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東,方 霞
(1.商洛學院健康管理學院,陜西商洛 726000;2.商洛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陜西商洛 726000)
我國當前市場上流通的絕大多數食品屬于預包裝食品。食品標簽是預包裝食品生產者向消費者傳遞產品信息的重要載體和消費者選購預包裝食品的重要依據[1-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特別是食品標簽信息的關注程度和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均將食品標簽管理工作列為食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并不斷加強完善[3]。
參考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和我國相關標準文本,詳細闡述了預包裝食品標簽的科學內涵、功能,以及國內外現行預包裝食品標準和法律框架體系。在此基礎上,結合筆者所從事的食品安全研究和地區監管實踐工作,對商洛市目前預包裝食品標簽使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總結分析,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從食品生產經營、監管、社會監督、資源整合保障等4個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
預包裝食品是指預先定量包裝或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包括預先定量包裝和預先定量制作在包裝材料和容器中并且在一定量限范圍內具有統一的質量或體積標識的食品[4-5]。食品標簽是指在食品包裝容器上或附于食品包裝容器上的一切附簽、吊牌、文字、圖形、符號說明物,其基本功能為通過清晰、準確描述食品名稱、配料、營養成分、凈含量等,向消費者直觀、真實、科學傳遞該食品的質量、安全特性和食用說明等信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并維護市場公平[5-9]。自20世紀以來,相關國際組織和各國(地區) 均將預包裝食品標簽作為促進行業發展、維護消費者健康、實現食品安全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1-2,10-12]。
國際層面,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 早在1969年就制定了《預包裝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為該組織成立以來批準的第一項國際標準,并將其編號為Codex-Stan 1。目前,CAC已經制定一套完整的食品標簽標準體系,包括《預包裝食品標簽通用標準》 《食品添加劑銷售時標簽通用標準》 《特殊膳食用預包裝食品標簽和聲稱通用標準》 《特殊醫用食品標簽和聲稱》 《乳品術語使用通用標準》 《標簽聲稱的通用指南》 《營養標簽指南》 《健康和營養聲稱使用指南》 《清真術語使用通用指南》 《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標簽及銷售指南》。涵蓋了一般預包裝食品、特殊膳食預包裝食品、特殊醫用食品、食品添加劑、乳品、有機食品、清真食品,以及營養標簽、健康和營養生產等方面的具體要求[12]。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預包裝食品標簽的規范和管理工作。1987年首次制定了食品標簽強制國家標準《食品標簽通用標準》 (GB 7718—87),并先后于1994,2004和2011年參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相關內容,對該通用標準進行修訂,使預包裝食品標簽進一步規范化、科學化[5,13-14]。現行GB 7718—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于2012年4月20日開始實施[5,15],并配套制定(修訂)、形成了《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GB 28050—2011)、《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 (GB 13432—2013)、《食品添加劑標識通則》 (GB 29924—2013),建立相關規章制度對有機、綠色和轉基因食品的標識進行管理,構建了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接近的食品標簽標準框架體系。特別是2009年和2015年先后頒布實施的2個版本的《食品安全法》均列出專門條款對預包裝食品標簽進行了規定,從法律層面保障了預包裝食品標簽的使用和管理。
依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 (GB 7718—2011)和《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 (GB 28050—2011)等相關標準規定,結合筆者從事的食品安全研究和具體監管實踐工作,對商洛市預包裝食品標簽使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配料表缺失、不規范、不真實。配料表是預包裝食品標簽通用性要求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用來幫助消費者識別食品的內在品質、成分屬性及功能等。但個別食品標簽沒有標示配料表;部分食品雖標示配料表,但配料排列順序隨意,未按照加入量遞減的順序進行排列;有些食品配料表配料名稱標示不規范,如將“食用鹽”簡單標為“鹽”等。
(2)營養標簽不規范。無營養成分表;營養成分表格式不符合規范,能量和營養成分標示順序、單位、修約間隔不符合要求;營養聲稱有宣稱、無含量,或聲稱條件不符合要求;個別食品營養成分表中標示的營養素含量與實際含量不符、大于誤差允許范圍,營養素參考值(NRV)百分比計算不正確等。
(3)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和貯藏條件標示不規范。生產日期、保質期及貯藏條件未標注;生產日期實際標注位置與標示位置不一致;生產日期格式標注不規范、內外袋生產日期不一致;生產日期、保質期標注字體模糊,難以辨認;貯藏條件標示含糊不清。
(4)食品標簽中所標注的標準過期失效,標準號錯誤或不規范。產品等級信息缺失或產品等級標注不符合產品標準,如個別食品不按相關產品標準規定執行,在食品標簽自行標示“特級”或“一級”字樣。
(5)食品名稱不規范。主要在于食品名稱與配料表不相對應,不能反映食品真實屬性;食品名稱與執行標準不符;食品名稱標注字號、顏色使用不規范,容易產生誤解,如“香辣牛肉油辣椒”中的“香辣牛肉”字號大于“油辣椒”、“巧克力餅干”中“巧克力”字號大于“餅干”等。
(6)近年來市場上逐漸增多的進口食品中存在缺少中文標簽、中文食品名稱不規范、單一配料的產品沒有標注配料等問題。
(7) 部分預包裝食品標簽還存在字體高度不夠,存在錯別字,缺少產地、生產者或經銷者聯系方式,輻照食品及轉基因食品未標示等問題。
