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榮
(山西省針灸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
面癱,現代醫學稱為面神經炎,是針灸科、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是以一側面部突發表情肌癱瘓,不能抬眉,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嘴角歪向對側,漱口漏水,食物滯留腮頰等為主要癥狀的疾病。頑固性面癱一般多指病程3個月以上未能痊愈者[1]。筆者采用地倉穴透刺為主,穴位埋線治療頑固性面癱56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山西省針灸醫院門診患者56例。其中男23例,女33例;年齡9~79歲,平均39歲;均為單側發病,其中左側面癱26例,右側面癱30例;病程3~6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斷標準[1]。
1.3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發病3個月未愈者;患者按醫囑完成治療;患者知情同意接受治療。
1.4 排除標準 排除顱內病變導致的中樞性面癱及外傷導致的面癱;合并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重度糖尿病等嚴重并發癥患者;羊腸線過敏者;合用它法同時治療或未完成療程者。
2.1 取穴 主穴:地倉透頰車,地倉透顴髎,地倉透巨髎。配穴:牽正,太陽,陽白,足三里(雙)。
2.2 操作 采用注線法。00號羊腸線生理鹽水沖洗后,用75%醫用酒精浸泡備用。治療穴位用紫藥水標記,碘伏常規消毒,無菌操作。用9#一次性埋線針,取2cm羊腸線置于針管內前端,快速刺入皮下,慢慢深入至穴位下肌肉層內,稍做提插刺激,產生針感,推入針芯,埋入羊腸線,并緩慢出針。稍微擠壓針孔出血,一可以增加針刺放血效果,二可以確保線頭不外露。用敷料按壓針孔止血,消毒后創可貼外敷針孔。每20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2.3 注意事項 針孔3日內嚴禁著水,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發物,1周內禁止按壓刺激治療穴位。針孔如有紅腫、滲出等羊腸線排異反應應及時就醫處理。
3.1 療效評定標準 按照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確立的House-Brach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簡稱H-B分級),結合臨床癥狀制定。痊愈:面部外觀表情完全正常;顯效:靜止時面部外觀對稱,張力均等,額紋基本對稱,眼睛稍用力可以閉合完全,口角輕微不對稱;有效:靜止時目面部外觀基本對稱,面部張力基本均等,上額運動輕微,額紋不對稱,眼睛用力可閉合,口角輕度下垂;無效:靜止時面部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用力眼睛閉合不全,口角明顯不對稱,僅有輕微運動[2]。
3.2 結果 根據以上療效標準,1個療程結束后1個月評定療效。痊愈29例,顯效16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達到91.07%,愈顯率達80.36%。
頑固性面癱多因早期失治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或早期誤用強刺激治療損害面神經,或者年老體弱免疫力低下,或者伴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等多種原因,導致本病遷延難愈。中醫又稱面癱為“口僻”,認為本病發病多為氣血虧虛,脈絡空虛,風邪乘虛而入客阻經脈,面部經脈失養,弛緩不用。正氣過虛或邪毒熾盛,無力鼓邪外出,正虛邪戀,凝滯經脈,從而纏綿難愈。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病毒感染等多因素引起的面神經脫髓鞘或者軸突損害,其恢復的快慢程度和神經損傷程度有密切關系[3]。
《靈樞·根結》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治則,面癱部位正是足陽明胃經的循行之處,地倉穴位于嘴角,病灶最重之處,是治療面癱的要穴,加之頑固性面癱主要癥狀是口角斜,故取地倉為主穴,有活血通絡、舒筋祛風之功。巨髎在地倉直上,也是足陽明胃經穴位,刺之可活血祛風,是治療面癱要穴;顴髎是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太陽主一身之表,具有疏風通絡之功,是治療面癱要穴;頰車是足陽明胃經穴位,有疏風清熱、開關通絡之功。《玉龍歌》曰:“口眼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地倉穴一穴三透,既可以增強疏經通絡作用,又可減少面部創傷,事半功倍。牽正、太陽為經外奇穴,是治療面癱經驗穴;陽白屬足陽明胃經,位于額中,為面癱要穴;足三里補氣養血。諸穴合用,具有補氣養血、疏風清熱、活血通絡之功。
《靈樞·始終》載“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納而久留之”的理論指導,而穴位埋線作為新型的針灸治療方法,集針刺、放血、留針于一身。羊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吸收的過程既有長期機械物理刺激作用,又有化學刺激作用,符合《靈樞》中的針刺觀點。埋線初期穴位刺激量大,可瀉有余之邪氣,平陰陽之偏亢。后期作用溫和持久,可補不足之氣血,益陰陽之平秘。經研究證實,針刺可以改善面癱局部的供血狀態,促使神經功能恢復[3]。埋線作為針灸的改良方法,具有長久的治療作用,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穴位埋線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羊腸線作為異體蛋白存于體內,時有排異反應發生。嚴格無菌操作,精選正規器材,正確護理,是醫療安全的保證。有報道穴位埋線治療使用新型PDS-Ⅱ線,無抗原性、無熱源性,能克服排異反應,值得進一步研究[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