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旭露,肖 蕾,馮必強,朱明清
(1.北京市豐臺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100072;2.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中醫大學,俄勒岡州95110)
“朱氏頭皮針”作為傳統頭針療法的一種,是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中醫大學研究生導師朱明清教授在傳統中醫理論基礎上融合現代醫學理論,經過近40多年的潛心研究而創立的一組特定取穴的針刺療法。1987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成立大會上,朱明清教授現場運用頭皮針治療1位中風急性期偏癱患者,使之當場站立,從而蜚聲海外[1]。1990年,朱明清教授定居美國。因為朱明清教授較早定居美國,故目前在國內能查詢到的文獻較少。通過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國生物醫藥數據庫(維普VIP)、中國生物醫學數據庫(CBM)、萬方中華醫學會期刊數據庫(WF)、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MEDLINE、PubMed數據庫,共搜索到與朱明清教授相關的論文10篇,其中個案報道4篇、臨床觀察3篇、理論探討3篇。現將“朱氏頭皮針”臨床應用進行分析,以期總結朱老的臨床經驗,為青年醫生提供臨床指導,為疾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朱氏頭皮針”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陰陽、五行、臟腑氣血及經絡學說為核心理論,提出新的頭穴分區方法,將頭部劃分為19個治療區,主要包括:顛頂會陰足踝區、下焦區、中焦區、上焦區、頭面區、上肢區、下肢區等,根據辨證論治,選擇相應穴區進行刺激,采用排刺(每穴區3針)、接力刺(多針連接刺激)、交叉刺(兩針或三針交叉)等7種針刺手法,長留針(24~72h)、間斷行針(每12h行針1次)的方法進行頭針治療[2]。此治療方案,在治療的部位上從原來的刺激點擴展到面,在刺激面擴大的基礎上采用長留針間斷行針法,在刺激時間、刺激強度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加大了頭針刺激量,更有利于患者神經缺損功能的恢復。朱明清教授治療中風患者超過萬例,并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治療方案,從而獲得滿意療效。發病在3個月內的腦梗死患者,一般治療20次左右,在1個月內即能達到明顯好轉的程度。“朱氏頭皮針”具有針刺條件簡易、治療中痛感輕微、安全有效、療效持久、臨床效果可重復驗證等臨床優勢。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朱氏頭皮針”作為傳統針灸的一種,具有與傳統針灸療法相同的作用[3]。
“朱氏頭皮針”臨床可應用于呼吸系統,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及五官科、婦產科、外科、骨傷科等150余種病證的治療,尤其對某些急性病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治療效果更好[4]。
孔堯其等[5]采用頭皮針在頂顳前斜線(前頂穴至懸厘穴的連線)中1/3節段,單肩針對側,雙肩針雙側,治療肩周炎。針尖方向根據患肩疼痛部位,在前者向陰面,在后者向陽面,用抽氣法運針,以患部疼痛消失或減輕為得氣,每間隔10~30min運針1次,留針1h以上,留針時間越長越好。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9.2%。
朱明清等[6]用頭皮針治療急性膽絞痛,選擇額旁2線二針,行瀉法,針后疼痛立止;選取頂中線、頂旁1線(右)、額旁3線(右),行抽氣法,治療急性隱睪癥,30min后隱睪下至陰囊,腹痛頓消。選取額中線、雙側額旁3線(抽氣法)、頂中線(進氣法)治療經行腹痛,針后少腹痛止,經量銳減,針刺4次后血止。采用額中線、額旁1線,用抽氣法治療哮喘,針后5min喘平氣緩,留針2h,余癥隨減;選用額中線、頂中線、頂顳前斜線(右)頭針結合運動治療腦血管意外造成的右側偏癱,行瀉法,第3日能自行500m,呈蹣跚步。