基于上述問題,分別從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和社會監督保障等不同角度對當前商洛市預包裝食品標簽存在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歸納。
(1)食品生產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主要表現在:①受經濟發展水平和行業特點影響,目前商洛及周邊地區食品生產企業規模較小,管理人員文化層次較低,未能意識到食品標簽標識作為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重要載體的作用,標簽管理不嚴,缺乏風險意識。②企業缺乏及時充分了解預包裝食品標簽法律法規的主動性。特別在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清理整頓工作完成、標準更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多數企業對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的理解存在誤區和較為明顯的滯后性,未能及時按照要求修訂標簽內容。③部分企業為了自身經濟利益,謀取私利,沒有如實標注食品相關信息,有意誤導消費者。
(2)食品經營者首負責任落實不到位。主要表現在:①食品經營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識,不能及時了解、學習相關標準及法律法規。②未能嚴格落實食品進貨查驗制度、食品退市制度等相關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把好進貨關,導致標簽不符合規定的食品上架銷售的現象發生。
(3)監管部門對預包裝食品標簽監管乏力。主要表現在:①現有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力量薄弱,特別是縣級和鄉鎮一級基層監管人員數量少、編制不足。②食品標簽特別是有關食品營養標簽等方面的知識專業性強,現有基層監管人員普遍缺乏對食品標簽知識的了解,學歷水平、知識結構難以滿足對食品標簽進行科學、有效監管的要求。③對近年來新興的通過“海淘”、電商及其他渠道進入市場的進口食品標簽的監管重視程度、力度和辦法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4)“食育”教育缺乏,社會監督不夠。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框架內,食品標簽是向消費者提供食品健康、安全等信息,滿足其需求的載體。但目前在我國,特別是商洛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社會整體“食育”工作開展力度不夠,消費者所掌握的食品安全、營養知識嚴重不足,對食品標簽和營養標簽關注和認知程度低,選擇食物基本依靠口味、價格,而非通過食品標簽包含的信息進行判斷。預包裝食品標簽難以充分發揮其維護消費者健康的作用。消費者對食品標簽認知程度較低,反過來進一步導致食品生產者、經營者和基層監管部門對預包裝食品標簽的規范化管理重視程度不夠,造成了前述相關問題的產生。
針對商洛市當前預包裝食品標簽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開展工作,加強預包裝食品標簽的管理工作。
(1)針對預包裝食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加大對《食品安全法》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等預包裝食品標簽相關法律和標準法規的宣貫培訓力度。通過宣貫培訓,一方面提升食品生產經營者主觀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主動意識,另一方面提高其客觀上預包裝食品標簽相關食品安全、食品營養等專業知識水平和規范標注及辨別食品標簽的能力,幫助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
(2)監管層面強化對預包裝食品標簽的監管力度和水平。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求,日常監管中將食品標簽作為檢查重點內容,依法依規加大監督檢查,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通過高密度、高頻率專項檢查等形式,嚴厲打擊食品標簽標識造假、欺詐等違法行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探索對通過“海淘”“電商”“代購”等新途徑流入的進口食品標簽監督管理新辦法。通過舉辦定期培訓、實施學歷提升等方式,優化基層監管人員知識結構和學歷水平,提升基層人員依法實施食品標簽監管的能力。探索實施食品標簽申報備案制,設立食品標簽申報審核專門機構,對預包裝食品標簽標注進行規范性審查,從源頭上消除食品包裝標識標注不規范等問題。
(3) 加強“食育”,建立食品標簽社會監督機制。利用各種宣傳媒介,特別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通過開展問卷調查,知識進社區、進學校等多種活動,普及食品標簽相關知識,提高群眾食品安全意識、依法維權意識,通過食品標簽和食品營養標簽了解食品屬性的主動性,確保消費者知情權。暢通投訴舉報渠道,鼓勵群眾報告、投訴食品標簽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和自我規范。通過“食育”,營造良性互動的食品安全社會氛圍,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促使全社會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零容忍。
(4)整合“校地”資源,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量。鑒于目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人數不足、力量薄弱的現狀,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機制,將所在地高校相對充足的高水平、高學歷專業技術人員和大學生納入食品安全監管、技能培訓和知識普及隊伍,形成食品安全監管合力。商洛學院目前已經建立了“校地戰略合作”關系,并通過合作開展基層監管人員能力提升培訓、強化預包裝食品標簽和營養標簽相關“食育”教育等措施,積極探索校地合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量新模式。
在新時代背景下,嚴格落實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探索整合“校地”資源、提升監管能力、加強消費者“食育”工作、建立良好社會監督機制,將有效促進商洛預包裝食品標簽使用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滿足人民群眾對食品健康和安全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