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兒,通信作者:肖金鳳
(1.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廣東 東莞523000;2.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510006)
變異性鼻炎是由患者自身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導致的一種鼻腔黏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連續噴嚏、鼻塞不通、流清鼻涕和鼻腔瘙癢,同時伴隨眼睛、雙耳和咽喉瘙癢等其他非鼻部癥狀[1]。變異性鼻炎發病較快,患者常在接觸塵螨、花粉和化學氣體等致敏原,或氣溫波動較大時發病。在發作期,鼻部癥狀可持續數分鐘,間歇期則無這些表現,但是可出現慢性鼻竇炎、鼻結膜炎、哮喘和蕁麻疹等過敏性相關疾病[2]。西醫治療變異性鼻炎主要以藥物為主,嚴重者或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還可使用激光、微波、射頻、聚焦超聲、低溫等離子消融等物理療法治療;中醫治療手段包括中藥、針灸及推拿等。筆者采用鼻三針聯合穴位埋線治療變異性鼻炎取得確切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東莞市中醫院針灸科與耳鼻喉科住院部和門診部就診的變異性鼻炎患者72例,其中男34例,女38例;年齡14~65歲,平均為(36.18±2.31)歲;病程0.3~21年,平均為(12.85±1.96)年。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變異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3]。①臨床癥狀:鼻部主要癥狀如鼻塞、噴嚏、鼻癢出現2項以上者,并且每天癥狀出現的累計時間超過1h。伴隨出現眼結膜充血和眼癢等癥狀。②體征:鼻腔分泌物呈水樣,鼻腔黏膜水腫,顏色蒼白。③實驗室檢測指標:血清特異性IgE檢測或皮膚點刺試驗結果與臨床癥狀和體征相一致。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鼻鼽”的診斷標準[4]。①主要表現為陣發性的連續噴嚏,噴嚏后出現流涕、鼻塞、鼻癢。伴隨嗅覺失靈、咽喉癢和眼癢等癥狀。②起病迅速。發作期癥狀持續數分鐘后緩解,間歇期無明顯臨床表現。可與其他過敏性疾病同時出現,如蕁麻疹和哮喘等。③發病與接觸過敏原有關,常見過敏原有花粉、煙塵、化學氣體和波動較大的氣溫等。④分泌物清稀,鼻甲腫脹,鼻腔黏膜顏色蒼白,有時伴隨充血。⑤為明確診斷,可進行血清IgE檢測,鼻腔分泌物涂片檢查,變應原皮試等。⑥需要鑒別的疾病有傷風導致的鼻塞、血管運動性鼻炎和鼻窒等。
1.4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醫、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4~65歲,不限性別;需簽署知情同意書,未成年人由家長或監護人代替簽署。
1.5 排除標準 不屬于變異性鼻炎的鼻炎類型,或有變異性鼻炎但不符合變異性鼻炎診斷的疾病,如傷風、血管運動性鼻炎、過敏性鼻竇炎、自主神經性鼻炎等;燒傷、濕疹、潰瘍、凍瘡破潰等皮膚局部病變,無法針刺或穴位埋線者;月經期女性,孕婦;行為障礙,或智力低下,無法配合研究完成相關的治療和療效評估者。
2.1 鼻三針針刺方法 取穴:迎香(雙),印堂,上迎香(雙)。器材:華佗牌規格為0.25mm×25mm的一次性毫針,無菌消毒干棉簽,0.5%安爾碘。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先針刺雙側迎香穴,針尖向內上方斜刺約12mm;然后針刺雙側上迎香穴,針尖向內上方斜刺約7mm;最后針刺印堂穴,針尖向下平刺約12mm。均行平補平瀉手法,針刺得氣后留針40min,隔日治療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
2.2 穴位埋線方法 取穴:肺俞(雙),脾俞(雙),腎俞(雙)。器材:一次性注射針頭(7號),華佗牌可吸收外科縫合線(3-0,紫色,1.5cm,20段),一次性埋線包,無菌消毒干棉簽,0.5%安爾碘。操作:患者取俯臥位,暴露需埋線部位,常規消毒局部皮膚,并用無菌干棉簽擦干。打開一次性埋線包和可吸收外科縫合線包,將線體全部倒入一次性無菌彎盤內。左手拇食、中指捏住一次性注射針頭的針柄,并檢查針頭是否平整光滑;右手用無菌鑷子取一段線體,從注射針頭的前端推入針管,留一半線體在針尖外面。左手固定或提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柄,迅速用腕力將針刺入皮下,斜向脊柱方向進針1~2cm,旋轉針體90°出針,確保線體全部埋入穴位內。針尖退出皮膚,同時立即用干棉簽壓迫針孔片刻,貼醫用輸液膠貼。每10d埋線1次,穴位埋線4次為1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評定。治愈:變異性鼻炎的噴嚏、鼻塞和鼻癢等主要癥狀、體征消失,并且3個月以上未出現復發。好轉:疾病發作時主要癥狀、體征減輕,發作次數減少。未愈:變異性鼻炎的癥狀與體征無明顯緩解。
3.2 結果 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72例患者治愈28例(38.89%),好轉38例(52.78%),未愈6例(8.33%),總有效率為91.67%。
中醫無變異性鼻炎病名,但變異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中醫的“鼻鼽”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中醫臨床常參照“鼻鼽”診治變異性鼻炎。中醫認為鼻鼽的病因病機與肺脾腎3臟密切相關,若肺氣虛弱又復感風邪,或脾氣虧虛致水濕泛鼻,或腎陽氣弱致肺失溫煦等,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其病機特點是虛實夾雜或本虛標實,所以中醫治療原則是標本兼治,在本溫補肺脾腎3臟的陽氣,在標通暢鼻局部的經氣,溫經通竅,益氣散寒。
鼻三針位于鼻周局部,可以調暢鼻部經氣,達到固衛止鼽的作用[5]。迎香穴位于手陽明大腸經,是治療鼻病的第一要穴,《針灸大成》詳細描述迎香穴的作用:“迎香,鼻塞不聞香臭,偏風口,面癢浮腫,風動葉落,狀如蟲行,唇腫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有瘡,鼻有息肉。”上迎香穴為經外奇穴,位于鼻中部,又稱鼻通穴,顧名思義,具有疏通鼻竅的作用。印堂穴位于督脈,在鼻上部正中,也是治療鼻病的要穴之一;“督脈為陽脈之海”,針刺印堂穴不僅可以調暢局部的經氣,也可以調節全身的陽氣。
穴位埋線融合了針刺、刺絡放血、留針和藥線等效應,是一種療效顯著的復合療法,不僅可以確保治療效果,還因線體對穴位的持續刺激,較長時間發揮療效,具有普通針刺無法達到的作用。患者不必每天或短時間內前往醫院就診,所以穴位埋線尤其適用于如今快節奏的社會[6]。本研究中,在肺俞、脾俞和腎俞等穴位進行埋線,通過線體的液化和吸收,產生相應的刺激作用,并經過經絡的傳導,很好地溫煦肺脾腎3臟的陽氣,調節機體臟腑氣血陰陽,增強機體防御疾病的能力,減少變異性鼻炎的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