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軒 盧集富 林錦眉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 廣東 廣州 511325)
隨著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建筑物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System,BIM)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在不同領域中均可為用戶提供三維模型表述[1]。然而兩種信息技術在處理對象的尺度上存在較大不同,GIS 所針對的建筑物模型是以地物模型的基底參數為基礎,對模型進行虛擬建構和重現,對于建筑物本身的構件和內部的圖元管理并不涉及[2,3],BIM 側重于對建筑物單體信息的管理與應用,涉及到大范圍的空間管理時無法發揮有效的功能。本文嘗試將兩種空間信息技術進行優勢互補,在微觀圖元信息層面使用BIM技術參與構建,建模參數通過校園實際測繪所得,將尺寸詳情在建模軟件Revit族環境中進行建模編輯,建立參數化的校園建筑物及地物三維模型,然后利用 GIS軟件中的地形工具,將上述校園三維模型與校園環境進行融合,創建建筑物與場地三維一體化的場景模型。在已有的研究中,李德超從數據組織、應用模型等方面探討了BIM 技術在數字城市三維建模中的應用,并分析了 BIM與GIS在應用中的區別[4];湯圣君等進行了BIM 與 GIS 數據集成在建筑幾何語義信息互操作技術方面的研究[5];薛梅設計了建筑構件信息模型BCM,該模型參考了IFC標準,并考慮了數字城市應用的特點,并提出了一種三維數字城市與建筑信息模型集成的解決路徑[6]。本研究將進一步論證兩種空間技術的優勢互補在應用中的技術實現。
本文實驗數據是校園測量數據,包括測量圖件、坐標、尺寸文檔等數據,在Revit 軟件環境中,通過建立項目,設定場地等建立模型場地基礎,然后導入底圖,進行基礎建模。建立建筑模型過程制作繁瑣,工作量大,是用時較長的基礎性工作[7,8],由于校園中的建筑造型較為復雜,因此對于建筑物的部分構件進行了單獨的族制作。創建族的方式分為新建族和內建模型兩種。
新建族方式以校園建筑物中的窗為例,窗為校園建筑物外立面中重要的圖元,在建模前的外業測繪中,對于窗的細節尺寸進行了測繪,結合窗的材質和外觀,選定了對應的材質庫,獲得了窗的基礎參數。在內業建模中,首先選擇適合的族樣板文件,定義相應的子類別以控制繪圖對象的可見性,然后在平面或立面視圖中創建參照平面,給參照平面添加尺寸標注,以尺寸標準標簽化的方式來去約束模型的參數,在設定時要分別創建類型或實例參數,接下來使用創建命令完成圖形的繪制并鎖定在參照平面,最后通過定義不同的參數值檢驗參數能否準確驅動模型。檢測無誤之后,保存新創建的族,將其加載到項目文件中進行使用測試。
內建模型是在項目內部中特有的或專用的構件,例如校園中的一些臺階、坡道或者景觀,無需在其他項目中利用,即采用在項目中內建模型的方式。以校園中的無障礙坡道為例,以外業實測的數據尺寸進行模型創建,方式過程與新建族的過程類似,通過定義邊界的方式繪制草圖,由軟件根據創建命令生成模型,欄桿部分通過具體參數進行詳細定義其位置和組合方式。
標高是三維建筑模型創建中重要的參照,控制高度信息,標高可根據項目要求創建樓層平面視圖。在Revit中定義標高,需要在立面視圖或剖面視圖中,使用建筑選項卡中的基準面板里的標高命令直接繪制,或者使用復制、陣列等命令創建,標高作為系統族,可以根據需要修改其實例或類型參數。
軸網可在平面視圖中進行繪制,作為平面繪圖時的定位參考,軸網是垂直于平面視圖的一個工作平面,其也是系統族,可對其編號、符號樣式等進行修改定義,在任一平面視圖中創建的軸網會顯示在所有標高,若要在不同的標高定義不同的軸網,需要對軸網進行2D參數的切換,在相應的樓層修改完成之后,可設定影響范圍,將其應用到其他標高。在建模前,應先定義標高,再繪制軸網。
