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萬 安 陽2* 馬武開2 鐘 琴2 項飛燕
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2
痛風性關節炎(gout)是指機體嘌呤代謝異常造成體內尿酸蓄積,尿酸鹽沉積在關節以及關節周圍造成局部疼痛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俗稱“痛風”[1],主要臨床特征是突發非對稱性關節紅腫熱痛。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約有2800萬人罹患痛風,并且痛風發病率逐年上升[2]。痛風的常用藥物(苯溴馬隆[3]、秋水仙堿[4]、非布司他[5]等)長期使用時易出現不良反應,甚至肝腎功能損害,而傳統中醫藥及少數民族醫藥在治療痛風方面有獨特的功效。筆者通過查閱文獻,整理了蒙醫、藏醫、維醫、壯醫、傣醫、彝醫和苗醫對痛風的認識和治療報道,現綜述如下。
痛風屬于蒙醫“圖列”病,蒙醫理論認為該病病是因赫依(氣)、琪素(血)發生邪變,侵入關節,與黃水相混致關節出現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變形等表現的一種全身性疾病,根據不同的癥狀可將圖列病分為黑圖列、白圖列、花圖列。哈斯額爾敦等[6]發現運用具有燥協日烏素(黃水)、祛琪素(血)熱功效的加味巴日格順五味湯,可改善痛風患者的關節疼痛癥狀,同時降低患者的尿酸水平。額爾登蘇和等[7]運用內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治療痛風,發現在以烏力礎-18、珍寶丸、風濕二十五味丸、依曼章古-3、清熱二十五味丸、狀倫-5作內服的基礎上,加以五味甘露散煎湯外洗患部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15例患者尿酸明顯下降、痛風石明顯變小甚至消失,有效率達100%;有研究[8]表明,珍寶丸不僅可以降低患者尿酸水平,還有一定保護腎功能的療效;五味甘露散又稱五花浴飲,由冬青葉、刺柏葉、水柏枝、麻黃、小白蒿組成,烏仁圖雅[9]發現單用五味甘露散,痛風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可得到明顯改善,總體有效率達100%。趙巴根那[10]發現文冠木等蒙藥用白酒調成糊狀外涂在局部,可以明顯減輕紅腫疼痛的癥狀,總有效率為92.5%。亦有文獻[11]報道森登-4是圖列病的常用復方,由文冠木、川楝子、訶子、梔子等組成,具有清熱祛毒燥濕的功效,但未見相關藥理學等研究報道。徹勒木格[12]予痛風患者口服苦參-3、合日呼-5、森登-4、嘎日迪-15為主的湯藥后,配合在犢鼻、內膝眼、梁丘、血海、陽陵泉、鶴頂等處施以溫針灸,取得較好的療效(總有效率為72.0%)。
痛風與藏醫學中的“直合乃”病類似,藏醫經典《四部醫典》中記載:人體三因(氣、膽、涎)、血、黃水紊亂或瘀積局部,使血液中的雜質聚集于膽,膽汁可轉化為“黃水” (有糟粕之義) ,黃水浸襲關節是導致直合乃發生的原因,根據臨床表現可將直合乃分為氣型、膽型、血型、涎型4類,治療方法分為單藥、復方及外治3個方面。
2.1 單藥 藏醫藥中許多單方可有效治療痛風,其現代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黃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的影響及抑制炎癥反應方面。XOD是促使嘌呤分解代謝形成尿酸的關鍵酶,通過抑制XOD的活性能減少尿酸合成,達到治療痛風目的。曲瑪孜(漢文載為西伯利亞蓼、塔黃、小大黃等)為藏醫常用藥,用藥歷史悠久,具有瀉“黃水”、消水腫的功效。王曉云等[13]發現西伯利亞蓼可以降低小鼠肝臟XOD的活性,上調小鼠腎臟葡萄糖轉運體9(glucosetransporter9,GLUT9) 、有機陰離子轉運體1(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OAT1)mRNA的表達水平,同時下調尿酸鹽陰離子轉運體1(urateaniontransporter1,URAT1) mRNA的表達,證實曲瑪孜可以減少尿酸合成、增加尿酸排泄;熊雯雯等[14]發現藏藥短穗兔耳草對高尿酸小鼠亦有類似作用。孫杰等[15]發現藏黨參可抑制XOD代謝E而產生減少尿酸生成的作用。于瑞雪等[16]發現藏藥水母雪蓮乙醇提取物可以抑制LPS誘導小鼠血白細胞增高、下調小鼠血清中TNF-α和COX-2水平,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王莉等[17]在藥物測定時發現水母雪蓮最多可以提取出0.0146%左右的秋水仙堿,印證了水母雪蓮含有多種抗痛風的藥理成分。桑當是藏藥文冠木的樹枝,王仁嬡等[18]發現桑當通過抑制NF-κB活化、降低ICAM-1的表達,可延緩炎癥細胞積聚、黏附,發揮抗痛風的作用。此外,有學者報道藏藥齒苞黃堇[19]、風毛菊等[20]傳統藏藥均能抑制XOD活性。