賈懷玉[7]選用“朱氏頭皮針”治療精神分裂癥,選取額中線(向前針1寸,約33mm,下同)、額旁1線(右側向前針1寸)、頂中線(向后針1寸),小幅度提插瀉法運針5min,10min后患者趨于安靜,可與醫生對答。選用“朱氏頭皮針”治療美尼爾綜合征,取頂中線(向下針1寸)、頂中線(向后針1寸)、額旁2線(右側向下針1寸)、顳后線(雙側向下針1寸),用小幅度提插瀉法,運針時,讓患者閉目養神,并同時輕輕前后左右搖動其頭部,5min后患者睜開雙眼,治療1次患者頭暈、視物模糊癥狀明顯好轉。選用“朱氏頭皮針”治療腦梗死后遺癥伴視網膜栓塞,取頂中線(向后針1寸)、頂顳前斜線(左側中2/5透刺兩針)、枕上旁線(雙側向后下針1寸),用小幅度提插瀉法。行項中線、頂顳前斜線針時,讓患者活動手及手腕,用手捏細小物品。行針3min后能捏起火柴桿,10min后能捏起毫針。在行枕上旁線針時,囑其輕閉雙眼,眼球上下左右轉動,然后睜眼遠視,自感眼睛輕松明亮,留針24h。用上法針刺7次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正常,能用筷子吃飯,拿筆寫字,且能拿起細小的物品,查左眼視力0.1(比針前恢復0.03)。
潘賓等[8]針對腦卒中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采用“朱氏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在上肢區(囟會穴向頭維方向),顛頂會陰足踝區(百會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開0.5寸,約17mm),下焦區(前頂向百會方向1寸)進行針刺,與單純康復訓練組對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FMA-UE評分、AROM、Barthel指數、EMG波幅和并發癥的情況。“朱氏頭皮針”結合康復訓練組FMA-UE和AROM、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單純康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朱氏頭皮針”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可以顯著改善偏癱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障礙,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發生。
徐平等[9]選用“朱氏頭皮針”治療原發性耳鳴,在頭面區、上焦區和下焦區,共7針,每針運針兩分鐘,針后休息半小時后再次運針,同時配合體針導引,主要選取手少陽經、陽明經、太陽經的相關穴位,并配合鳴天鼓3次,囑患者帶針回家,治療期間停止或不使用任何藥物。7d為1個療程。4個療程無效者停止治療并建議其他療法。結果針后耳鳴立即消失共15例;4個療程有效率為82%,治愈率70%,無效率18%,病程越短的患者治療見效越快。“朱氏頭皮針”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唐文中[10]治療頭痛,選取神庭穴、百會區、本神區、率谷區、完骨區,在上述治療區選用0.25mm×33mm長的針灸針自上向下針刺,皮下透刺17~27mm,并刺、排刺為主,行小幅度提插瀉法。在行針時,囑患者大口吸氣,盡量憋氣,然后行胸式呼吸,反復數次。行針2min,間隔10min后再行針1次,留針0.5h后出針。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楊雨桐等[11]對患有20年偏頭痛病的患者選用“朱氏頭皮針”治療。患者坐位,選取頭面區、上焦區、下焦區、額顳區治療,選用17~40mm毫針,以15°~30°角斜透刺入頭皮帽狀腱膜下層,得氣后再以抽氣法或進氣法運針,做到“帶氣進針”“留針守氣”“運針行氣”,運針的同時配合適當的導引吐納,直至患者癥狀緩解,留針24h。治療4次后患者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朱明清教授治療多采用呼吸、迎隨、徐疾、提插的綜合補瀉手法。因急癥或慢性病急性發作期每以實證或本虛標實證較為多見,故治療急癥時,往往“用針渾是瀉而無補”。朱明清教授根據《針灸大成》的“提氣法”,演變、創新一種提插瀉法,命名為“抽氣法”,指運針時用爆發力將針柄抽提,其力猛、速快,但針體基本未動,或只提出3~10mm。朱明清教授將此法運用于臨床,效果優于單純提插瀉法。另外,在頭針治療急癥中,結合運動能顯著提高療效。運動療法分主動和被動兩種。四肢及軟組織疾病可活動患部,不能主動活動者,可由術者做被動運動;胸腹部急癥患者的運動可視疾病虛實,結合吸氣進針、呼氣出針為瀉,反之為補的呼吸補瀉法,做屏氣(相對運動)、深呼吸或腹式呼吸。各種急癥皆能應用,且有獲效迅速、副作用少、簡便易行、不影響進一步診斷的優點,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