本實驗中的主圖圖元包括墻體、柱、梁、樓板等。本次建模實例中,前期的外業測繪收集了關于內外墻體的構造、外觀、材質等多類數據和參數,并采集了其外觀圖片,制作了參數和素材庫。單體建筑建模時先繪制外墻,在平面視圖中,參照軸網進行拾取或者繪制,內墻的參數較為簡單,使用族樣板中的類型進行參數修改,并設置其外觀參數即可。柱和梁的添加同樣以實測參數為基礎,創建了結構柱和梁系統,在剖面中使用填充的方式進行標識。樓板的繪制同樣在樓層平面視圖,在實例參數中定義樓板的標高和偏移值,在類型參數中定義其具體的構造及材質信息,繪制時通過草圖定義其邊界,也可通過拾取墻體的方式,在樓板創建之后,與墻體保持關聯。
校園中的綜合樓、圖書館等建筑外立面有大量的幕墻構件,在Revit中幕墻包含幕墻、外部玻璃、店面三種類型,構件包括幕墻網格、豎梃和幕墻嵌板組成。
幕墻繪制時與墻體類似,其實例屬性中的設置也與墻體類似,對于其豎梃和幕墻嵌板,則由外業調查不同建筑物的實測數據進行設置,包括豎梃的組合連接方式及轉角部分的設置,以及玻璃嵌板的具體類型。在造型方面,可使用編輯輪廓命令,對綜合樓部分有特殊造型的幕墻進行形狀編輯。
屋頂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實驗中校園建筑物多為跡線屋頂,宿舍樓為平屋頂。在Revit的建筑選項卡屋頂工具中提供了跡線、拉伸、面屋頂三種創建方式以及屋頂的連接和修改工具。本實驗中的建筑物屋頂建模時,尺寸參數根據外業測繪及無人機航拍圖得到的數據進行了參數估算,外觀和材質方面根據其實景進行了模擬。

圖1 校園建筑物建模(教學樓)Fig.1 Modeling of school building
通過上述主體圖元的創建,完成校園主要建筑物的模型信息化。如圖1所示.校園中建筑模型完成后,可將其導入 ArcScence中,ArcScene 是 ArcGIS Desktop中專門用于顯示三維數據的獨立程序,可以瀏覽三維數據、創建表面、進行表面分析、三維飛行模擬。在融合前,需進行數據的轉換,使用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的標準格式[9,10]。首先將Revit中的項目文件數據以IFC 格式存儲,再利用Arcscene 中的數據互操作工具,將IFC 文件導入Arcscene 中。數據轉換并導入后,在 GIS軟件中可以查看到有效轉換的建筑物信息,這些信息使得三維模型的參數不僅包含地物的基底、位置,還包括了內部的建筑構件詳細的信息,將GIS對于空間的管理從外部延伸到了內部,豐富了整個場景的信息。
ArcScene中的場景可以導出二維圖片或三維VRML 文件,這些文件可在普通瀏覽器中安裝插件進行發布和瀏覽,在其圖層中添加的建筑模型,既可以展示場景環境也可以展示建筑物內容的畫面和參數,根據模型的尺寸和空間位置,利用3D編輯器中的縮放、旋轉等命令對環境的位置進行調整,使得模型與場景環境相融合匹配,實現一體化的展示。如圖2 所示。

圖2 BIM 模型與GIS場景 融合Fig.2 BIM model and GIS fusion
本實驗基于校園實測數據,首先在Revit軟件中進行了建筑物的基礎建模,然后嘗試通過IFC進行數據的轉換,并將其導入了GIS平臺,達到了模型信息在兩種尺度上的融合,完成了實驗目標。
通過單體建筑與場地信息的融合,進一步完善了三維模型一體化的思路和方法,未來該方法可嘗試應用于多種場合,例如小區域的精細規劃、古建筑的建模與保護、工程及房地產運維的智能化等。本項目下一步將嘗試進行建筑物內部如室內空間的快速建模信息化,以及地下管網智能化管理的優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