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李勇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范凌志 ●甄翔 任重
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中美新一輪經貿磋商昨天經過“加時賽”后終于結束。北京時間9日深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聲明,進行了原則性闡述,再次提及美國關心的一些問題,不過并未具體介紹會談進展。預計中方很快也將發布消息。而透過零碎的私下消息及兩國最近的“暖風頻吹”,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晤“談得不錯”。“達成協議的憧憬升溫”“避免貿易戰的樂觀情緒上升”……類似的調門占據國際媒體,更提振了國際股市和原油市場。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文章甚至樂觀猜測,與中國達成“停戰”協議的時間或許比美國兩黨達成妥協結束政府部分“關門”的時間還早。不應忽視中美談判的難度,但較之前的一味強硬有所不同,華盛頓表現出越來越渴望達成協議的姿態,這顯然是有利于推動磋商的一個積極因素。微妙變化的背后,是美國越來越感受到貿易戰造成的痛,市場動蕩、經濟放緩、企業叫苦……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日本富士電視臺稱,事實“教育”了美國政府。
“以樂觀調門結束”
“美中談判以樂觀調門結束”,彭博社9日以此為題稱,美中結束為期3天的貿易會談,熟悉情況的人介紹,雙方在能源和農業等領域的立場進一步靠近,但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上分歧依舊,有待雙方更高級別官員在隨后的會談中進一步討論。
路透社的報道標題是“美中貿易會談結束,達成協議的希望在建立”。文章稱,這次會談超出原計劃日程延伸到第三天,這提振了外界對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能達成協議、避免全面貿易戰的樂觀情緒。美國農業部副部長泰德·麥金尼在美國代表團下榻酒店對記者表示:“我覺得談得不錯。”不過麥金尼沒有給出更多細節。
按照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此前宣布的消息,此輪副部級經貿磋商本應在7日和8日兩天進行。結果會談超時,延長到9日。彭博社提到一個細節:9日上午美國代表團離開酒店前往談判會場時帶著行李。路透社稱,在歷經“不錯的幾天后”,美方代表團周三晚些時候返回美國。
北京時間9日深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簡短聲明,從美方立場進行了原則性闡述。聲明稱,雙方團隊就“在兩國貿易關系中實現公平、互惠和平衡的方法”進行了磋商。聲明再次強調了美國關心的“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但未涉及具體磋商進展。
在輿論看來,磋商延長本身也顯示出雙方對盡快取得進展、達成協議的期望。英國《金融時報》稱,美中兩國把貿易談判延長一天,此舉燃起人們的希望,即兩國化解導致全球經濟動蕩的激烈爭端所采取的努力正在取得進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這發出了磋商向積極方向發展的新信號。一名了解情況的人士透露,談判“具有建設性”。報道還稱,消息人士透露,美方將于本月晚些時候在華盛頓迎接中方最高談判代表劉鶴副總理的到訪。
強調進展和樂觀情緒的同時,外媒也注意到中美磋商的困難。《華爾街日報》稱,美中在收窄貿易分歧方面取得進展,突出表現在中方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以及擴大市場開放方面,但雙方遠未達成協議。有關人士表示,雙方之間仍存在分歧性問題,特朗普政府內部也存在分歧。路透社則報道稱,消息人士表示,隨著會談深入,雙方在結構改革問題上的分歧變得更加明顯。
白宮接連吹暖風
受中美磋商樂觀情緒提振,亞太股市9日多數上漲,其中中國上證綜指上漲0.71%,深證成指上漲0.76%。美股9日高開,最近動蕩不安的美國股市此前已連續三天上漲。這正是在國內焦頭爛額的特朗普政府所期待的好消息。
“特朗普希望跟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以提振股市”,彭博社9日稱,隨著貿易戰背景下股市暴跌,熟悉白宮內部事務的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對跟中國盡快達成協議的期望越來越高。
●本報駐美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李勇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范凌志 ●甄翔 任重
受到全世界關注的中美新一輪經貿磋商昨天經過“加時賽”后終于結束。北京時間9日深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聲明,進行了原則性闡述,再次提及美國關心的一些問題,不過并未具體介紹會談進展。預計中方很快也將發布消息。而透過零碎的私下消息及兩國最近的“暖風頻吹”,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晤“談得不錯”。“達成協議的憧憬升溫”“避免貿易戰的樂觀情緒上升”……類似的調門占據國際媒體,更提振了國際股市和原油市場。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文章甚至樂觀猜測,與中國達成“停戰”協議的時間或許比美國兩黨達成妥協結束政府部分“關門”的時間還早。不應忽視中美談判的難度,但較之前的一味強硬有所不同,華盛頓表現出越來越渴望達成協議的姿態,這顯然是有利于推動磋商的一個積極因素。微妙變化的背后,是美國越來越感受到貿易戰造成的痛,市場動蕩、經濟放緩、企業叫苦……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日本富士電視臺稱,事實“教育”了美國政府。
“以樂觀調門結束”
“美中談判以樂觀調門結束”,彭博社9日以此為題稱,美中結束為期3天的貿易會談,熟悉情況的人介紹,雙方在能源和農業等領域的立場進一步靠近,但在一些結構性問題上分歧依舊,有待雙方更高級別官員在隨后的會談中進一步討論。
