前列。荒山造林1932.7萬畝,封山育林239.5萬畝,工程涉及全省10個市102個縣級單位。國家累計投入我省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0多億元。我省成為全國退耕還林先進省份,涌現出退耕還林第一市——延安、退耕還林第一大縣——吳起縣等先進典型。20年退耕還林,塑造了陜西生態建設的綠色豐碑!”
放眼今日延安,春夏秋三季滿眼蒼翠,一改以往滿目黃土的荒涼景象。截至2017年底,延安實施的退耕還林面積1077.46萬畝,占到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9.4%,納入國家計劃997.14萬畝,占全國計劃內退耕還林面積的2.5%,全省的27%。工程涉及到28.6萬農戶、124.8萬農村人口。
據陜西省林業局黨雙忍副局長介紹,陜西省森林覆蓋率由退耕前的30.92%增長到43.06%,凈增12個百分點,綠色版圖向生態脆弱的陜北地區延伸了400多公里,已經實現了“黃色變綠色,淺綠變深綠,深綠變黛綠”。昔日的陜北“黃土高坡”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秦巴山區如今也變得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更富。全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08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區年均輸入黃河泥沙量由原來的8.3億噸減少到4億噸。北部沙區每年沙塵暴天數明顯下降。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棲息地范圍不斷擴大,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總體來看,陜西生態狀況已由退耕前的“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總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轉變。
綠色,正在成為三秦大地的主色調。
1999年8月6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來延安視察,在寶塔區燕溝流域的聚財山上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要求延安人民“變兄妹開荒為兄妹造林”,實施退耕還林,建設美好家園。
當時,聽到朱總理的號召,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是一臉茫然。老區群眾心里,更敬重開荒種地模范——三五九旅,更喜歡“兄妹開荒”的生產場景,誰有“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觀念呢?革命老區的農民,滿腦子都是“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勤勞致富觀念。
“人民群眾的科學發展觀是在國家經濟實力一步一步強大的過程中自我覺悟的!”黨雙忍副局長給本刊記者深入分析說,“退耕還林20年取得的巨大成績,我們日益強盛的國家是堅強有力的后盾。中央財政通過糧食直接補貼的方式,有力持久地保障了退耕農民的生計問題。一部分農民進城務工做生意,一部分農民留下來種樹,不論務工、做生意還是種樹,農民的收入都比過去種糧食高出很多,誰還愿意再開荒毀林種莊稼呢?一年又一年,林木長起來了,看到滿眼綠水青山,感覺到生活日益豐盈,誰不高興呢?農民把‘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的愿望迫切了,也覺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20年來,正是從“國家要被子,農民要票子”的實際出發,在山綠的同時,著力解決好農民生計問題,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達到了“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的戰略目標。
羅奇主任告訴本刊記者,退耕還林后,廣大退耕農戶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糧食生產由開山種地、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少種高產轉變;畜牧業生產由自由放牧向舍飼養畜轉變;生產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生產方式由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
退耕還林工程使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了生態改善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生態意識明顯增強,主動要求實施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漸漸深入人心,陜北的干部群眾愛綠、護綠意識明顯增強,造林、護林已變成一種自覺行動。正如延安市退耕辦主任仝小林所說:“歲月流轉,百姓對綠和美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維度。生態跨入新時代,也融入萬家新生活。”

延安市吳起縣鐵邊城鎮三谷堯村退耕還林后的新貌

俯瞰南泥灣觀光稻田
退耕農民思想覺悟提高的過程,正是禿嶺荒山變成綠水青山的過程,僅僅達到綠水青山還遠遠不夠,留在農村種樹的農民,還要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才能逐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目標——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退耕還林20年來,不僅扭轉了陜西的生態環境,還改變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廣種薄收難溫飽”的生活狀況,以生態巨變促農民脫貧致富,實現了“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現實美景。
據了解,退耕還林以來,陜西省雖然退耕了1778.8萬畝耕地,但是加強了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行了科學種田,糧食生產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全省年均糧食產量始終穩定在200億斤左右,與退耕前基本持平。
退耕還林后,延安市過去廣種薄收、滿山放牧的傳統農牧業逐步被高效、集約的設施農業、現代化農業和多種經營所代替。糧食、林果、畜牧、設施蔬菜以及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實現跨越式發展。延安各縣擴大了蘋果種植面積,不適合蘋果種植的山坡,也種植了花椒、紅棗、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木,這些林產品,成為退耕群眾重要的收入來源。延安農民的人均純收入由退耕前1998年的1356元提高到2017年的11525元,增加了10169元。
南泥灣村的史映東在退耕還林后和幾個村民合伙辦了一個養殖合作社,養了700多頭散養豬,一年純收入17萬元。村里還有5家這樣的養豬戶,家家都富了起來。安塞區雷坪塔村農民張蓮蓮,帶領家人累計植樹造林1750畝,如今她在千畝林地里創辦生態農場發展林下養雞,年出欄土雞3萬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貨,以張蓮蓮名字命名的“蓮花雞”品牌也逐漸打開了市場。2017年,張蓮蓮的養雞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80萬元。
“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糧食生產中解放出來,開始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設施農業、農村工商業和勞務經濟,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黨雙忍告訴本刊記者,“我省還形成了一大批茶葉、核桃、花椒、山地蘋果等栽植專業村、專業戶,為林業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不論陜北、陜南,到處可以看到‘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現實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