2.2 復方 復方是藏藥治療痛風的一大亮點。澤翁擁忠等[21]通過數據挖掘發現藏藥治療直合乃的規律是以具有清血瘀血熱、干黃水、疏理氣機、調節血液的三果(訶子、毛訶子、余甘子) 和三黃水藥(決明子、黃葵子、乳香) 為核心藥物進行治療。十五味乳鵬散、十味乳香散有干黃水之效,寇毅英等[22]發現十五味乳鵬散可能通過降低COX-2 的表達,降低COX-2、PGE2的水平而產生抗痛風的作用。黃亞敏[23]運用十五味乳鵬散、十味乳香散及五味麝香丸灌胃痛風模型小鼠,發現三味藏藥均能降低小鼠血尿酸水平、減輕耳廓腫脹度,具有較好降尿酸及抗炎作用。柳永明[24]運用十味乳香散內服聯合五味甘露藥浴局部熏洗治療痛風,發現其能明顯減低血尿酸及CRP水平,臨床有效率82.5%;于福山[25]運用類似方法治療痛風也取得較好療效,總有效率達98.3%。劉忠[26]發現七味羅堆多吉顆粒可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孫曉波[27]運用復方貓乳散(由貓乳、訶子、乳香等干黃水藏藥組成)可顯著抑制高尿酸血癥小鼠XOD活性、減少尿酸合成,具有降低痛風大鼠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的作用,同時升高痛風大鼠模型5-羥色胺和多巴胺的含量,有鎮痛止痛效果。
2.3 外治 桑吉才讓[28]運用藥消痛貼膏(曼乾消痛貼)外敷痛風患者的疼痛關節,可以明顯緩解疼痛癥狀(VAS評分),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仁青卓瑪[29]使用青鵬涂劑及藏藥藥粉敷于疼痛關節處能夠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治愈率95%)。梁紅英[30]使用童子尿加短須棘豆粉軟膏外敷局部配合內服二十五味驢血丸等方法,也能緩解疼痛癥狀(總有效率為97.32%),有迅速消除炎癥的作用。羅啟年[31]使用由棘豆、亞大黃、鐵棒錘等制成的奇正青鵬膏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發現其可以明顯改善疼痛(VAS評分)、壓痛和疼痛積分,總有效率93.33%。東知才讓[32]給患者服用三果湯散或蓽茇湯散后取紅腫關節部位放血100-200 mL,放血后給予藏藥十五味乳鵬丸、五味寬筋藤湯散二十五味驢血丸等口服,發現對痛風患者治愈率高達97.5%;這與楊毛才讓[33]的觀察基本一致。
維醫認為痛風為體液失調,濕寒內盛,黏液質旺盛,多種體液混合附著于血管,造成血行郁滯,從而出現關節紅腫熱痛,故痛風急性發作期可歸屬于維醫“黏液質疾病”。通滯蘇潤江膠囊是維醫的千年驗方,具有行氣化瘀通絡的功效,是痛風性關節炎臨床中最常見的少數民族成藥之一。朱芳曉等[34]在臨床中發現通滯蘇潤江膠囊可以明顯降低痛風患者的血清ESR、CRP、IL-1β、TNF-α水平,改善痛風癥狀積分;汪洋[35]運用該藥治療痛風,患者的尿酸和炎癥指標有明顯降低,治療總有效率(93.3%)。槌果藤是維族特色用藥,又名刺山柑、野西瓜、老鼠瓜,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的功效。周曉濤等[36]發現槌果藤能降低AA大鼠血清中TNF-α及sICAM-1水平,可有效抑制AA大鼠模型關節急性炎癥反應;羅俊[37]取鮮刺山柑果搗成糊狀包敷痛風患者患部,可以緩解患者關節紅腫熱痛的癥狀(總有效率60%)。王雨等[38]發現維藥菊苣可顯著降低高尿酸血癥大鼠血清血清二胺氧化酶、血清D-乳酸、腸道β-防御素1水平,促進腸道sIgA分泌,改善腸道菌群結構,增加有益消化菌群數量,從通過增加尿酸排泄途徑的方式降低血尿酸水平。烏英別兢[39]在阿是穴及患側內庭、太沖穴行放血療法15次,可明顯緩解痛風患者疼痛癥狀(有效率100%)、降低血尿酸水平。