路透社的報道標題是“美中貿易會談結束,達成協議的希望在建立”。文章稱,這次會談超出原計劃日程延伸到第三天,這提振了外界對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能達成協議、避免全面貿易戰的樂觀情緒。美國農業部副部長泰德·麥金尼在美國代表團下榻酒店對記者表示:“我覺得談得不錯。”不過麥金尼沒有給出更多細節。
按照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此前宣布的消息,此輪副部級經貿磋商本應在7日和8日兩天進行。結果會談超時,延長到9日。彭博社提到一個細節:9日上午美國代表團離開酒店前往談判會場時帶著行李。路透社稱,在歷經“不錯的幾天后”,美方代表團周三晚些時候返回美國。
北京時間9日深夜,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表簡短聲明,從美方立場進行了原則性闡述。聲明稱,雙方團隊就“在兩國貿易關系中實現公平、互惠和平衡的方法”進行了磋商。聲明再次強調了美國關心的“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但未涉及具體磋商進展。
在輿論看來,磋商延長本身也顯示出雙方對盡快取得進展、達成協議的期望。英國《金融時報》稱,美中兩國把貿易談判延長一天,此舉燃起人們的希望,即兩國化解導致全球經濟動蕩的激烈爭端所采取的努力正在取得進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這發出了磋商向積極方向發展的新信號。一名了解情況的人士透露,談判“具有建設性”。報道還稱,消息人士透露,美方將于本月晚些時候在華盛頓迎接中方最高談判代表劉鶴副總理的到訪。
強調進展和樂觀情緒的同時,外媒也注意到中美磋商的困難。《華爾街日報》稱,美中在收窄貿易分歧方面取得進展,突出表現在中方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以及擴大市場開放方面,但雙方遠未達成協議。有關人士表示,雙方之間仍存在分歧性問題,特朗普政府內部也存在分歧。路透社則報道稱,消息人士表示,隨著會談深入,雙方在結構改革問題上的分歧變得更加明顯。
白宮接連吹暖風
受中美磋商樂觀情緒提振,亞太股市9日多數上漲,其中中國上證綜指上漲0.71%,深證成指上漲0.76%。美股9日高開,最近動蕩不安的美國股市此前已連續三天上漲。這正是在國內焦頭爛額的特朗普政府所期待的好消息。
“特朗普希望跟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以提振股市”,彭博社9日稱,隨著貿易戰背景下股市暴跌,熟悉白宮內部事務的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對跟中國盡快達成協議的期望越來越高。在白宮內部,一些關鍵的經濟顧問正力推快速達成貿易沖突解決方案,以安撫遭受沖擊的市場。自去年12月1日與中國達成90天貿易“休戰”協議后,標普500指數已跌去8個百分點。特朗普公開的說法是,希望達成協議讓雙方受益,同時強調“中國經濟放緩說明中國比美國更希望加速達成解決方案”。報道還稱,特朗普政府中的對華鷹派越來越擔心,美國股市波動會影響特朗普在貿易戰問題上的立場。
不管表面上強調什么理由,至少白宮最近的表態在媒體看來是“暖風頻吹”,對樂觀情緒起到推動作用。8日特朗普發推特說:“與中國的磋商進行得非常好。”此前,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表示,達成“合理協議的可能性非常大”。中國則一如既往,展現出誠意。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周一出現在談判現場,顯示出中國對最新談判的重視。路透社8日稱,中美貿易磋商之際,中國進口商周一再度采購美國大豆。
“雙方在中國購買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方面取得進展,這兩個領域的突破是最容易的,因為這些東西對中國有用。”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12月1日到現在,特朗普總統表現得可以算是很克制,因為現在誰都不想破壞從去年12月1日形成的積極磋商的氣氛。總體來說,這次會談有了進展,是為下一次更高級別談判做準備。
美方調門變化的背后
在分析人士看來,貿易戰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大,也迫使美方更加積極地與中國磋商。彭博社8日稱,美國銀行分析師認為,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將開始給美國經濟制造出一些真正的傷痛。經濟學家哈里斯和巴維在報告中指出,貿易戰目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更大,如果深入下去,今后幾個月情況可能發生變化。他們認為,隨著減稅和政府開支刺激作用的消退,貿易戰對美國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的影響越來越大。另外,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進一步放松的空間有限,而中國則仍有刺激工具可用。
“如果不解決中國問題,將讓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美國CNBC援引哈里斯的警告稱,特朗普政府對外有貿易摩擦,對內面臨政府“關門”問題,“如果特朗普不解決中國問題,那他就是自找衰退。我覺得這是肯定的,因為你不能同時面對兩大不確定性因素”。
世界銀行周二發布的預測報告顯示,在中美貿易沖突產生影響、削弱信心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增速將放緩。其中美國GDP增幅預計將從2018年的2.9%降到2.5%,明年進一步降到1.7%。報告預計今明兩年中國增速將降至6.2%。
美國“國會山”網站8日稱,蘋果公司突發警告,稱中美貿易關系緊張將導致公司營收下降,這給特朗普政府結束對華貿易戰增加了新的壓力。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感受到貿易戰的影響,特朗普政府達成協議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