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吳樂珺 本報記者 倪 浩 ●任 重
當地時間8日,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經濟展望,將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去年的3%進一步下調至2.9%。中美經濟同時放緩,國際貿易和制造業活動出現疲軟,貿易緊張局勢持續,部分新興市場承受巨大金融壓力,都是世行看淡全球經濟的原因。
報告彌漫悲觀氣氛
據《華爾街日報》8日報道,世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2.9%,2020年經濟增長2.8%,均比去年6月的預測下調0.1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前景都遭調降。
具體來說,報告預測今年發達經濟體增速將從去年的2.2%降至2%,2%與去年6月的預期持平;另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增速預計將保持在4.2%,去年6月預期是4.7%。
世行在報告中預計,2019年美國經濟增速保持2.5%不變,但到2020年,將放緩至1.7%。世行認為,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導致出口和投資下行,美聯儲的加息也成為沉重負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美國仍然是世界上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之一,但增長勢頭可能會很快耗盡。
至于全球經濟放緩的原因,世行在展望報告中歸結為,全球金融環境趨緊、工業生產放緩、貿易緊張加劇,以及一些大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承受著嚴重的金融市場壓力。面對這些不利因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蘇失去了動力,下行風險變得越來越大,包括可能出現混亂的金融市場活動以及貿易爭端升級,新興市場的債務脆弱性加劇。
世行每年編制兩次《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分別于1月和6月發布。其新一輪預測比國際貨幣組織(IMF)的最新預測悲觀,其報告的副標題“天要黑了”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路透社報道稱,去年10月,IMF將2019年經濟增長下調0.2個百分點至3.7%。
擔憂不是壞事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世行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在意料之中。下一步,全球主要經濟體有必要就宏觀政策調控、國際貿易體系改革、防范突出風險等問題展開對話,通過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韌性,避免經濟硬著陸。何飛說,“我認為未來全球各國通過進一步提升貿易自由度、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貨幣政策靈活度等方式,可以促進全球經濟保持平穩。”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全球金融政策的收緊,新興經濟體已經爆發一定程度的經濟危機,發達經濟體在復蘇過程中也顯露出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因此,世界銀行在報告中表現出的悲觀情緒也是非常正常的。萬喆說,以往經驗來看,金融危機的發生總會在一定的周期內出現,全球經濟也要經歷一個出清的過程,因此,我們無法判斷灰犀牛何時會撞進來。“但是,對全球經濟保持謹慎和擔憂并不是一件壞事,現在全球各國都在對以往的經濟政策進行修正,醞釀更有效的措施,以避免未來出現更大的問題。相反,我們也看到以往的金融危機都是發生在一片樂觀情緒或者對危機沒有預見的環境中。”
世界銀行負責上述預測報告的經濟學家艾漢·科澤表示,如果美聯儲放緩加息的步伐,或者一些抑制全球經濟增長的貿易爭端得到解決,經濟前景可能會改善。“各國央行需要在金融動蕩期間保持靈活和‘務實”,科澤說,盡管近期疲弱的數據令人不安,但這是否是經濟進一步放緩的跡象還有待觀察。
中國經濟增速備受關注
世行報告預計,中國2018年經濟增速為6.5%,因為富有韌性的內需及更寬松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幫助抵消了出口減速的影響。然而,中國為抵消美國加稅影響采取的進一步措施可能會有損中國抑制信貸增長的努力。隨著國內和外部再平衡繼續推進以及出口放緩,預計中國經濟增速在2019年和2020年將放緩至6.2%,到2021年降至6.0%。
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6.0%仍然是相當強勁的增速,這對于一個曾在30年間年均增長10%的經濟體來說,是一個顯著的轉變。世行經濟學家、報告的主要作者弗朗齊絲卡·奧恩佐格表示“在中國,這是一項精心設計的政策,旨在實現更穩定的長期增長。”
萬喆認為,中國以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量可以接受6%的經濟增速。現在,中國經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速度已經不是最突出的問題,因此對于速度放緩不必過于擔憂。但萬喆同時也認為,中國經濟在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一定經濟增速的配合,防止經濟增長失速和大起大落,要在發展中找到新的經濟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