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格
(廣西藝術學院 中國畫學院/漓江畫派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中國繪畫的發展離不開技巧、圖式和題材、內容的創新。對它的探索既是一個畫家風格成熟的標志,也是其創作理念的體現。中國畫的創新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滋養,以及藝術家對他所處時代審美趣味的研究。
鄭軍里是一位始終面對現實并極富創新能力的畫家。他立足于現實生活所得的體驗與感受,又汲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并時刻提醒自己創造新的形式語言和表現樣式。這具體表現為他對藝術與人、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生命的態度與思考,當然也表露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獨立的創新精神,賦予中國人物畫筆墨、色線以鮮活的個性,顯示出在法度之中自由創造的革新意識。
鄭軍里早年在桂西南丹采風,白褲瑤粗獷、豪爽的性格及豐富多彩的生活,激發了他創作出120幅歷史人物畫的沖動。1996年,他又到貴州岜沙寫生考察,苗族人超脫、悠閑自在的風土人情,再一次激發了他的創作欲望,他以簡潔、單純的沒骨畫法與線面相融合的技法,完成了數百幅少數民族題材的構思與主題創作。20年后他又將目光與表現題材轉向他熟悉的學院生活,以舞蹈人物創作作為其創新的突破口,半年間他一氣呵成,創作了200幅舞蹈人物畫。這些充滿活力的作品洋溢著現代人的生命精神和濃郁的時代氣息。從此,他確定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以成熟的風格與嶄新的審美面貌,為當代畫壇所矚目。
然而鄭軍里并沒有停止探索和創新的腳步,他深知,藝術創作是對人生的寫照,優秀的藝術作品永遠能夠透過現實生活的遮蔽,揭示其真實的本質,指導人們體驗生活的真正內涵與意義。他清楚地認識到,藝無止境,中國畫藝術要薪火相傳,仍需攻關克難不斷創新,但這種創新并不是停留在紙面上與文字中,而應付諸行動,這樣,中國畫才能在當代藝術大潮里獲得新的生命。
《甘南蒼茫》組畫是鄭軍里西行探藝的成果——在彌漫著藏族民眾生活風情的草原上補充其中國畫創新營養的一次破冰之行,也是其創作心境與畫境融為一體并走向成熟的又一次高峰。
鄭軍里這組以甘南生活為主題的創作,目的并不是一般性地謳歌牧民生活的壯美,更不是獵奇以博眼球,而是通過以甘南牧民質樸的天性與自然率真的生活為載體,力求探尋傳統審美轉向現代審美的連接點,以及傳統繪畫、民間審美、現代語境三者融集的切入點。他將通過這次寫生確定屬于自己、符合這個時代的人物造型的新視角、新途徑、新方法和新手段。從藏族民眾的快樂歡顏、真善美智及豪邁質樸的個性中,尋找自然而獨特的藝術語言與符號。這才是鄭軍里采風的實際目的,也顯示出他一以貫之的創作作風和態度:遵循創作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最終達到高于生活的法則。所以,他筆下的人物畫往往形象生動、鮮活、概括、傳神,不管是靜態還是動態,都表現得非常精巧、精致、精彩,作品虛實處理得當,衣紋疏密自然,這也是絕大部分人物畫家所做不到的。
鄭軍里題材的不斷變化,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中國人物畫的創新發展,正是以筆墨修煉和形式嬗變為前提的,筆墨創新是中國繪畫發展的重要環節。鄭軍里多次變換采風地點,選擇不同民族寫生,就是為其造型創新尋找一條新的個性化筆墨探索的路徑。他一方面通過筆墨創新來增強寫意形象的藝術韻味,另一方面通過深入生活和現場采風攝取鮮活的人物形象,這使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于筆底生化而出。他注重水墨的妙逸之趣,并將其服務于寫意人物的造型。受黃胄先生的影響,鄭軍里的人物畫一直保持著豐富的動態與趣味性。與黃胄不同的是,他更強調西方素描造型,色雅墨淡而不失人物的厚重感,當然,這與他長期練就的寫實功力和對人體結構的熟悉、理解程度分不開——他隨意揮寫的墨與色,筆斷意不斷的墨線,沒有幾十年的功力是不可能達到的。
與以往不同的是,鄭軍里這組甘南之行的作品,一改原來的畫風,而注重場面描寫,《草原漢子》《犟》《齊心協力》《一路向西》等,人物眾多,牛羊成群,道具細致,天地寥廓,這些感人的畫面都來自于甘南帶給他的感動。甘南寬廣的草原,藍天綠草,牛羊駿馬,幽靜神秘的赤壁山川,每一個場景都是激發鄭軍里創作的圣地。中國畫的創作需要將美進行心靈轉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依托對象和情感,轉化為或凝重或渾厚或飄逸或雋永或頓挫有力或跌宕起伏或雄渾博大或氣勢磅礴的筆墨形態,這是中國寫意畫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也是區別于世界任何一個畫種的特色所在。
鄭軍里問道西行,“路漫漫其修遠兮”。探索自然與人生的規律,尋找藝術真諦,永遠是一個優秀藝術家所應具備的特質。“生而知之者”才華橫溢,“學而知之者”步入妙境。時代需要繪畫反映生活,并逐步將生活轉化升華為情感、思想、精神、品位的最高境界。
希望鄭軍里這組甘南之行的作品,能將我們帶入到一種新的審美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