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邕城的荷花熱鬧起來。
本期推出以下幾篇文章:
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危機事件時有發生。孫保營和吳靜的《公共危機事件傳播中互聯網平臺企業的責任及應對》以“滴滴順風車樂清女孩遇害案”為例,分析樂清女孩趙某搭乘滴滴順風車被害事件的始末,剖析事件發生的原因,從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媒體和政府三個層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應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公共危機事件的對策和建議。
梁啟超與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政治家和報人,李濱和王珍妮的《梁啟超與陳獨秀輿論思想之比較》就兩者在輿論的定義和性質、輿論的發生、輿論與言論自由以及輿論與政治的關系等方面進行比較,認為既存在著諸多關聯,也有著不同的側重。文章通過具體對比和原因分析尋找兩者在輿論思想上的承接與差異。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臺灣學者王明珂的一部力作。魏燕齊的《中國近代羌族建構與反思》從該書入手,梳理羌族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近代歷史及其在中國少數民族政策下羌族認同的本土發展與文化展演,同時反思漢民族的形成過程,認為在中國民族發展史上漢與非漢皆為歷史產物。
“氣候與健康傳播”是本刊新辟的欄目,本期刊載吳海榮和羅月穎的《健康類謠言高熱度傳播的組合因素影響研究》,文章基于清晰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研究影響健康類謠言傳播的組合因素。認為,單一變量不足以構成健康類謠言高熱度傳播的必要條件;在多因素組合中,信源是健康類謠言高熱度傳播的核心條件。另外,非食品安全類型謠言含有或不含有恐懼訴求的內容,如果權威方面未能解疑或者傳播形式多樣,也會造成謠言的高熱度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