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玲,秦偉偉,通信作者:閆海花
(山西省人民醫院,山西 太原030012)
便秘在神經外科患者中較為常見,臨床表現為糞便在腸道中排出不暢、秘結不通,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1]。這一病證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2-3]:①神經外科患者發病多為意外,患者心理狀態不佳,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且患者因手術疼痛等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等會導致胃腸蠕動減弱,促發便秘;②排便方式的改變:神經外科患者在手術后早期需要臥床休息,但多數患者對于臥位排便的不適應或是排斥導致排便反射受到抑制,促發便秘;③藥物的影響:神經外科患者常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脫水藥物,使得大便干結,不利于排便;④飲食的影響等。以上多個影響因素共同導致便秘的發生,而便秘不僅會造成患者的心理生理負擔,還有可能使顱內壓升高和顱內出血再次發生,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復。以上導致便秘發生的因素均屬于神經外科患者在病房時的常規護理內容,但目前研究發現其效果并不理想。本次研究對神經外科患者加用中醫特色護理,包括耳穴壓籽、小茴香熨燙腹部等措施,以期達到促進排便、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山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手術住院患者126例,并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中醫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每組63例。常規護理組男43例,女20例;年齡35~75歲,平均(55.19±9.87)歲;格拉斯哥(GCS)評分(7.1±0.87)分,平均病程(6.3±0.6)個月;疾病分布包括顱腦外傷29例,腦出血17例,腦梗死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腦腫瘤3例。中醫護理組男45例,女18例;年齡35~75歲,平均(54.37±10.75)歲;GCS評分為(7.0±0.89)分,平均病程(6.0±0.4)個月;疾病分布包括顱腦外傷30例,腦出血16例,腦梗死10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腦腫瘤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GCS>5分,均行手術治療且術后因偏癱、肢體功能障礙需長期臥床者。
1.3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患有影響本研究結果評判疾病者;精神病史者;不能完成本研究者;依從性較差者。
2.1 常規護理組 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營養支持、體位護理、排便習慣護理等護理方法[4]。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護理態度、行為和表情等影響和調節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每日保持一定量的飲水;③體位和排便習慣護理:按照一定的頻次指導和輔助患者更換體位(如每2h翻身1次),并指導患者正確使用便盆或一次性紙尿片排便,養成臥位排便的習慣,并誘導形成一定的排便規律。
2.2 中醫護理組 中醫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耳穴壓籽、小茴香熨燙腹部等中醫特色護理。①耳穴壓籽:參照文獻[5]中方法選取大腸、直腸、交感及皮質下等耳部穴位進行按摩。在探針的幫助下找到相應穴位,并使用醫用酒精消毒,隨后使用王不留行籽貼敷在穴位處,每個穴位由輕到重按壓3~5min,患者有發熱、酸、麻、脹、痛等感覺為宜,每日5次,雙耳交替,每日更換1次耳貼。護理人員應當在按壓時觀察耳貼有無潮濕,及時更換。②腹部熨燙:將小茴香300g炒熱后用布包裹,溫度以患者主訴有灼痛為宜,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由輕到重、均勻用力地在腹部進行按摩[6]。每次15~30min,每日2次,10d為1個療程。在熨燙過程中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若藥袋溫度過低,可加熱后再次使用。
3.1 觀察指標 連續觀察10d,比較兩組患者3d、4d、5d便秘發生率、便秘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和處理情況。
3.2 療效評定標準 ①便秘發生率=便秘例數/總例數×100%。②便秘改善情況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的相關標準制定。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2d內有排便且排便通暢,無復發;有效:3d內有排便、大便干結情況改善,腹脹減輕,肛門排氣增加;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③不良反應情況主要為腹瀉、腹脹、腹痛等。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便秘發生率比較 中醫護理組3d、4d、5d的便秘發生率分別為20.63%(13/63)、11.11%(7/63)和4.76%(3/63),常規護理組3d、4d、5d的便秘發生率分別為 71.43%(45/63)、52.38%(33/63)和38.10%(24/63),兩組各時間點的便秘發生率相比,中醫護理組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便秘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3d便秘患者的改善情況,中醫護理組的總有效率為76.94%(10/13),常規護理組的總有效率為20%,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3)不良反應及便秘處理方法比較 中醫護理組有8例出現腹脹,1例出現腹痛;常規護理組有34例出現腹脹,7例腹痛,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灌腸后,便秘癥狀改善。
中醫認為,便秘除與住院患者的年齡、飲食、心理等多因素相關外,也和患者陽氣失于振奮、正氣不足等導致肝臟組織代謝能力下降、患者體質虛弱、自身精血津液代謝失調等有關;住院期間患者可能會應用脫水藥物,使精血津液失調加重;外傷等原因也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蠕動減慢,最終致使患者出現大便干結、便秘[8]。中醫特色護理能發揮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中醫特色護理方法包括耳穴壓籽和小茴香熨燙腹部。其中耳穴壓籽的作用機制在于調節大腦皮質功能和胃腸神經系統,可促進自主神經功能的活動和胃腸激素的分泌,從而調節紊亂的胃腸功能。腹部熨燙通過溫通十二脈、調和氣血等促進循環、神經、內分泌功能;局部熱敷可通過熱與藥的協調作用,將藥力透散,直達病變部位以發揮作用,舒經通絡,增加氣血運行,促進腸道功能改善,保持大便通暢。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小茴香具有散寒止痛、理氣和胃作用,可增強腸的收縮作用及促進腸的蠕動,使氣體、大便排出。
本研究中,中醫護理組3d、4d、5d的便秘發生率分別為20.63%、11.11%和4.76%,常規護理組3d、4d、5d的便秘發生率分別為71.43%、52.38%和38.10%,兩組各時間點的便秘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3d便秘患者的改善情況,中醫護理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未改善的便秘患者經灌腸后臨床癥狀緩解。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中耳穴壓籽、小茴香熨燙腹部等特色護理方法能有效降低神經外科住院患者的便秘發生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便秘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