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中輝 沈溪涓 何品蓉
(淮陰師范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1990年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工業污染加重與城市人口劇增,生態環境破壞讓城市可持續性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生態城市建設迫在眉睫。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生態系統,是應用生態、社會、系統工程等現代科技手段而建設的經濟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住區[1]。在生態城市的研究中,其評價體系研究一直是學術界與政府關注的熱點,亦是難點問題。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討[2],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研究日趨完善。但中國由于地域差異大和生態城市的復雜性[3],其評價指標體系仍有待進一步拓展研究。據此,本文旨在構建適宜中國本土特色的評價體系,推動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進程。
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構建需從一個抽象而復雜的系統轉變為可量化、可操作的具體指標,綜合相關研究基礎[1-3],構建構面、層級及解釋與特征描述指標體系,詳見表1。

表1 生態城市關鍵因素構面架構圖
層次分析法(AHP)是T. L. Saaty于1970年所發展出來的,主要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及多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4]。其計算步驟為:
(1)問題界定,即整理與歸納決策問題的相關資訊,找出影響決策問題的系統要素;

(2)構造成對比較矩陣,分別對評估準則ai與aj(i,j=1,2,3…n;i≠j)進行兩兩比較,則可得到以下的成對比較矩陣A,如式(1);
(3)計算特征值,假設層級決策架構中有n個評估準則入C1,C2…Cn,其相對的權重依序W1,W2,…Wn,如式(2);

(4)一致性檢驗,若是C.I.<0.1,則符合判斷一致性的標準。
專家打分是權重計算的基礎,邀請30位專業團體,即政府官員、環境、城市研究學者作為分析問卷調查對象。首先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一致性比率值計算,判斷決策者進行成對比較時是否具有一致性,然后取幾何平均值,得出各個構面的權重。分析結果以生態環境構面所占權重最高(0.644),在評估指標綜合權重中生態綠化權重最高(0.350),其次是生物多樣性(0.188)、環境污染物(0.106),研究結果詳見表2。

表2 城市生態指標評估體系權重分析
在中國生態環境趨勢以及城市的區域性解析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甄別關鍵的評估指標。結果表明,構面中“生態環境”權重最高(0.644),其次依序是“經濟發展”權重占(0.206)及社會環境(0.150)。具體評估指標中綜合權重最高的是城市綠化(0.350),其次為生物多樣性(0.188)。因此,發展中國特色的生態城市時,首先要考慮生態環境,在現有的城市綠地環境背景下,注重城市綠化的建設。在開辟公園綠地同時注意濕地的建設與保護,避免單一物種養殖,豐富生物多樣性。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也不可忽視,相對較低的權重更凸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并重 須是中國生態城市必 正視的問題。本文建立之評估體系可為中國城市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