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霞 洪 東
(江蘇省工程咨詢中心, 江蘇 南京 210003)
水源地安全評價也使得相關部門能夠了解水源地安全的現狀及其變化趨勢,有利于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開展[3]。選擇2011~2015年資料用于評價現狀水質。本次評價主要是京杭大運河水源地水質評價,因此采用河流型水源地水質綜合指數。
1.2.1 一般污染物評價
本次評價一般污染物指標選擇溶解氧、高錳酸鉀指數、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銅、鋅、硫化物共8項基本指標計算項目指數。大運河平橋段、黃碼大橋段和全河段的一般污染物指數計算值的范圍為 1.34~1.8之間;其中化學需氧量(COD)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指數在2~3之間,2015年非汛期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指數超過3;大運河汛期溶解氧指數從2011年開始逐年略微上漲,2014年開始指數達到3.0以上,2015年突破4.0。且黃碼大橋一般污染物指數普遍略高于平橋。
1.2.2 有毒污染物評價
有毒污染物指數選擇揮發性酚類、石油類、氟化物、砷、汞、鎘、鉻、鉛、氰化物9項指標進行評價,結果見表5。由表5可以看出,京杭大運河有毒污染物綜合指數較低,略高于1,只有汞項目指標在1.2~1.6之間,其余指標取值均為2。
1.2.3 富營養化評價
大運河取水口為河流水體,因此富營養化評價項目作為評價湖庫水體的項目,不適用河流水體。因此,大運河水源地水質評價不包括湖庫富營養化評價項目。
根據一般污染物水質指數和有毒污染水指數,按上述評價方法得出大運河兩個監測位置(平橋和黃碼大橋)以及全河段水質綜合指數均為2。
1.2.4 綜合評價
由以上分析看出,大運河作為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體較好,水質安全。兩個監測點分析,平橋監測點監測指標要優于黃碼大橋監測指標;就全年水質分析,汛期水質一般好于非汛期。
大運河地表水源地水質的主要污染項目均價低,但溶解氧指數和生化需氧量略高,根據多年監測資料,用其年均值繪制其變化趨勢圖,見圖1、圖2。
下圖1為2011年~2015年大運河溶解氧指標,2014年、2015年大運河溶解氧指標有略微下降的趨勢。

圖1 溶解氧2011~2015年逐年變化趨勢圖(單位mg/L)
下圖2為2011年~2015年大運河生化需氧量指數(BOD5),2015年大運河生化需氧量指數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圖2 2011~2015生化需氧量指數年逐年變化趨勢圖(單位mg/L)
(1)易受輕微污染,水源存在安全隱患。京杭大運河作為國家重要的航運河道,運輸量較大,來往船舶較多,這將會給河段水質造成一定污染,經過多年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汞項目污染物和溶解氧指數略有超標。同時,京杭大運河沿岸現有部分民房、加油站、生產企業等,對取水河段水質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2)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保護力度不夠。水廠取水河段尚未建立水源地管理體制,水源地保護機構和保護規定尚未健全,不能滿足居民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要求。水源地管理體制的建立需要水利、環保、住建、交通等多部門協調發揮各自的管理職能,建立并落實水源保護區制度。
(3)應急能力不足,抵御風險能力脆弱。京杭大運河作為重要的航運通道,一旦發生運輸船的泄露事件,極易發生水污染事故,威脅水源安全。水廠水源地結構單一,尚未建立備用水源地和有效的應急預案保護體系,飲用水水源地抵御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和特殊干旱年連續干旱年及戰備的能力較弱。
(4)監測管控體系亟待建立完善。目前,京杭大運河作為飲用水源地尚未建成水源地監測站網,原有水質監測站點不能滿足作為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監測要求,自動監測、移動監測網絡尚未建立,無法適時掌握保護區水域水質變化情況,預警能力甚為薄弱。
(1)管控點源污染。劃分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對一級保護區范圍實施封閉式管理,保證二級保護區范圍內沒有排放污染物的設施或開發活動,保證準保護范圍內沒有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設施或開發活動。拆除和搬遷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范圍內的生產企業、加油站、渡口、居民等,對于準保護范圍內生產企業予以拆除、關閉和搬遷。加強對港口、碼頭與船舶運輸環境管理,港口、碼頭必須布局在飲用水源保護范圍以外區域,從事危險貨物裝卸作業的港口、碼頭,必須符合國家有關安全及防止污染規范要求。
(2)加強面源污染控制。實施農田徑流污染控制工程,通過坑、塘、池以及排水渠改排等工程措施,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流失,并通過生物系統攔截凈化面源污染。
(3)治理隱患風險。在進入水源地區域路口、閘口設置警示標志,禁止運載石油、有毒化工原料、垃圾等車輛通行,以保障水源地安全;在水源保護區邊界設置道路警示牌、航道警示牌,
(4)建立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應急預案,工程措施在應急條件下為保障供水而實施,包括跨流域調水工程、應急水源工程(包括中水深度處理回用)的啟動、運水工具和儲水設施、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包括應急組織機構、污染信息發布制度、決策的部門內與部門間會商制度、緊急用水管理制度、緊急救援技術及人員、宣傳和獎勵辦法等。一旦發生大規模的飲用水安全事件,應能迅速啟動備用飲用水源,以防影響當地群眾的正常生活,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5]。
(5)所有飲用水水源地都要建立全天候監測監控系統.加強預測、預報和預警能力[6]。充分利用市級監測實驗室,加強自來水廠水源地有機污染物及水資源動態監測能力建設,開展飲用水水源的監測預警。配合移動監測作為水質監測分析的輔助手段之一,主要用于水污染應急監測、配合水源地監督性監測檢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