《傣族醫藥學》中記載:傣醫學的理論基礎是“四塔五蘊學說”,認為人體機能由土塔、水塔、火塔、風塔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調節,急性痛風可歸為傣醫“攏沙喉”的范疇,即由熱風所引起,表現為肢體紅腫熱痛的疾病,倡導治療中以清火除濕、祛風止痛為主。名老傣醫康朗香[40]治療痛風善用蔓荊根、黑心樹、秀毛野棗、竹葉蘭、定心藤、青竹標、臘腸樹、人字樹、山大黃等煎湯內服,同時配合姜黃、青牛膽、黃姜、蔓荊葉、除風草等鮮品搗碎外敷局部,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療效。玉罕[41]使用鮮品傣藥(青牛膽、旱蓮草、姜黃、大葉火桐等)搗碎冷敷患部,能明顯改善患者痛風癥狀(治愈率77%)。傣藥痹通膠囊有利水消腫、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玉臘波[42]運用傣藥痹通膠囊內服聯合青牛膽、姜黃外敷治療痛風,總有效率92.5%。張嫻等[43]常規抗痛風治療時配合比比篙、大黃和白芷為散調敷患部,發現能更好地降低患者ESR、CRP及尿酸水平,緩解疼痛癥狀(總有效率為90.0%)。陳清華等[44]發現傣痛消可降低高尿酸血癥小鼠血尿酸水平;馮志江[45]使用傣痛消(油麻20 g,麥別20 g)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證候積分、疼痛指數有明顯改善,治療有效率達86.20%。大麻藥(Dolichosfalcata Klein.豆科鐮扁豆屬)是傣醫用于消腫止痛的常用藥,Chen L等[46]發現大麻藥總皂苷是大麻藥中抗痛風的主要成分,Wei H等[47]在實驗中發現大麻藥苷A抑制caspase-1激活、減少IL-1β分泌是大麻藥抗痛風的一個途徑。
痛風急性期屬于壯醫“發旺”之“隆芡”病[48]。壯醫認為“三道兩路” (谷道、氣道、水道及火路、龍路)是人體機能的核心,且以通為用。邪毒郁滯谷道、水道,兩路壅滯,某道或路不暢則致體內氣血失于均衡、陰陽衰盛不調,正氣不足或邪毒侵襲機體,使天、地、人三氣不能同步運行,痹阻筋骨關節,故局部出現紅腫疼痛突然發作、迅速加重、疼勢劇烈難忍的癥狀。葫蘆茶除痹湯是名壯醫黃漢儒教授治療隆芡病的主方之一,主要組成為葫蘆茶、金銀花、見腫消、土牛膝等,曾翠瓊[49]發現該方可明顯降低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和關節腫痛指數,改善中醫證候評分。李鳳珍等[50]將隆芡分為陽證和陰證,治療上陰證以除濕解毒、化瘀通絡為原則,予倒水蓮、陰陽蓮、土茯苓、田七等;陽證以清熱除濕、解毒通絡為原則,予寬筋藤、透骨消、忍冬藤、藤當歸、兩面針等;發現該法可以緩和降低痛風患者(尿酸值低于700 umol/L為宜)的尿酸水平,關節疼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且無不良反應。鐘麗雁等[51]使用壯藥內服配合武打將軍酒外治綜合治療痛風,結果顯示可降低患者尿酸及血沉,關節改善有效率為 87.9%。結果顯示可降低患者尿酸及血沉,關節改善有效率為 87.9%。蘇等華[52]發現痛風康顆粒(鐵掃帚、土太片、車前草等)可降低高尿酸血癥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抑制MSU致關節炎大鼠足跖腫脹度,能提高小鼠的痛閾,有一定的鎮痛作用。 廣西民間有使用擬黑多刺蟻治痛風的驗方,韋桂寧等[53]發現擬黑多翅蟻醇提物和水提物可以降低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抑制MSU性關節炎大鼠關節腫脹度;進一步研究[54]顯示擬黑多刺蟻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較富含抗痛風物質。赤蒼藤(當地稱“排毒菜”)是壯族人民生活中常食用的野菜,具有排毒利尿的效果,黃元河等[55]發現赤蒼藤醇提物可以降低高尿酸血癥的尿酸水平,對腎功能亦有一定保護作用。
點線灸是壯醫使用藥線對局部梅花穴(阿是穴及其上下左右各1.5 cm處,5個穴位呈梅花狀)進行灸烤的一種療法,陳日蘭等[56]用該法治療濕熱蘊結型痛風,患者的尿酸水平和關節腫痛積分有明顯改善,總有效率93.3%;有研究[57]還發現點刺放血結合點線灸可以明顯降低痛風患者的關節腫痛數及血尿酸、血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不良反應僅6.4%,遠低于英太青治療組;廖子龍等[58]發現單獨運用點線灸、點刺放血均能有效促進痛風患者尿酸排泄、改善疼痛癥狀(總有效率分別為83.33%、86.67%),但二者結合的療效最佳(總有效率96.67%)。壯醫刮痧排毒療法是指用牛角刮痧板和生山茶油對背部進行刮痧,出痧處再與三棱針進行點刺拔罐放血,牙廷藝[59]發現運用該法結合別嘌醇、苯溴馬隆口服可更好緩解疼痛、降低尿酸(總有效率96.4%)。壯醫蓮花針拔罐逐瘀法是用蓮花針叩刺局部,然后予拔罐疏通二路氣血、驅散瘀血邪毒,最后予活絡逐瘀酒外擦。梁振興[60]將90例痛風患者隨機分組,與口服尼美舒利、別嘌呤醇治療相比,運用蓮花針拔罐逐瘀法總有效率更高(91.1%)。壯醫針挑療法指在紅腫部位予無菌三棱針挑破表皮后挑斷皮下纖維,針眼有血滲出后用竹罐在該部位拔附,有疏通道路瘀滯毒邪、鼓舞正氣之效,楊秀靜等[61]發現運用針挑療法治療痛風可明顯緩解紅腫疼痛癥狀,但無降尿酸作用。
