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慧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
多囊卵巢綜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生殖內分泌相關性疾病,以持續性無排卵、高雄激素等臨床或生化表現、卵巢多囊樣改變為主要特征,且多伴有胰島素抵抗、肥胖和不孕[1]。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來自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壓力時刻影響著女性的身心健康,各種內分泌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在青春期及育齡期女性中,PCOS的患病率為7%~8%[2],是導致月經紊亂和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PCOS是由遺傳、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常及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多因素共同致病的結果,而隨著近年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不斷發展,精神心理因素在PCOS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
精神心理因素主要分為慢性壓力和情緒障礙兩大類,慢性壓力包括工作、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以及缺乏他人支持和認同等;情緒障礙包括焦慮、抑郁、急躁、對外界排斥感等。近年來,隨著“心身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精神心理因素對PCOS的影響也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尤其從解剖和內分泌兩方面來看,情緒改變可能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1.1 情緒與PCOS的解剖聯系 情緒是由大腦皮層和大腦邊緣系統共同作用產生的結果,其中,作為大腦邊緣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下丘腦是自主神經系統的高級整合中樞,它與杏仁核等大腦各部分依靠多種神經元纖維聯系,并通過乳頭體-下丘腦前核-扣帶回路徑直接參與情緒行為反應。同時,下丘腦還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調節中樞,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可以刺激垂體和卵巢產生性激素,使子宮內膜出現周期性變化,卵泡得以發育成熟,從而完成對生殖功能的調節。因此,下丘腦的結構和功能為情緒影響PCOS提供了解剖學聯系。
1.2 情緒與PCOS的內分泌聯系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異常是引起PCOS內分泌變化的重要機制之一,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以通過影響多巴胺(DA)、5-羥色胺(5-HT)、β-內啡肽(β-EP)等單胺神經遞質的傳導而影響生殖軸的調節功能。有研究顯示,與正常育齡期女性相比,PCOS患者下丘腦DA活性降低,而血清β-EP水平明顯升高[3]。這些神經遞質的改變可以通過增加GnRH的釋放,使垂體受正反饋調節的影響分泌大量促黃體生成素(LH)。過量的LH又通過反饋調節,使卵巢和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增加,從而出現多毛、痤瘡等高雄激素血癥的臨床表現。同時,大量的雄激素還可以抑制卵巢內小卵泡的發育,使其缺少優勢卵泡,出現卵巢多囊樣改變。
中醫中雖然沒有對多囊卵巢綜合征有明確的描述,但根據其臨床癥狀可以歸屬于“崩漏”“閉經”“不孕”等病證范疇。PCOS的中醫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病位在胞宮,涉及肝、脾、腎3臟,兼夾有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相互作用。中醫重視情志因素在本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女科秘要·卷四·原經水不調 》云:“大抵婦人,情多執拗,偏僻憤怒妒忌,多傷肝氣。”指出了情志不暢會影響氣機的運行而致病。七情內傷尤其是憂思、郁怒等最容易導致肝氣郁結,疏泄失常。而PCOS的多種臨床癥狀都有情志不暢,氣機郁結的征象,如《萬氏女科·經閉篇》中有言“憂愁思慮,惱怒怨恨,氣郁血滯而經不行”,指明七情內傷是月經紊亂、閉經的重要原因之一。
瘀血、痰濕等病理產物同樣與肝氣的疏泄作用密切相關。血液行于脈中全賴氣的推動作用,氣機不暢無法推動溫煦血液,日久成瘀,瘀血阻滯胞宮、胞脈,使新血不得歸經或使血海不能如期滿溢,從而出現崩漏、閉經等證。同時,肝氣還可以通調水道,影響津液的輸布與代謝,氣機郁滯則津行不利,聚濕成痰。痰濕是肥胖和一些代謝疾病的病理基礎,《丹溪心法·子嗣》中有言:“若是肥盛婦人,稟受甚厚,恣于酒食,經水不調,不能成胎。”認為痰濕與膏脂滿溢,壅塞胞宮,會引起月經紊亂,導致不孕的發生。
多囊卵巢綜合征往往病程較長,遷延難愈,且臨床表現復雜,常有多個病證兼夾,目前西醫尚未有明確的診療方案。長期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在PCOS診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古代醫家多從肝論治婦人病,《傅青主女科》中以開郁種玉湯養肝平肝,解郁調經,治療女性月經不調,婚久不孕。金·劉完素《河間六書》也有言:“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論之;天癸既絕,乃屬太陰經也。”PCOS患者以青春期及育齡期女性為主,天癸已行,故本病應從“情”論治,將調肝理氣之法貫徹治療始終。
現代醫家也多重視情志之傷,以調肝為重點。沈紹功教授在診治女性疾病的過程中,常用炒橘核、香附等疏肝理氣,當歸、白芍等柔肝緩急,臨床隨證加減,取得良好療效[4]。陶莉莉等[5]用清瀉肝膽濕熱之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肝經郁火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有效降低了患者的雄激水平素,改善了多毛、痤瘡等高雄激素癥狀。王瑛[6]用自擬舒肝調經方治療PCOS患者45例,治療后患者月經周期基本恢復,激素水平明顯改善,特別是雄激素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
同時,在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診療過程中要重視建立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加強對患者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感知和疏導,既要治療其身體疾病,又要注重調治其心理問題。首先要了解患者不穩定情緒的癥結所在,耐心解釋病情以消除其對疾病的恐懼,然后誘導患者進行情緒的抒發。如采用“以情勝情”法,它是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通過加強“克我”的情志去糾正另一種過激的情志。金·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有言:“悲可以制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此忘彼之言奪之。”進一步闡述了“以情勝情”法的應用和機制。臨床中可以引導急躁易怒的患者觀看悲劇,通過大哭抒發情志過極產生的郁結之氣,使邪隨淚泄,一哭得舒。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加強患者的情志調養,鼓勵其積極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抗壓能力,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這對于防治PCOS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情志因素既是多囊卵巢綜合征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可以通過應激引起軀體一系列神經-內分泌變化,出現崩漏、閉經、多毛、痤瘡等臨床表現;它又可以成為治療PCOS的重要手段,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根據患者自身心理及社會特點,選擇最恰當的情志調攝方式,幫助患者排遣憂思,消除不良情緒造成的影響。因此,強調情志因素在PCOS診療過程中的作用,不僅符合中醫傳統的整體觀念,而且符合西醫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對于防治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生發展有著良好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突破該病防治困境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