痛風急性期可歸屬于“熱風濕”一類,苗醫學[62]認為筋和脈是人體最重要的運輸系統,苗醫有言“無亂不成疾”,筋行氣、脈行血,風濕熱毒浸犯筋脈,致機體正常物質運輸不暢,能量溢出化為邪毒,體內生毒亂而發為熱風濕,治療時應以通筋脈、除毒亂為主。云雪林等[63]發現用通痹排濁驗方(伸筋草、大血藤、走馬胎、透骨香、飛龍掌血、鐵筷子等苗藥組成)能改善MSU所致大鼠足腫脹度、降低血尿酸,有較好止痛療效。瀉酸靈[64]是苗醫歐沛修自創苗方,服用瀉酸靈后可出現腹瀉、尿黃尿臭、小便沉淀物等尿酸排泄增多現象,有明顯的降尿酸效果,但目前無詳細配方及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報道。夏景富[65]用以土茯苓、山慈菇、萆薢、虎杖為主方內服兼以鮮魚腥草、鮮虎杖搗爛醋炒熱敷患處,最后以八角楓根皮浸酒涂擦局部的綜合方法治療痛風,發現此法可以有效降低尿酸、緩解疼痛(13例有效12例)。曹永芬等[66]運用由豨薟草、絡石藤、狗尾巴花、三百棒等苗藥制成的痛風膠囊治療34例高尿酸血癥,發現口服由痛風膠囊降尿酸藥效與丙磺舒基本相同。甘琳等[67]將40例痛風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予苗藥痛風湯聯合雙柏散、雙氯芬酸鈉雙釋放腸溶膠囊治療,發現苗藥組CRP、ESR、尿酸水平低于西藥組。苗藥痛風停治療痛風的研究頗豐富,痛風停方主要由生石膏、川牛膝、絡石藤、大血藤、觀音草、芭蕉根、黃柏、萆薢等組成,研究[68-69]顯示痛風停方可以降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模型大鼠血清IL-8、IL-1β、IL-6 及TNF-α水平;劉正奇[70]進一步證實痛風停促尿酸排泄作用是通過抑制URAT1基因的表達、上調UAT的基因表達而實現。透骨香是滇白珠莖葉,是苗醫治療關節疼痛的常用藥,陳應康等[71]發現透骨香可降低痛風大鼠踝關節關節液K+、DA、NE、5-HT 含量和血清PGE2、LTB4水平,升高痛閾,且藥效呈劑量依賴性。飛龍掌血是用于消腫止痛的典型苗藥,田培燕等[72]發現其可以明顯減低痛風大鼠血血清IL-1β、IL-6和TNF-α,減少關節滑膜組織中IL-1β、IL-6 、TNF-αmRNA 及NF-kBp65的表達,并指出飛龍掌血可以下調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樣分化因子88(MyD88)、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6(TRAF-6)的表達,而TLR4/ MyD88是痛風的炎癥反應的關鍵過程。
筆者主要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苗族當前的中文文獻進行了整理。痛風是常見的代謝病,因其癥狀以關節疼痛為主,各民族醫學對本病都有較深的認識,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治療方法。然而,只有經過科學和明確的研究,用客觀明了的臨床或實驗數據驗證其功效和機制,這些方法才更會被接受和認同。在文獻調研中,筆者發現許多臨床確有實效的療法還沒有得到科學的驗證,缺乏可信的說服力;較多的民族藥治療痛風的機制研究、基礎研究等還停留在癥狀表現、炎癥細胞因子的觀察上,需深化到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層面;臨床觀察也缺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明確痛風的發病和治療機制,將臨床與基礎研究結合起來,更好地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結合起來,才能為解決患者的病痛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